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如何留住读者
——以《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为例

2016-08-06 03:48汪舒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7期
关键词:昭通副刊版面

□汪舒

(昭通日报社,云南 昭通 657000)



报纸副刊如何留住读者
——以《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为例

□汪舒

(昭通日报社,云南昭通657000)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一份随机抽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一张报纸的关心80%左右是因为新闻,同时,接近60%的人对报纸副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资讯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著名报人赵超构曾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从当今社会形态观之,情况也是如此。一张报纸对生活节奏快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当静下来,耐心品味的还是副刊。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沟通报纸与读者的纽带。

但是,伴随厚报时代而生的浏览式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网络及手机等及时通信工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理。多年前对报纸副刊情有独钟的读者随着社会发展移情别恋,副刊的读者在流失,副刊的品位在降低。副刊的路在何方?本文以《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作为个案,试图找到报纸副刊留住读者的一些答案。

求变:给报纸副刊定位

报纸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是读者对报纸阅读的审美需求。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报人提出副刊的消闲性功能,这一思想延续至今。以此为代表的有《广州日报》的《每日闲情》、《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南方周末》的《百姓记事》、《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几张报纸副刊的成功,无疑在说明一个事实,报纸副刊的消闲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和特点。但是,如何将副刊办得既有消闲趣味而又不失思想文化意蕴?这是《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的定位思考。

2008年年底,《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从各种定位的纠结中走出来,确立了消闲趣味和文化底蕴特点。

2009年1月8日,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配发了编者按:

“新闻纸媒的副刊由不同的内容组成,涉及生活、文化、文学、风土等新闻之外众多领域,‘五尺道’是历史上昭通经济文化传播的标志,同样也是一个地域性标志,《昭通日报》文学副刊命名为‘五尺道’,具有地域性、历史厚重感、文化意蕴等优势。”

为此,文学副刊要体现地域性特点、时代性特点、贴近性特点,以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融“雅、俗、趣、情”为一体,力求文学表现人情与人性、社会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至善至美。

这不仅是一个副刊的定位,更是一个副刊的主张,当两年时间过去,《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证明,报纸副刊只要顺应时代,及时把握读者需求,注重在编辑过程中研究传播的现象和问题,结合大众传播媒介新规律,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求活:内容和形式的变革

2010年年初,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李东东,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新春茶话会上提出,希望报纸副刊在推进全民阅读及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独特作用。如何发挥独特作用,《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两年来坚持加强热点策划,打造精品专栏,追求简洁版面,一改副刊被动刊载小说、诗歌、散文的局面。

副刊策划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必须有较强的新闻由头,能够首先从新闻角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与此相关联,副刊编辑要具有一双新闻眼,从新闻事件中寻找副刊延伸的空间。2010年10 月30日,在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落成仪式上,中国文化巨匠丹增、张笑天、张胜友、周梅森等聚集昭通再次展开对昭通文学现象的讨论。对这一文学盛况,《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全程跟踪采访,形成专题策划,报道了几位大家对昭通文学发展的观点及评述,并以纪实手法形成《被文学温暖的土地》一文,全方位解密昭通文学发展的过去与未来,引起读者广泛的关注。一位读者来信表示,是《五尺道》副刊让他对昭通文学现象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读者对昭通文化事件的了解一定程度依赖于《五尺道》副刊。2010年10月19日,鲁迅文学奖揭晓,昭通籍诗人雷平阳成为该奖诗歌奖获得者,人们关注的眼光开始从网络媒体寻找雷平阳获奖的有关信息,对于这一读者关注的热点,《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加强了策划,诗人雷平阳接受了《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的首家专访。10月22日,《五尺道》副刊发表《荣耀属于文学,我只是文学的仆人》一文,记录了诗人雷平阳获奖的心路历程,当天的《五尺道》副刊专题介绍了雷平阳在全国诗坛所产生的影响,读者对这一事件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同样,当唐建10万字的系列散文《照壁山纪事》获第七届“滇池文学奖”时,《五尺道》副刊第一时间跟进,对唐建进行独家专访,唐建创作不多,在昭通作家群这个圈子不被读者所知,专访《唐建:因曾经逃离土地而羞愧》一文解读了一个写作者对土地独有的情怀,引起读者对昭通另一个创作层面的认识。

专栏不仅是一个版面的亮点,同时也是一张报纸的支点,创办专栏能迅速改变版面的面貌、带动版面走势,牵动读者视线,强化阅读效果。2010年,《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开始为本土作者开辟专栏。专栏“自由漫谈”的主笔艾自由曾在国内多家评论刊物发表文学评论,“自由漫谈”主要针对昭通作家创作体验,深入昭通作家群的纵深,解析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发展、特点;专栏“夏吟声远”的主笔夏玲作为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但就是这样一位女诗人,她写作题材不被人了解的一面通过《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展现出来,那就是对昭通风土文化的探寻,专栏文章刊发引起读者的兴趣;专栏“符二专栏”的主笔符二作为80年代的作家、诗人,他的写作方式和思想方式通过其专栏文章吸引了年轻一代读者,有读者这样评价“符二专栏”里的文章,“一股清新的风,相信年轻读者能享受到无法言说的愉悦,我因此喜欢上《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

不仅是内容,形式吸引读者同样至关重要。因为报纸是以文字、文章、版面见长的媒体,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版式设计的简洁明快就显得重要。《五尺道》副刊充分利用字体变化、图片布局、线条运用、版块照应、标题修饰等版面语言,尤其图片居中的排版方式、标题多采用仿宋给读者视觉清秀空灵之感。

求质:《五尺道》上的本土意蕴

报纸副刊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将地方乡土气息融合到不同体裁的文章当中,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文化性的副刊。这是报纸副刊的品位特点,也是一张报纸副刊与其他报纸副刊的质的区别。《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创办之初,就以浓郁深厚的本土特质、充满个性的版面策划引起读者关注。

栏目“作家方阵·对话作品”对昭通作家出版物或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围绕“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作品”这一框架,运用大众传媒语境对作家作品进行推荐和解读,让阳春白雪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大众能接受的阅读,拉近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摄影栏目“大地影像”、诗歌栏目“2011昭通本土诗展”等体现了浓郁的本土特色,也因此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光。同时也因其本土特点,栏目文章被昭通文学艺术网、天涯社区、云南文艺网、诸城网、21世纪新锐作家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五尺道》副刊获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颁发的好版面奖、专栏奖,另外还有本报所编辑刊发的文章多篇获奖。

本土性很容易被狭义理解为地域性,报纸副刊除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外,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以读者的视角关注文化前沿动态。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时候,《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邀请知名评论员对略萨的作品思想进行评说,《略萨,带给我们文学信念》一文分析说,略萨多年对文学的执着和信念,带来的是淡然、淡定的写作态度。这一思想的传播对本土作者无疑是一种忠告,同时对提高《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的品位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没有思想深度,再厚的报纸也是浅薄的。在一个网络阅读迅速成长而且被广泛接受的时代,读者总是不自觉追求着阅读的效率。传统纸媒,贡献给读者的应是深思、深读、深识,一篇作品,不仅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应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个常识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编者思想的高度。为此,《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2010年下半年推出“月末·深度阅读”,从版面上构筑作者、读者、编者的阵地,从文字的背后走向回味、思考、感悟。

副刊不能改变读者的自主权——看或不看,副刊只能对作品进行选择从而给予读者阅读的欲望和自由。“月末·深度阅读”专栏,试图让阅读成为一次精神对话,一次心灵之旅。

参考文献:

1.2009年1月8日、10月22日、11 月5日《昭通日报》等。

2.肖小明.关于报纸文艺副刊消闲性的思考.《青年记者》,2010年3月(下)。

3.高东.报纸创办务实.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版。

猜你喜欢
昭通副刊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