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
—基于整体性与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

2016-08-09 02:33陈晓飞博士生赵昊东博士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3期

■ 陈晓飞 博士生 赵昊东 博士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1)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
—基于整体性与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

■ 陈晓飞 博士生 赵昊东 博士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1)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1995-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大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食品消费与非食品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四大收入来源对总消费、食品消费与非食品消费支出的整体效应均呈现正向影响,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收入来源结构 边际消费倾向农村居民 区域差异性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不断向城市转移就业。一方面,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也导致农村的个体经营减少,导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降低。相对而言,财产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减少。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转移性收入占比不断上升。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收入来源进行分析,探究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食品消费和非食品消费支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区域差异性,将全国整体数据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分析。

图1 1995-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各项收入来源变化趋势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消费倾向

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四大来源。在1995-2014年期间,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由1995年的1577.7元增加到2014年的10488.9元。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一直是农村家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这两者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资性纯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态势,由1995年的22%增加到2012年的44%;而经营性纯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由1995年的71%下降到2014年的40%。1995-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来源结构数据如图1和表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1995-2004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稳增长;在2005-2014年期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资性纯收入和经营性纯收入的增长趋势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对而言,工资性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而经营性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要略小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995-2005年期间,转移性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的变化平缓;在2006-2014年期间,转移性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中转移性纯收入的增长趋势较快。

由表1可知,经营性纯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最大,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工资性纯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次之,也是农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转移性纯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相对减少,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财产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最小,基本保持在1%-3%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不断向城市转移就业,一方面,增加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的个体经营减少,导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降低。财产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比重最小,且变化平缓。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转移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95年的3.6%增加到2014年的17.9%。由此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来源结构不断变化,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一直是农村家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工资性占收入来源的重要性逐年递增;经营性收入来源的重要性正处于逐年递减的趋势;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减小,仅作为农村家庭收入的补充。

根据“恩格尔定律”,本文对农村居民消费、食品消费与非食品消费支出分别进行研究,探究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对不同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由表2可知,在2000年以前,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非食品消费支出超过食品消费支出。1995-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迅速增长,从1995年的1310.4元增长到2014年的8382.6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从1995年的768.2元增长到2014年的2814元,非食品消费支出从1995年的542.2元增长到2014年的5568.6元。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由食品消费为主转变为由非食品消费为主。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本文在采用消费函数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C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Y1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Y2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Y3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Y4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i表示区域,t表示时间,α0、α1、α2、α3、α4表示待估计系数,μi表示不可观测的区域个体差异,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取1995-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各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整体性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SPSS软件,利用模型(1)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实证分析。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符合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条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来验证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我国农村居民四大收入来源对消费支出、食品消费支出与非食品消费支出的整体效应均呈现正向影响,这与消费理论非常吻合。各项变量系数对消费支出的影响都为正向,且都显著,说明收入增加有利于促进消费。我国农村居民四大收入来源对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关系为:工资性纯收入>经营性纯收入>转移性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其中,工资性消费纯收入对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0.76,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每增加1元时,将有0.76元用于消费;经营性消费纯收入对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0.68,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每增加1元时,将有0.68元用于消费;财产性消费纯收入对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0.64,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每增加1元时,将有0.64元用于消费;转移性消费纯收入对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0.67,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每增加1元时,将有0.67元用于消费。

对于食品消费支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其边际消费倾向关系为:工资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经营性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工资性、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对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都非常显著,但是财产性收入对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显著。

对于非食品消费支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其边际消费倾向关系为:工资性纯收入>经营性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对非食品消费支出的影响都非常显著。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区域差异性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区域差异性,本文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区块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1 1995-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来源结构

从东部区域来看,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结构对总消费支出各项回归系数大小依次为财产性纯收入、工资性纯收入、经营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其中,财产性纯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达0.91;也就是说每当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增加1元时,总消费支出将增加0.91元。相对而言,转移性纯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小,仅为0.4。由此可见,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东部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并不高。不同收入来源对食品消费的促进都较为显著,但是转移性纯收入对非食品消费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表2 1995-2014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结构

表3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整体性回归结果

表4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分区域回归结果

从中部地区来看,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结构对总消费、食品消费以及非食品消费的影响基本一致。转移性纯收入的乘数效应非常显著,工资性纯收入和经营性纯收入对总消费支出的促进效用也较显著,而财产性纯收入对总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惠农政策向中部倾斜,当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一定时,生产性支出的减少带来消费支出的增加。财产性纯收入对中部地区总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中部区域财产性纯收入十分有限,难以对消费产生实质性带动作用。

从西部地区来看,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结构对总消费支出的转移性纯收入的乘数效应非常显著,同中部地区一样,我国惠农政策也向西部倾斜。此外,西部地区的工资性纯收入和经营性纯收入对总消费支出的促进效用非常显著,且财产性纯收入对总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明显。财产性纯收入对食品消费的促进并不显著,经营性纯收入对非食品消费的促进作用也不显著,其余的收入来源对食品消费与非食品消费的促进都较为显著。

结论

我国农村居民各项收入来源的边际消费倾向均较高,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是促进消费的有力措施。工资性纯收入占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且工资性收入来源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是拉动消费的主力之一。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应从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来源入手。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进出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外,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两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大,是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受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也存在差异性。为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均衡提升,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结构,加大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积极通过扩大内需来带动各个区域的消费。

参考文献:

1.Franco Modigliani,Shi Larry Cao.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

2.Palley,Thomas,I.The Relative Permanent Income Theory of Consumption:A Synthetic Keynes -Duesenberry -Friedman Model[J].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22(1)

3.温涛,田纪华,王小华.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8(3)

4.宋昆鹏,李红,汪晶晶.不同来源收入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

5.胡在铭.收入分配状况对消费率的影响: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6.杨丹,郑利辉.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