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2016-08-06 09:16古守云孙鹏何芳军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危险性软土路基

古守云 孙鹏 何芳军

【摘 要】以某公路工程建设为例,依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级别、调查范围和评估面积。在对调查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依据野外调查的实际资料,确定评估因子,根据灾害危险性评估积分值、评估因子的量化值,按照危险性分级标准表,选择积分法对该工程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最后对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1.工程概况

锦州市黑山县滨铁路新建工程位于黑山县县城内,为新建公路。拟建线路西起东外环路(富锦街),东与拟建新工业大街相连,近东西走向,线路全长2.81km。

本项目路线具体工程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等。

本次评估的线路工程地处城郊,两侧多为居民住宅及耕地。本项目路线全长2.81公里,共占地0.084484km2(8.4484hm2),本项目土建工程总投资为4492.46万元。

1.1自然地理

据当地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7.96℃。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1.6mm。无霜期为161天,多年冻土深度1.2m。

1.2 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所处地貌单元为平原,地表标高14.6~36m,地表为粉土、粉砂、细砂及粉质粘土。

评估区范围内地层为太古代混合花岗岩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其下伏义县组(K1y)。

太古代混合花岗岩,分布在线路起点,与富锦街相交处。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岩性主要为粉土、粉砂、细砂及粉质粘土,厚度为12.8~22.20m,结构松散。分布在线路所在大部分地段。

义县组(K1y):本次勘查在评估区南侧揭穿,岩性为砂岩、粉砂岩;下部以安山质火山凝灰岩为主,块状结构。

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根据现场采集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水中含有SO42-、mg2+、Cl-、HCO3-等离子。这些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作用,依次判定地下水对钢结构有微腐蚀作用。

2.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区域范围的确定主要根据场区的建设,考虑界线范围内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现有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以征地范围向四周外延1km作为评估范围。

2.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根据对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调查和历史资料的收集,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

2.2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是指对区内已有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结合本次评估区特点,考虑界线范围内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以征地范围向四周外延1km作为评估范围。根据对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调查和历史资料的收集,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

综上,现状条件下,该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其危险性为小的级别。

2.3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根据项目区地层结构与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预测评估区工程活动可能引发及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为不均匀沉降。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如下:

本次评估线路穿越平原,软土分布较广泛,其上的填方稳定性差,且路基和路面的加载和承载力的不均可能造成软土发生触变,软土触变将导致不均匀沉降,从而造成路基变形-坍塌(路基不均匀沉陷、路面开裂、侧向挤出、桥梁受力结构破坏),地基承载力较好段落向软土填方段的过渡区域因差异沉降,地基承载力差异明显,在沉降控制不足时可能导致相互之间不均匀沉降,故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有引发软土触变导致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软土段落本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对道路施工技术方法和施工工艺要求较高,尤其在地基基础处理阶段,如果施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路基不均匀沉降致使路面纵横裂缝、坑槽、沉陷、网裂、龟裂等各种病害,将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

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针对其中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根据地质情况及工程建设特点,分别采取换土、抛石挤淤、粉喷桩、渗水、土工材料、塑料排水板、碎石桩、超载预压等措施进行处理。

防治以工程措施为主,工程设计中应针对灾害诱发因素,对公路的结构、基础、材料等重点考虑。地震烈度设防要结合地区实际,宜选用抗咸水侵蚀材料及轻质抗震材料。具体措施可根据场地实际选择如下措施:复合地基、堆载预压、换垫软土及盐渍土加固地基、砂井及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石灰砂桩及综合加固和桩基础工程处理等措施。

4. 结语

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其危险性为小的级别。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的级别。

通过评估,为该项目在建设与运营中,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对于加快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防止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将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及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Z].北京 2004.

[2]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意见》(辽国土资发[2004]198号文件)[Z].沈阳 2004.

[3]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Z].北京 2000.

[4]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危险性软土路基
沿海公路路基沉降分析与修复措施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危险性感
软弱路基加固处理设计探究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