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土重耕议稼穑

2016-08-09 07:35:12景志刚
资源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农具土质

◎景志刚



尊土重耕议稼穑

◎景志刚

当第一缕春风掠过黄河两岸,当隆隆春雷唤醒沉睡的大地,当黝黑的铁犁划开凝固的冻土,早起耕作的人们便开始用勤劳的双手,绘制新一圈生命的年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自古以来,土地与农耕如同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土地带给农民的不仅是丰收的硕果,更有世代子孙的繁衍生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 九州之土与南稻北粟 ○

土壤,山川之根、万物之本也。在古语中,土与壤是不相等同的两个概念。“土无块曰壤”,“壤,柔土也”。从字形上来看,“壤”字从土从襄,而金文的“襄”是手拿农具在地里挖一个个小洞,放进种子,再盖土,所谓“解衣而耕谓之襄”。由此可见,土是自然生成的生荒地,而壤是经过人的长期耕种而变得松软的熟耕地。

古人很早就对土壤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据史料记载,当年大禹治水期间,踏遍九州各地,考察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依照色泽和质地,将全国的土壤分为白壤、黑坟、白坟、斥、赤值坟、涂泥、壤、坟垆、青黎、黄壤等十类。其中:白壤分布在冀州(今山西、冀西北、豫北一带),土质色白而松软,含有盐分,土性和缓,肥力中等;黑坟分布在兖州(今豫东、鲁西、冀南一带),土质发黑且肥美,草长茂盛,树木高大;白坟分布在青州(今鲁东一带)丘陵地带,土质色白且肥美;斥分布于青州沿海平原区,多是盐碱地;赤值坟分布在徐州(今鲁东南、苏北一带),土质呈红色,有黏性且肥美,草木丛生,植被繁茂;涂泥分布在扬州(今苏皖淮河以南,兼有浙赣之地)和荆州(今湖南、湖北部分地方,以及贵州一带),土质湿润;壤分布在豫州(今河南大部,兼有鲁西、皖北之地),土质松软肥沃;坟垆分布在豫州低洼的地方,是肥沃坚实的黑土;青黎分布在梁州(今陕南、四川一带),土质呈青黑色;黄壤分布在雍州(今陕西中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及宁夏一带),土质色黄且松软肥沃。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土壤分类。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土地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沿秦岭-淮河一线形成南北自然分界,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地形、地貌与土壤上的差异,加上气候特别是降水量的影响,自古以来便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粮食生产格局。周代就曾对全国各地农业种植情况进行过调查、分析和记录:“扬州、荆州,其谷宜稻;青州,其谷宜稻、麦;兖州,其谷宜四种(黍、稷、稻、麦);雍州、冀州,其谷宜黍、稷;幽州,其谷宜三种(黍、稷、稻);豫州、并州,其谷宜五种(黍、稷、菽、稻、麦)。”南宋之后,随着小麦在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粮食格局演变为“南稻北麦”,并一直延续下来。南方好米饭,北方喜面食,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千家万户的厨房和餐桌。

古代农耕

○ 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土地的耕作、粮食的生产,涉及垦耕、播种、中耕、收获、加工等各个环节,必然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系统配套的农具,已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遗产。

自古就有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相传,在一次部落围猎中,神农氏看到一只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一路留下了一片被翻过的松土。神农氏受到启发,经过反复琢磨,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扳,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通过连续操作,便翻耕出一片松地。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被称为耒。耒的出现,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后来经过不断改进,耒柄弯成曲柄,减轻了劳动强度;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尖头做成板状刃,材料改为石质、骨质、陶质甚至铁质,成为犁的雏形。

夏、商和西周时期,虽然已出现铜质的斧、铲、犁等农具,但石器、木器仍占主导地位。进入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冶铁技术竞相发展,铁器逐步取代石器、木器,铁制农具不断增多。特别是铁制犁铧和畜力的使用,对耕作产生巨大影响。到了秦汉时期,农具开始出现明确分工:整地农具有三齿耙、椎、耢等;播种农具有耧车;中耕农具有铲、锄;灌溉农具有桔槔、辘轳、翻车等;收割农具有镰刀;脱粒农具有汉石臼、脚踏磟、槽磟、连磨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具分工进一步精细化,在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里,记载的北魏时农具种类就有30多种。经过隋唐时期不断改进,宋辽金元农具的种类和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元人王祯在《农书》中记载的农具多达105种,除人力、畜力农具外,还大量出现使用水力的农业机械,如水转连磨、水转翻车、高转筒车等。这些设计精巧的农业机械,在当时的作用堪比后来引领工业革命的蒸汽机。

从明清到民国,尽管犁以及用于灌溉、收割、加工等用途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总体发展缓慢。如果将解放前一些农村常用的农具与元明时期的农书图谱对比,变化实在微乎其微。当工业文明在欧洲开始迈步飞奔的时候,留给古老东方国度的只有一声叹息!

刀耕火种

○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

刀耕火种是农耕时代最古老的耕作方式。先人们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枯根,晒干后用火焚烧。火烧后的土地变得十分松软,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小坑,投入种子以土掩埋,利用地表草木灰作为肥料。当这片土地肥力减退时,再到新的一片地方烧荒垦土。直至近代,云南西盟的佤族,怒江流域的怒族、独龙族等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在南方还有一种“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南方多水,水稻不怕水而杂草怕水。利用这一特性,古人先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烧掉,再播下水稻种子,即所谓“火耕”;待禾苗长出之后,再将水灌入田中淹没并闷死伴生的杂草,使之腐烂成为肥料以助稻秧生长,谓之“水耨”。

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大规模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农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各地出现了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技术方法,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改进,一直延续到今天。

垄作与代田。垄作法始见于西周,战国时盛行于北方。主要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壤上栽种作物,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洼的垄沟组成,土壤空隙大,受光面积大,吸热散热快,多雨时便于排水,干旱时可以灌水,又利于集中施肥。现在华北、东北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代田法施行于西汉,汉武帝刘彻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将田分为垄、沟两部分,在沟中种庄稼,待苗长出后锄掉旁草,用土附根,谷物成熟时垄尽根深、抗风抗旱,隔年垄沟互换、恢复地力。我国东北一些地方至今仍采用垄作轮耕、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耕作方式,尚存代田遗风。

耕耙耱与耕耙耖。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整地技术趋于成熟。北方多旱地,在汉代耕耱技术基础上形成了“耕-耙-耱”的技术体系,即在耕地之后,用耙将土块耙碎,再用耱将土耱细。南方则又不同,“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不仅要耙碎耱细土块,还要把泥浆荡起混匀,再使其沉积成平软的泥层。明人邝璠在《便民图纂》中,作了生动的描述:“翻耕须是力勤劳,才听鸡鸣便出郊,耙得了时还要耖,工程限定在明朝。耙过还要耖一番,田中泥块要匀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弗匀时插也难。”直到今天,在一些尚未实现机械化作业的农村地区,基本上还在沿用这一耕作技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悠久灿烂的中华农耕史就像一首雄浑慷慨的老歌,从远古的土地上吟咏而来,历久而弥新。我们不妨放缓一下匆匆的脚步,潜心倾听和品味大地的旋律,尽情感受上万年农耕文明的无穷魅力!(作者单位: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猜你喜欢
农具土质
不同土质对林业绿化植物移植和栽培的影响分析
种子世界(2023年6期)2023-04-29 22:38:46
古代农具“奇妙夜”
学与玩(2022年10期)2022-11-23 08:32:16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军事文摘(2020年20期)2020-11-16 00:32:10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军事文摘(2020年18期)2020-10-27 01:55:10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农具印象
基于Fuzzy功效系数法的不同土质下泥浆泵施工功效研究
冻融循环作用下土质河堤的稳定性分析
土质文物盐害中硫酸钠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
时代农机(2015年3期)2015-11-14 01: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