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芬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与思想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对于生存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创设多元化的阅读环境,为幼儿提供多元的阅读材料,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多元化阅读环境;语言能力;发展;实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实施途径之一,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丰富的多元阅读环境的实践研究,我探索出具体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阅读,幼儿在环境渲染中发展起来
阅读是幼儿喜爱的项目之一,幼儿园的活动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爱上读书。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一切机会,为幼儿创建快乐的阅读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阅读,使幼儿从小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多元阅读的建立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的趣味性来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组织幼儿参与活动,进行快乐阅读。
为了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幼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来阅读,然后在每周五的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体会,或是将自己阅读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师生根据幼儿讲述的语言、神态等共同评选出最优秀的阅读者,并授予一朵小红花。让幼儿在活动中激发出阅读的欲望,在分享中感受到阅读的喜悦,从而使幼儿慢慢喜欢上阅读,并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阅读“龟兔赛跑”这则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幼儿构建展示的平台,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看法将这个故事演出来,由于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创造家,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对故事的寓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丰富有趣的活动、生动形象的表演、热烈的环境氛围都会使幼儿感受到阅读的轻松快乐,感受到阅读的益处,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不同的阅读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趣味与意义,从而爱上阅读,在阅读活动中快乐成长。
二、看材料,幼儿在感知中不断丰富体验
幼儿阅读的材料多种多样,由于每个幼儿的性格与兴趣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适合读书的安静环境,让幼儿在静谧安逸的环境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阅读材料,以满足每个幼儿的阅读需求,使幼儿在不断地阅读与感知中丰富自己的体验。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阅读区。阅读区里陈列的图书要丰富多样,包括经典人物故事书、动物故事书以及科普类读物等,以便每个幼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而且阅读氛围浓厚的环境会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从书中获取知识与经验。
其次,每两周更换一次图书,以保证幼儿对阅读保持新鲜感。教师可以轮流替换这些图书,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带图书来交换着阅读,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不同题材的读物,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丰富自己的知识见解。
另外,在幼儿阅读前,教师要引导幼儿学着边阅读,边思考,让幼儿在阅读中能够理解书中人物的做法,并在自己的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安静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不同材料的更替能让幼儿对所读的书有不同的认识,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看家庭,幼儿在实践中增长经验
阅读不仅能够增长幼儿的知识,还是增强幼儿生活经验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亲子的阅读环境,如,亲子阅读室等,让学生在听与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阅读游戏,为幼儿创设轻松有趣的阅读环境,使幼儿在实践中增长经验。如,利用猜谜语,让幼儿在思考中认识到各种事物,如,“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圆筒白糨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等谜语,幼儿听到这些有趣的谜语,加上家长的指导与启发,他们就会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能够在猜谜中慢慢认识到生活中的事物。
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游戏情境,既能够使幼儿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又能够让幼儿在阅读中增长生活经验。
总之,多元阅读环境的创设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多元的阅读环境,通过组织形式新颖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多元的阅读材料能够有效地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其增长知识与见闻;另外,教师还要让幼儿与家长多多沟通交流,通过游戏来增长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能力。创设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是幼儿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春凤.关于幼儿园集体早期阅读活动实施过程的质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徐光辉.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和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