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农场运行机制探讨

2016-08-05 01:55郭梅枝中共新乡市委党校河南新乡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家庭农场新型城镇化运行机制

□文/郭梅枝(中共新乡市委党校 河南·新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农场运行机制探讨

□文/郭梅枝
(中共新乡市委党校河南·新乡)

[提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农场发展有了新突破,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在运行过程中家庭农场也遇到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家庭农场;运行机制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培育壮大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BJJ013);河南省党校系统科研课题:“我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录日期:2016年5月31日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框架下,耕地通过流转向种地能手和经营型人才集中,实现农业企业化模式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在农民的自发创造下,我国出现了家庭农场雏形,现已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载体之一。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农场优势凸显,发展较快,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但是,由于城乡一体、财政金融保险投入等体制机制缺失,使得家庭农场不仅资金困难、难以获得适度的租地规模,而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健全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和财政金融投入支持体制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家庭农场势在必行

(一)发展家庭农场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推动家庭农场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后,农村的土地就可以释放出来,新型城镇化是家庭农场产生发展的前提,家庭农场是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每年亿万农民工进城,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为家庭农场提供了土地空间,发展家庭农场使乐耕者能在农村大显身手。发展家庭农场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能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产出率,有了剩余劳动力,反过来又对新型城镇化形成强有力支撑,促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家庭农场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坚持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这一基本经营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但是,一家一户耕种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抵御风险、博弈市场、盈利等方面能力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家庭农场,既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又能确保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可谓一举两得。上海松江粮食家庭农场坚持耕地集体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自愿规范流转、适度的经营规模以及“以粮为主,自耕为主”的原则,不允许承包经营者搞非农产业和主要依靠雇人种地,保留了家庭经营的本质属性,坚持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家庭农场体现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载体。

(三)发展家庭农场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民专业化的必然选择。纵观当今世界,即便是农业最发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家庭经营也都是农业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形式,专业素质要求高。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我国农业经营越来越趋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走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就越来越需要现代职业农民。而职业农民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收入,使他们想当农民、愿意当农民、乐于当农民。家庭农场收入较高,2013年江苏省各地家庭农场农业主业经营年净收益普遍在10万元以上,远高于普通打工者。农村年轻人先是犹豫观望,后争先恐后加入到家庭农场经营中来,大学毕业生回乡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也越来越多,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操作农业机械的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形成。发展家庭农场为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提供了新路径。因此,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产生和吸纳职业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民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必然选择。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家庭农场运行状况及模式

(一)运行状况。我国的家庭农场多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种粮大户”或“专业养殖户”发展而来,浙江、宁波最早出现家庭农场雏形,并登记注册。进入本世纪,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形成,家庭农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7万户各类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4%,其中,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超过34万户,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50亩左右。”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和户籍人口大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13年12月底,河南省符合统计条件的家庭农场有15,538家。其中,从事种植业9,887个,养殖业4,306个,种养结合1,083个。经营面积在50~100亩的小型家庭农场有5,013家,1,000亩以上大型家庭农场有431家,耕种总面积达到287万亩。”同时,各地区各部门给予家庭农场资金税收等支持,湖北武汉集中城郊土地连片开发,专项资金补贴扶持;安徽郎溪农户自发租赁土地种植大宗农作物,政府拨专项资金建设示范家庭农场;吉林延边种植大宗农作物,享受国家补贴和税收优惠。

(二)运行模式。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农场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运行模式。

1、大宗农作物种植模式。这类家庭农场较普遍,通常种植1~2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土地流转期限较长,短则5年,长则50年;规模较大,小的200亩,大的甚至上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河南省原阳县海豪生态家庭农场,流转土地860亩,期限15年,稻田里养螃蟹,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收益高,收入比单独种植水稻高出6~7倍。

2、大棚蔬果休闲观光模式。通过发展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设施农业,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严格控制蔬果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提高蔬果的产量和优质率,达到品牌化,提前上市,自产自销,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一些蔬果家庭农场集自然、生态、趣味元素为一体建设休闲度假、创意高端的现代农业生态度假村,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供顾客观光、采摘、品尝或直接购买,既节省了采摘和运输成本,又宣传了农场的品牌。

3、畜禽水产养殖休闲观光模式。畜禽养殖家庭农场多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多为大面积专业养殖鱼虾蟹等,走特色水产养殖之路,反季节上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鱼虾蟹等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养殖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大,一些家庭农场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农业,建设赏荷、垂钓、篝火、农家风味小吃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美丽农场,增加收入来源。

4、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养殖粪便是农村的最大污染源,生态循环种养家庭农场采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投入资金建立沼气池,变废为宝,实现猪粪便零排放,生产的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沼液沼渣则成了优质有机肥和鱼饲料。形成“生猪养殖→猪粪便→沼气、沼液、沼渣→能源和绿色有机肥、鱼饲料→生活用气、农作物生产、养鱼、→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的良性循环和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体化生产,彻底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图1)

图1 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缺失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我国家庭农场的运行机制出现了多方面的缺失。

(一)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缺失,家庭农场难以获得成方连片的租地规模。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镇化进程滞后,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7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难以融入城镇社会,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许多农民无法真正市民化,不确定性使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仍然存在,农民的惜地意识强,不愿长期流转土地,尤其是传统农区农民又多就近转移就业,“离土不离乡”,惜地意识更强,致使家庭农场承包地短期化、细碎化,难以租赁长期稳定、成方连片的土地。

(二)财政金融保险投入支持体制机制缺失,家庭农场资金困难。家庭农场属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资金紧张,自筹资金难度大,平整土地成本高,土地成方连片后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形成标准化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经营风险大;财政支持不到位,财政直补不到家庭农场主手中,财政立项扶持和奖励缺位;金融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对其有效供给不足、项目少、融资难度大,经营资金困难;金融信贷力度小,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农业保险缺位,险后理赔困难。

(三)教育培训机制缺失,家庭农场主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家庭农场主受教育水平较低,学习新技术难度大。据调查显示,上海松江“家庭农场经营者大多属于‘40、50’人员,学历以高中以下为多。”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为主,比重达52%,中专占38%,大专及以上的比重最小,仅10%。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综合经营素质较低。家庭农场主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底子薄,捕获农业与市场信息能力不强,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规避天灾。职业农技培训缺乏系统性与常态化,针对性不强,一些农技培训流于形式,专门打造家庭农场主的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更少。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服务家庭农场的功能不全。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多数是由政府部门向下延伸形成,机制不活,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力量弱、水平低、质量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组织多追求自身利益,服务成本高,责任意识淡薄;农业通信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信息化服务滞后。调查显示:“50%的农场主希望加大气象、病虫测报,产品供销信息等公共服务力度”。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创新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需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

(一)健全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失地农民充分就业;规范进城落户农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为农民工创造稳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促使城乡各生产要素自由迁徙和自由流动,建立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法律法规。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其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鼓励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向家庭农场流转,依法维护家庭农场主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其对家庭农场使用、收益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确保家庭农场流转到成方连片适度规模的土地。创新家庭农场土地产权制度,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不断完善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对规模流入土地的主体进行资格审查,严禁非家庭农场农户套取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创新农地产权制度,不断丰富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家庭农场经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家庭农场财政金融保险投入支持体制机制

1、健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农业补贴调整机制。政府部门要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大农村沟、渠、路网建设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家庭农场,支持工商资本与家庭农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地方财政要加大家庭农场奖励力度,优先享受良种、农机、种粮等财政直补资金、财政立项扶持奖励和税收优惠。构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科技扶持机制。多部门联动,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农村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和推广体系,引导科研院所向家庭农场有效供给农业科技。

2、建立健全家庭农场运行的金融保险支持体制机制。加强农村信贷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给予家庭农场一定额度的信贷,给予粮食家庭农场金融优惠贷款,“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1)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合作金融领域,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2)拓宽融资渠道。盘活既有资产,拓宽抵押物范围,采取家庭农场种养殖物(权)抵押贷款、农机设备抵押贷款、“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联保互保贷款等方式,破解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政府要扶持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要对保险公司涉农保险提供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三)建立健全家庭农场人才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家庭农场要良性运行,关键靠教育培训、最终靠科学技术。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突出重点,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机制和农村科技培训机制,加大农业教育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强化基础教育,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不断提高农场主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要完善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加大培训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培育造就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农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等社会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家庭农场主;实行家庭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登记注册制度,颁发证书,家庭农场主要持证上岗。

(四)健全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家庭农场服务组织。扶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强化集体服务组织,发展工商服务组织,构建以合作社为主体,私人企业、合资企业、集体或个人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二是创新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成本。为家庭农场提供政策、经济、市场信息、经营协作、会计、利益维护等咨询服务,实现服务的优质、高效;三是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县、乡一级农业信息主体市场,培养引进农村专业信息技术服务人才,提高其待遇;建设重点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业综合数据库,开发农村信息系统,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利用现有的广电网络、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媒体及时发布各类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江苏省家庭农场快速发展户均净收益超10万元[EB/O L].ht t p://w w w.j s.xi nhuanet.com/2013-07/27/c_116708692.ht m.

[2]盛亚飞.家庭农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J].求是,2015.5.

[3]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家庭农场成长条件与政策支持调查分析——基于河南的典型调查[EB/O L].

[4]王东荣等.上海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1.4.

[5]刘召勇,王亚钶等.家庭农场成长条件与政策支持调查分析——基于河南的典型调查[EB/O L].ht t p://w w w.st at s.gov.cn/,2015.1.16. [6]杨伟民,胡定寰.怎样做好家庭农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家庭农场新型城镇化运行机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