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重构:基于间接网络效应理论*

2016-08-09 08:31刘韬郑海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效应用户教育

□刘韬 郑海昊

互联网时代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重构:基于间接网络效应理论*

□刘韬郑海昊

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高等在线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如平台服务单一化、互补产品稀缺等制约高等在线教育被广泛用户持续使用的不足。经济学领域的间接网络效应理论,由于其核心要旨在于强调互补产品与服务种类及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原产品基本价值的递增,因而为促进高等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间接网络效应理论为指导,现有的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将需要重构:在传播内容上,在保留视频课程、数字化资源和社区化热点三个固有版块的基础上,应增加游戏化进度与痛点营销卖场两个版块,以弥补原有学习内容在趣味性和盈利模式上的匮乏。在传播平台上,应充分考虑高校知识支持、企业技术支持、社会资金支持三个层面的优势互补,构建一套完备成熟、可复制、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在传播定位上,应借鉴长尾理论,对高等教育市场进行细分,关注教育资源短缺的学生群体,鼓励地方高校教师进行本土化资源建设。在传播载体上,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互补优势,通过跨媒、融媒、聚媒的方式,凝聚和增加用户数量。在传播内容、平台、定位和媒体革新的基础上,传播效果也将在信息、情感、态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协同显现。

互联网时代;间接网络效应;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

一、引言

高等在线教育历经数十载,逐渐以辅助传统教育的身份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世纪90年代的远程教育平台,到21世纪初的培训机构网络运营,再到2012年慕课的风生水起,都是互联网发展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在线教育的智慧化水平。

然而,高等教育的在线化并没有如业界预计的那样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普及,也没有像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样赚取大量的利润。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人们还没有完全转变课堂学习习惯这一主观因素外,平台服务单一化、互补产品稀缺也是高等在线教育没有被用户接受的重要制约因素。由Katz和Shapiro于1985年提出的间接网络效应是指由于互补产品或服务种类、数量的增加会导致产品基本价值递增的规律。基于此效应,对于高等在线教育而言,除了开放性的资料共享、视频课程的选修、学习小组的讨论外,应设置更多具有互动性、娱乐性、可延续性的互补性产品与服务,吸引新用户,留存老用户,以期增加在线教育产品的价值。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等在线教育应该将思路转向间接网络效应所引起变革的新方向,及早调整传播体系,从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传播定位、传播载体、传播路径、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索,以缓解教育智慧化演进过程中的阵痛。

二、理论与文献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出新生事物,改变着已有事物,融合着衍生事物,“互联网+教育”即是新兴数字技术、媒介平台新贵、创新创意思维共同打造的教育新常态。大量文献将视点聚焦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领域上。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能查找到1900余篇以“互联网”与“教育”作为关键词的文献,2000多篇以“慕课”为关键词的文献,700多篇以“在线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并从2013年开始爆发式地激增。2013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三期刊登了由Janna Q.Anderson等人联合发表的《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一文,文中以真实的数据描绘了未来高等教育在互联网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种种有利于学生与教育的变革可能会“由于高校的反对,以及要广泛实施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学位驾驭”而面临诸多困难。这表明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已经无法阻挡,但是如何与互联网融合,高校似乎仍然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与此同时,相关书籍也在大量出版。汤敏(2015)在《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用生动的案例,深刻分析了传统教育在慕课到来之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方位展望了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与前景。王竹立(2015)的《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一书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网络时代教与学的“清明上河图”。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者纷纷寻找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新走向、新出口,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期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从经济学角度对教育发展所进行的研究多为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能够深入解决问题的研究。李明华在《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一文中,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边界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对MOOCs革命进行了全新的描述与思考(李明华,2013)。姚志奋以网络效应理论为基点,通过对四个在线教育网站进行案例比较,认为用户的数量与商家的获利成正比,符合网络效应的理论,并提出如何通过在线教育网站的生态系统加强商家与用户间的双边网络效应,为在线教育网站的经营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姚志奋,2015)。本文将解决方法聚焦于经济学中的间接网络效应理论。对于间接网络效应的理解应从“网络效应”开始梳理。网络效应(或称“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经济学中的专有名词,是指产品对单一用户的价值是由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所决定的。网络效应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直接网络效应,另一种为间接网络效应。其中,间接网络效应理论强调与某产品产生互补性的其他产品和服务会提高该产品的价值。这一理论对于在线教育的发展可以视为一个全新的角度,从该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审视当前在线教育的症结所在、发展走向与思维脉络。

基于以上理论与文献分析,笔者确定以互联网时代作为整个研究的环境基调,通过间接网络效应理论重新梳理我国高等在线教育的传播体系,并对其进行重构,以期开展具有独特视角的创新性研究。

三、间接网络效应对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的影响

目前,高等在线教育多以慕课的形式出现,用户通过注册、登录、选课、听课、参与讨论、提交作业、获取学分等几个环节完成在线学习。这类网站有高校自主研发的,如清华大学研发的“学堂在线”、北京大学推出的“华文慕课”等;有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上海课程共享中心等组织;也有公司企业开办的,如百度旗下的在线教育平台“百度传课”、新东方开办的“新东方在线”等;还有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网站平台,如果壳网MOOC学院、百度开放云与中国百所高校共建的中国MOOC大数据中心等。无论哪种研发形式,都无法吸引大部分高校在读生的持续使用。为了实现“互联网+教育”,很多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指定学生以在线选修的方式完成某门课程的学习。尽管如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成后仍较少再次光临该网站。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高等学历在线教育市场占比已下滑至50%。“MOOC学习者大调查”则更直观地给出了2014年度中国MOOC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情况,其中,23~30岁的大学和职业学习者的数量不增反降,同时,在全部利用MOOC平台进行学习的调查用户中,只有50%的学习者完整上完一门课程。高等在线教育的发展形势令人堪忧,而间接网络效应或可成为解决当前问题、打开在线教育发展新思路的良方。

笔者首先将现行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进行分解,分别从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传播定位、传播载体及传播效果5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并着重指出问题所在(见下表)。在细致分析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再以间接网络效应为导向,着重考虑与当前在线教育能够形成互补关系的应用,以期实现对高等在线教育传播系统的重构(见图1)。

表 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现状

四、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的重构与解析

1.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传播内容

互联网属性是指在互联网思维的网状结构中,具有去中心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迭代思维为开发逻辑的特性。当前的在线教育只是将传统教学数字化,以视频录制的方式,以在线观看的途径替代学习者到课堂上听教师现场讲解。但这种方式并未体现“互联网+”的本质,也并没有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延伸。因此,现阶段的高等在线教育不具有互联网属性。真正的在线教育应该将用户需求作为设计的根本,最大限度地突出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简约化,甚至以追求极致体验为特征。

高等在线教育的传播模式较为单一,各大在线网站的版本设计和功能安排也趋于一致,传播内容枯燥乏味。根据间接网络效应的属性比对,其传播的内容不仅数量少,而且也几乎没有互补性的产品与服务,因此,用户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进而渐失使用兴趣。在间接网络效应下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结构图中,笔者对传播内容进行了重构,加入互联网属性,既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又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在传播内容部分,除了视频课程、数字化资源、社区化热点这三个已有的版块外,还增加了游戏化进度与痛点营销卖场两个版块内容。

图1 间接网络效应下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结构

(1)游戏化进度引领在线教育进入戏剧化视域

游戏化进度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在线学习的娱乐化和戏剧化,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游戏是人类的原始冲动,人对于娱乐化和戏剧化的追求与喜爱是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可以被很好利用的方法。知识学习是一个较为严肃的内化过程,在传统课程中,教师经常通过游戏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放松紧张的神经,舒缓压抑的气氛,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线教育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个体化教学,如果再走上行为主义的老路,学习者会由于自控力或者教学内容等因素而产生精神疲劳。但若接受传统教育中的游戏理念,并通过设置交互游戏环节,记录学习进度,以戏剧化的方式产生间接网络效应,带动后续学习,则势必会将在线教育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视域。

(2)痛点营销卖场助力在线教育渐进盈利态势

痛点营销卖场内容的设置源于现代网民热衷于网络购物这一特质。目前大多数高等在线教育平台的盈利方式都是以课程费用和广告费用为主,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网站以免费课程作为其推广的方式,这类网站往往需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来维系运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是高等在线教育从被关照的婴儿期过渡到自立的青年期的必要手段。间接网络效应理论可以帮助高等在线教育找到这一出口,针对痛点进行营销。与在线教育基本内容形成互补关系的产品与服务其实不胜枚举,如学习教具、学习用品、教材教辅、相关软硬件设备、O2O细分服务等,都能够与视频课程、数字资源乃至讨论区进行捆绑销售,打造“万达式”的网络平台。从价值影响力而言,一方面该内容的设置可以缓解当前高等在线教育在资金上难以为继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教育正大光明地与商业相结合,实现“教者有利可图,学者付费自愿”的动态逐利平衡。

2.多维入股的传播生态平台

从传播平台构建的角度,应考虑到知识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三个层面的结合。作为知识支持的阵营,高校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材、教辅,以及授课经验等软资源。但是制作慕课的费用高昂,且相关视频制作技术复杂也是大部分学校和教师无法解决的两大客观问题。作为技术支持的阵营,企业或公司拥有大量的现金流,并且易于组织协同团队完成慕课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等,但是却苦于没有核心竞争力——教师资源而无法独自开发。作为资金支持,社会融资在教育领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事业,并且通过众筹的方式,更能够实现人人掌控教育、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实现教育的高级追求。高校与企业各有千秋,并且已经出现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运营在线教育的成功案例,但是也只有少数国内知名院校才有实力促成校企合作。然而,这些案例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备、可被高校、企业和社会通力合作复制的运营模式,因而构建一个具有稳定性、生态化的传播平台对于高等在线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普适通路,寻求个性化解决方案

任何一个好的平台都应该是普遍适用的,能够包容各种变化的,并兼顾开放式微调的。关于如何构建高校、企业、社会合作的传播生态平台,不仅需要高校与企业作为个体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更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与推进,并将社会大众尽快融入该平台。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将国内高等在线教育的发展模式定义为“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慕课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年的时间,经历了2012年轰轰烈烈的世界慕课元年、2013年万众瞩目的中国慕课元年,2015年却出人意料地进入慕课的瓶颈期,不仅止步不前,而且呈现倒退的趋势。传播平台搭建的不平稳是十分重要的诱因之一。校企亟需共建一个普适化、可复制、可反复使用的传播生态平台,每个基于此平台开发的在线教育网站再依据自身特色寻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2)“知识+技术+资金”,多维入股有效转移风险

在市场逐利的前提下,传播平台的各个层面都会计算成本,将投入与产出作为项目继续实施的两个重要因素。作为高校,虽然无法保证资金的充足投入,但是却能够在教育内容、教育环节设置、教学资料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因此,高校可以考虑以知识入股的方式参与在线教育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免去高校在资金方面的忧虑,又能充分调动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为在线教育的传播内容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保障。作为企业或运营公司,在线教育网站本身就是其安身立命的体现,因此能够保证技术上的支持。社会流动网民数量众多,以众筹等方式通过网络进行集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在线教育高昂成本对高校与企业的压力,同时也能够让大众网民共享成功果实。“知识+技术+资金”,以多维入股的方式可以有效转移风险,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高等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借鉴长尾理论的传播定位

高等在线教育的网站,多以知名高校和教师开设的课程为主。这其中有两方面的现实原因:首先,网站的维系需要品牌效应和口碑效应,为了尽可能得到用户的好评,聘请知名高校与知名教师授课是最为保险的途径。其次,知名高校与知名教师更容易获得制作慕课的资源。因此,在这种定位下,传播内容不仅单一,而且雷同程度颇高。而间接网络效应理论则阐明了互补性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性,由此借用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可以警醒在线教育定位趋同的问题。长尾理论是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的符合网络时代特征的新理论(Anderson,2006),是指在产品存储和流通渠道足够大的情况下,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Kotler et al.,1967)。根据长尾理论,重新构架高等在线教育传播定位——即细分市场需求,以各地方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充分挖掘潜在课程的用户,实现长尾理论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的价值区域,即细分需求的总和大于主体市场的需求。

(1)细分市场:关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实力欠佳的高校学生群体

我国是教育大国,但并不是教育强国。少数高校能够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广泛的教育合作、充足的教育资源,但也有很多高校囿于教育资源紧缺、资金扶持力度欠佳等而无法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虽然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能够或多或少地填补由于教育实力差异所造成的教育鸿沟,但是此类高校在其软实力的限制下,仍然无法与顶尖高校的教育水平实现同步。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在线教育的普适度,拓展其用户使用量与频次,建议高等在线教育网站应尽快实现市场细分,把目光更多聚焦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实力欠佳的高校学生群体,挖掘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此紧握在线教育的重要用户资源。

(2)本土化效应: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参与

在慕课高昂制作费用的限制下,在线教育网站中逐渐出现了“一言堂”的现象,即由一位或几位知名教师垄断一门课程的讲授。对于在线教育的多元化特性而言,这并不是发展的最终模式。教育是一门艺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以人为本的传播过程。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师总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这种潜意识的偏爱是任何一位陌生的全国教学名师都无法企及的。翻转课堂的盛行体现了线下互动与线上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如果在线讲课的是X老师,而线下互动的是Y老师,那么学生是否会有一种错位感,而让教师有一种挫败感呢?因此,间接网络效应理论再次延伸了在线教育的普适性,即一门课程的互补性课程与服务会增加这门课程的价值。由此,在线教育网站的建设应更注重本土化,鼓励地方高校的“无名”教师参与进来,让学生与教师在线上与线下共同找到归属感,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在线教育的价值。

4.跨媒、融媒、聚媒的传播载体

伴随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革新,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共新增网民1894万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薛姗姗,2015)。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亿户,4G用户达到1.6亿户,全球移动用户数预计在2018年将突破80亿(高亢等,2015)。在如此大规模的互联网网民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市场下,在线教育的传播载体同样需要多元化、便携化和生活化。

中小学在线教育的移动网络化发展得尤为突出。除了通过PC机在互联网上完成在线学习与交流外,更有大量手机APP学习应用进入学生、教师与家长的视野。与PC机相比,智能手机更为廉价,而且有大量免费的APP可供选择,这是教育融入生活的捷径。然而,高等在线教育在移动互联网的转型过程中,却并没有出现太多功能齐全、认可度高的APP应用。丢失了移动互联网市场,即在传播载体方面缺失了间接网络效应的影响,没有与互联网产生互补的载体与相关服务,确实是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的一件憾事。通过跨媒、融媒、聚媒的方式,可以实现间接网络效应理论的效果,进而以多元媒体的构架来实现增加用户数量的目的。

(1)跨媒:一种应用多个媒介展示

所谓“跨媒”,即为跨媒介应用,是指一种学习应用既可以在网络媒介上应用,也能够被完全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供用户下载相应的APP再进行使用。在两个媒介中,应用的功能相同,定位相同,只不过是不同载体上的不同版本而已。即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互为对方的互补产品与服务,在间接网络效应理论中,这种“跨媒”的作法能够增加该应用的用户数量,达到普及应用的效果。

(2)融媒:一种理念多个媒介互补

所谓“融媒”,即为媒介的融合应用,是指一种学习应用需要通过互联网媒介与移动互联网的共同参与才能被应用。在互联网媒介中,学生可以通过较大屏幕的展示进行视频课程的学习、资料下载等学习环节,再使用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学员间、教师与学员间的互动与交流。此时,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之间也构成了间接网络效应理论中的互补关系,这种方式同样能够增加该应用的用户数量,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聚媒:一个社区多种媒介互认

所谓“聚媒”,即为媒体的聚合与集成应用,是指在一个学习社区中,学习的完成需要依靠互联网媒介与移动互联网媒介的聚合使用。比如,一个用户身份既可以在互联网媒介登录在线教育网站,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媒介登录APP,还可以在移动互联网媒介的其他相关应用上登录互认,如微信、QQ、易信、陌陌等。聚媒方式的优势在于捆绑式营销,一旦拥有相关应用中的一个身份,那么其他应用也将会被实时地关注。而当用户想删除其中任何一个应用时,他仍会被捆绑在其他媒介的相关应用里,故而不会彻底地丢弃该应用。

5.层层深入的网络立体式传播效果

在间接网络效应理论的影响下,高等在线教育在传播内容、传播定位、传播平台、传播载体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那么由此产生的传播效果也定然会发生变化。根据传播效果逐渐递增、积累、深化与扩展的过程,传播效果可分为四个层次:信息层次、情感层次、态度层次和行为层次,由此构成一个如图2所示的网络立体式传播效果图。

图2 网络立体式传播效果图

信息层次:指高等在线教育传递给学员的信息是完整的、清晰的、丰富的。在间接网络效应的影响下,高等在线教育通过多种媒介向用户推送知识,通过互补产品与服务的形式完成信息的高效传递。

情感层次:指高等在线教育使学员间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在间接网络效应的影响下,用户能够在社区间实现身份的互认,多渠道的学习互动与交流也有利于用户快速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

态度层次:指高等在线教育使学员对学习的在线化与课堂的虚拟化表现出接纳的态度,并逐渐转变成一种自觉的学习习惯。这个层次是目前高等在线教育没有实现的效果,但却是高等教育在线化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个阶段。以间接网络效应为理论基点,能够将在线学习与移动互联网化的生活紧密相连,这种学习与生活模式更容易获得认可。

行为层次:指高等在线教育让学员在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之后,行为发生改变,做出与传播者目标要求一致的行为。这里所言的与传播者目标一致的行为,即是学员与在线教育平台间形成良性的营销关系,即由合理的“买”与“卖”构成的商业循环生态。该生态的构建既是维系高等在线教育可持续、优质发展的充要条件,也是将教育推向市场化的重要保障。

五、结论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当代大学生对于在线教育的态度却多为漠视,这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的合理性。高等在线教育发展至今,高校、企业及政府已给予大量财力、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但是大部分的在线平台仍然难以为继。间接网络效应理论的引入,以全新的视角,从互补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设计入手,用娱乐吸引用户,用兴趣发展用户,用市场细分稳固用户,由此重构了高等在线教育的传播体系。从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传播定位、传播载体、传播效果等5个方面重新打造符合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媒介下的新兴智慧教育,并提出了多维度入股的传播平台,市场细分的传播定位,以及戏剧化视域下的传播内容等措施,以期为高等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驱动力。

[1]高亢,张辛欣(2015).我国4G用户已达1.6亿户[N].新华日报,2015-04-28(10).

[2]李明华(2013).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3):11-29.

[3]汤敏(2015).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10-30.

[4]王竹立(2015).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45-48.

[5]薛姗姗(2015).图解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3/c_127453226.htm.

[6]姚志奋(2015).大数据时代在线教育网站双边网络效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6):43-47.

[7]Anderson,C.(2006).The Long Tail[M].Australia:Random House Business Books Hyperion:102.

[8]Janna Q.Anderson,Jan L.Boyles,&Lee Rainie et al. (2013).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3):38-44.

[9]Kotler,P.,&Keller,K.L.(1967).Marketing Management:Application,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 NewYork:Pearson Education:87-90.

Re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Onlin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irect Network Effects

Liu Tao,Zheng Haihao

In the Internet era,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etwork media has become a trend,bu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nline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nd such problems as the single platform services and the complementary product scarcity constraints the continued users of online higher education.The indirect network effects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whose core is to emphasize the increase of complementary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the type and quantity will lead to the increment of the basic value of original product,thus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nline higher education.Guided by indirect network effects theory,the existing online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rebuilt:in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while retaining the three inherent modules including the video course,digital resources and community hot spots,the two modules:game-based progress and marketing pain points store should be increased,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fun and profit in the original learning content.On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a mature and complete,replicable,and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should be set up by fully considering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three levels,that is,knowledge support from universities,technology support from enterprises and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society.On the communication orientation,learned from the long tail theory,th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segments,with a focus on the students who are short of education resources,and teachers are encouraged to construct localized resources.On the communication carriers,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mobile Internet,through cross-media,financial media and media gather ways,the cohesion and the number of users should be increased.On the basis of the innovation of content,platforms,positioning and media of communication,the communication results will appear collaboratively in these four levels including information,emotions,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ternet Era;Indirect Network Effects;Online Higher Education;Communication Systems

G434

A

1009-5195(2016)04-0042-07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6.04.005

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重构高等在线教育传播模式”(16JK1677);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西安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创新研究”(16X99)。

刘韬、郑海昊,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北京100024),讲师,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21)。

2016-04-05责任编辑刘选

猜你喜欢
效应用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