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分析
陈锡文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紧迫。我国农业形势看起来一片向好,如粮食连续12年增产,从2003年的8 614亿斤提高到2015年的12 429亿斤;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2 622元增加至2015年的11 422元。
但在这些了不起的成就背后,粮食生产的一些软肋和薄弱环节随之暴露出来。国内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推高,带动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弱化。另外,就是粮食品种结构供需存在突出矛盾。
一个大家经常困惑的现象就是:粮食连年增产,进口却也持续增长,库存越积越多。因为粮食总需求的原因,我国大概还有400到500亿斤的粮食缺口需要进口来弥补。但2015年,我国实际进口的粮食总量接近2 500亿斤,相比缺口多进了2 000亿斤,其中仅大豆进口就达到1 634亿斤,进口量是我国自产量234亿斤的7倍。显然,大豆是严重缺口的。而对另一个重要品种玉米来说,过去12年间播种面积由3亿多亩增加到5亿多亩,带来的是产量的急剧增加和库存的持续积压,出现了玉米的阶段性供过于求。这就造成市场有需求的品种,供不上去,甚至还在减产,而市场已得到满足的品种,产量还在不断增加。这是当前粮食供求当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一大问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多种点、少重点的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推进农业的科技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有人说,国家给了农业这么多的补贴,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还是竞争不过国外的,还不如直接多进口国外的,这样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补贴,减轻资源环境压力,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此话听似有理,但没有考虑到中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和中国农民的生计安全。如果靠进口粮食,农民怎么办?农民没有生计,国家又该怎么办?所以,今天的粮食问题不是多进口一些还是少进口一些的问题,不是数量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危及农业本身和农民生计安全的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