“十三五”太阳能发展规划呼之欲出

2016-08-09 06:30王思童
电器工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十三五太阳能发电

/本刊记者 王思童/



政策解读/POLICY ANALYSIS

“十三五”太阳能发展规划呼之欲出

/本刊记者王思童/

由《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可见,未来五年,光伏发电仍为太阳能发电的主力,并逐步实现光伏生产装备国产化、智能化和全产工艺一体化,高效设备具备产业化能力。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推进,光伏的海外市场份额也将不断增长。

2015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能源局等有关部门下发《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要求于2015年12月30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至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该意见稿内容涵盖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三个产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意见。“十三五”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能源转型、体制创新、技术开放的重要时期,将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形成长期利好影响。同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未来能源成本竞争压力大,对太阳能发电市场拓展也将形成挑战。

一、回顾“十二五”

(一)光伏产业欣欣向荣

“十二五”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西部地区光伏电站形成较大规模,青海、甘肃、新疆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到300万千瓦以上。截至2014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805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年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

“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制造产业继续向高效化和精细化发展,多晶硅生产成本下降到18美元/公斤以下,并实现四氯化硅闭环工艺,彻底解决了四氟化硅的排放和污染环境的问题。光伏设备国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企业继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14年,国内多晶硅产量约13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5%以上,多晶硅自给率突破60%;光伏电池组件产量超过3300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的70%,在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排名前10名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成本降幅接近70%,己经达到1元/千瓦时以下,但与火电、水电等常规能源发电相比,仍然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2倍左右。由于成本较高,光伏发电发展面临政策依赖度较高、市场机制运作有限、补贴资金不足,产品认知度低等问题,成为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接入规划进度不一致,光伏发电无歧视、无障碍上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地区出现弃光现象。光伏产业检测认证体系有待加强,国际检测互认程度不高。光伏发电项目设计、建设、并网、运行维护标准和规范尚不健全,光伏电站存在质量隐患。光伏行业人才服务支撑不足,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培养和提升计划。光伏发电对电价补贴依赖程度较高,可再生能源补贴基金存在征收困难和发放滞后等问题。此外,适应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电力交易体制、金融创新体系及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也对光伏发电市场的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二)太阳能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光伏发电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光伏制造设备、材料、电池和组件、部件,发电系统和光伏应用标准已与国际标准接轨;光伏产品检测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全产业链检测能力,业务范围向上游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的理化检测以及下游的光伏电站现场检测方向拓展,检测实验室位居全球第一;基本形成光伏发电信息报送,统计分析的服务体系,建立了省市级光伏发电项目定期报送机制;初步形成光伏发电人才培养体系,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设置了太阳能发电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相关专业。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尚不成熟,发电成本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化发展。

(三)启动了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示范

“十二五”时期,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启动试验示范项目并有部分太阳能热发电站并网运行,形成了太阳能热发电站选址普查、技术、导则、行业标准等指导性文件。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建成实验示范性太阳能热发电站(系统)6座,装机规模为1.38万千瓦,约20个试验项目(140万千瓦)处于前期阶段,中控太阳能公司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一期工程电价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首个批复上网电价为1.2元/千瓦时。此外,2015年11月全国范围开展了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启动了约100万千瓦的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并出台示范项目临时电价机制,为下阶段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光伏发展目标

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规模化发展促进成本持续降低,尽早实现太阳能发电用户侧平价上网;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建立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知识多元化应用体系,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完善太阳能发电产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年度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其中,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显著扩大,形成西北部大型集中式电站和中东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举的发展格局。太阳能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集热面积保有量达到8亿平方米,年度总投资额约1000亿元。

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约7%,在新增电力装机结构中的比重约15%,在全国总发电量结构中的比重约2.5%,折合标煤量约5000万吨,约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为15%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到2020年底,在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光伏发电占比94%,热发电占比6%;跟西部地区占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5%,中东部地区占比65%。

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和辅助材料国产化率达到90%,掌握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逐步实现光伏生产装备国产化、智能化和全产工艺一体化,高效设备具备产业化能力。

光伏发电建设和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到2020年,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30%,中东部地区建设成本7~8元/瓦,发电成本0.8元/千瓦时左右;西部地区建设成本6~7元/瓦,发电成本0.7元/千瓦时左右。太阳能热发电建设成本在20元/瓦以下,发电成本接近1元/千瓦时。

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3%以上,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0以上,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热发电效率达到20%左右。

三、九大重点工程 “光伏扶贫”总规模15吉瓦

(一)实现重点经济带、生态保护区高比例光伏应用

在三大经济带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大气污染防治任务重的地区和青海、西藏、海南等重点生态保护区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占新增电源装机的30%以上,逐步实现区域内已有化石能源的替代和高比例光伏应用。

到2020年,将光伏发电纳入新建广房的建筑标准,新增建筑面积光伏一体化比例达到20%以上。重点依托现代农业、沿海渔业养殖、荒山荒坡开发规模化光伏电站,作为区域电网的重点新增电源,着力推广居民建筑光伏,以城镇光伏小区、光伏新村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建设光伏发电系统。

(二)建立“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综合基地

在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及现代农业发述的地区,依托渔业养殖、农业设施等建设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集中区,并在大面积水域较多的地区,探索低成本、技术成熟的水光互补建设技术,规划水光互补集中区。

(三)打造“本地消纳”为主的大型光伏发电基地

在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好,具备大规模接入和本地消纳条件的地区,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光伏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以本地消纳为主的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8个,规划总规模2155万千瓦,2020年建成1590万千瓦。促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建设,有效降低成本,形成分布全国的重要清洁电力供应基地。同时,依托基地开展规模化光伏发电建设、运行管理和智能化控制的研究,积累经验。

在南方地区,主要结合四川、云南大型水电基地等规划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在西部地区,重点在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河北等地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土地沙化治理,奥运廊道建设等,开展以本地消纳为主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规划建设工作。

(四)适度增加外送型光伏发电建设规模

在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已有7条特高压输电通道规划的区域,围绕通道外送端逐步建设一批光试电站,提高己有外送容量中光伏发电的规模和比例,单个基地外送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总规模达到1220万千瓦。

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条件好、可开发规模大的地区,各规划建设1个以外送清洁能源为主的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可结合太阳能热发电调节性能配置光热项目,并配套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单个基地规划外送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五)光伏发电典型目标示范基地

“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山西太同(300万千瓦)、山西阳泉(220万千瓦)、山东济宁(100万千瓦)、内蒙包头(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安徽两淮、辽宁、山西、内蒙古等采空区和备采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开发建设,规划总规模1540万千瓦,2020年建成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

结合国家对特殊民族地区及其他典型目标试验示范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积累在各类典型示范基地内技术、体制机制,综合应用等方面创新发展经验,通过市场机制扩大先进技术指标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先进设备在新增规模中的比例,促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发展、先进技术产品应用、成本下降和产业升级。

(六)新能源微电网工程

“十三五”期间探索建立高比例波动性新能源电力的发输(配)储用一体化的局域电力系统,探索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运营模式和新业态,推动更加具有活力的电力市场化创新发展,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七)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工程

结合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县建设、选择部分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好,能源转型需求强的县城(或城镇)通过太阳能的规模化开发和风电、地热能集中供热等分布式能源体系,实现城市能源绿色转变。

到2020年,建成10个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在分布式发电比例较高,经济承受能力强、工业企业集中的园区或经济开发区,通过区域能源站、生物质锅炉、垃圾热电联产、地源热泵供暖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园区电力和热力需求就地生产和消费,到2020年建成30个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园区。

(八)百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基地

2016~2017年重点在太阳能直射辐射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协调土地、水资源和电网接入条件,单独或结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建设一批5万千瓦及以上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带动国产技术和设备产业化。通过示范项目经验总结,到2018~2020年逐步实现太阳能热发电规模化发展。重点建设青海、甘肃、内蒙、新疆4个百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基地,围绕主要技术路线及与其他能源结合方式,开展10万千瓦级规模化示范建设,积累建设运行经验,推进产业链建设,促进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在能源发展中的定位。

(九)光伏扶贫工程总规模15吉瓦

意见稿规划“十三五”时期光伏扶贫工程。每年建设规模约3吉瓦,占全国年新增的光伏发电装机20%,占全国光伏电池产量的10%。

“十三五”期间,在太阳能年利用小时数100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中全面开展光伏扶贫工程,覆盖已建档立卡的无劳动能力约300万贫困户,为贫困户带来每户每年至少3000元的现金收入。规划“十三五”时期光伏扶贫工程每年建设规模约300万千瓦,占全国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20%,站全国光伏电池产量的10%。

四、产业创新蓄势待发

建立国家级包括太阳电池及光伏系统的公共技术创新、产品测试、实证研究等三大平台。重点建设光伏材料、太阳电池、光伏系统及部件、光伏高比例并网等公共试验研究平台。重点建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光伏部件测试平台和光伏电站并网测试平台。

在实证研究方面,重点建设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光伏实证系统和国家光伏系统实证数据分析中心,优化组合国内优势的光伏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资源。

全面部署太阳电池、光伏系统及部件技术创新任务,引导国内优势科研机构优势企业形成联合创新团队,重点攻关前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微电网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净零能耗建筑、社区、村镇的可再生能源冷热电联供关键技术,光伏设备及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

太阳电池方面,着重提升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和新型太阳电池的效率、稳定性等核心指标。深入推动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技术研究,加强光伏大规模利用的环境与气候影响研究,大幅提升我国光伏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水平,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核心技术储备,有力支撑我国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促进我国光伏发电规模化利用。

明确光伏产业升级计划。以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化技术及装备升级为目标,吸引大型优势企业加大相关任务研发力度;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光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全产业链的产品制备技术,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国产化水平提升。晶体硅太阳电池方面。着重支持高效节能的万吨级高纯多晶硅生产线,显著降低综合能耗,并具备电子级多晶硅生产能力;着重支持高效多晶铸锭技求和高性能硅片量产技术,提高硅片生产效率和硅片质量;着重支持高效率太阳电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支持差异化的太阳电池及组件生产线,提高产品对不同应用环境的适应性。薄膜电池方面。着重支持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和碲化镉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技术及关键材料,生产装备,支持硅基薄膜电池提高能效稳定性,开展高效率砷化镓及有机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技术研发。

加强光伏检验技术及检测装备研发,整合检测资源,建立建全晶体硅材料及硅片、太阳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等主要产品的公共检测平台,减少检测机构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加大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视程度,选择我国具有优势的关键技术,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工作,推动检测认证机构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检测认证机构的技术能力和品牌国际影力,为光伏产品出口贸易提供更便捷的国内外支持。

由《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可见,未来五年,光伏发电仍为太阳能发电的主力,并逐步实现光伏生产装备国产化、智能化和全产工艺一体化,高效设备具备产业化能力。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推进,光伏的海外市场份额也将不断增长。

猜你喜欢
十三五太阳能发电
应用广泛的太阳能无人机
“发电”
柠檬亦能发电?
太阳能可以这样玩
摇晃发电小圆球
摩擦发电
身边的太阳能
2016《太阳能》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