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阳
(吉林省实验中学 130022)
电解水的探究
曹子阳
(吉林省实验中学 130022)
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本文以电解水的探究为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科学探究 电解水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的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以来自书本还可以来源于生活。[1]
在探究活动中各种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以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下面以电解水的探究为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2]
发现问题:
在一个盛有水的水槽中倒立两支盛满水(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向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试管,接通直流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通电后,电极上出现了气泡,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内收集了不少的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大约是1:2。
从理论上,可知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该恰好为2:1。但是从实验过程来看,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到2:1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呢?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大家正好探究一下为什么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到2:1呢?[3]
同学们的猜想:
同学们提出了多种猜想,对可能的原因作了预测:
1.可能是电压的影响,电压越高,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越接近于2:1。
2.可能是电极的影响,不同材料的电极,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一样。
3.向水中加入物质的影响,加入不同物质时,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一样。
4.水中物质的浓度的影响,虽然是同一种物质,但是浓度不同时,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一样。
……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一:收集不同的电极材料,进行水电解的实验,在保证其他条件都相同而只有电极材料不同时,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最适合的电极材料。[5]
可收集的电极材料:铂丝、铁钉、细铁丝、保险丝、曲别针、碳棒等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设计方案二:收集1.5V的直流电池若干,进行水电解的实验,在保证其他条件都相同而只有电压不同时,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最适合的电压。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电极材料1.5V 3.0V 4.5V 6.0V 7.5V……体积比
设计方案三:在前两组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比较合适的电极材料,调整合适的电压,进行水电解的实验,在保证其他条件都相同而只有向水中加入物质不同时,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最适合向水中加入的物质。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电极材料烧碱稀硫酸食盐酒精白砂糖……体积比
探究过程:
按照设计的方案,分小组分别测定各种方案中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测定后要检查得到的数据中,有没有因为操作不当使测得的数据不可靠,如果有,应重新测定。(如果实验结果中出现误差过大,就很难有说服力,万一有失误必须重做,才是科学态度!)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各组之间可以交流各自的结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想到的问题:
1.观察到有的电极参加了化学反应
2.在实施方案三时,观察向水中加食盐电解情况时,发现正极产生了黄绿色气体
3.想尝试一下用交流电电解水
4.烧碱、硫酸等物质是不是水电解反应的催化剂呢?
5.能不能不用电解的方法使水分解呢,比如:利用太阳能
6.……
教师的点评和指导:
赞赏学生的细心观察,告诉他们:很多重大的发现都和科学家的认真观察是分不开的,还可以讲个小故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探究,难度大,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搜索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或者留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解决,告诉学生毕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学习要有耐心,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是一些科学家呕心沥血一辈子才取得的。
[1]高剑南 王祖浩. 化学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1
[2]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4]朱幕菊.走进新课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5]R·布里斯罗[美]著;华彤文等译 化学的今天和明天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