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龙 李鑫 于洋
某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现状与需求
◎柳金龙 李鑫 于洋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职工比例逐步提高,他们已然成为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青年教职工重要性对应的是,他们正处于成家时期,面临消费水平高,工资收入低的困境,住房问题基本无法由自己解决,急需学校帮助扶持,对其居住状况进行改善。本课题以北京某高校青年教职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形式,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青年教职工的住房状况及其对住房的需求情况,发现青年教职工存在净收入少、居住面积小、交通不便、孩子入学困难、对学校解决住房问题期望过高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助于高校改善目前青年教职工住房需求的参考性建议。
高校青年教职工反映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潜力与趋势,他们精力充沛,是高校教育教学、教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创新能力强,是高校科研、服务管理任务中不可低估的力量。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青年教职工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青年教职工入职工作时间短,职称级别低,普遍处于教职工队伍的基层。同时他们会承担多而重的工作任务,工资待遇偏低,还面临成家的关键时期,生活开销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职工对于学校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格外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五十四条中指出“要不断改善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并特别指出要“制定教职工住房优惠政策”。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引进的优秀人才,直接关乎学校未来发展。因此,本文针对目前某高校青年教职工的住房状况及需求进行调研,以期为缓解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矛盾以及为高校制定教职工住房优惠政策提供参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课题组将年龄35岁以下定义为青年。根据调研学校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数据显示,该校目前青年教职工总体上性别比例均衡,学历层次较高,岗位结构合理。从年龄上看,教师岗位年轻化,青年教师的精力与创新能力都处于高峰期,对学校未来发展影响很大。本文基于对某高校20个学院、部门中的青年教职工展开调研。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与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的设计建立在大量研读相关文献及结合现实问题基础之上,综合访谈所得教职工关注重点内容而完成。调查岗位涵盖了教学岗、教辅岗和管理岗。在样本的选择中既有学院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也有党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般随机抽样的样本数量30以下为小样本,代表性略低,样本数量为30~100为大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数量为100以上,则代表性高。这里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提高样本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问卷有效率为80%。
调查问卷中,男性比例为40%,女性比例为60%。岗位方面,教师岗比例为50%,管理岗比例为27.5%,教辅岗比例为22.5%与学校教职工结构比较符合。年龄方面,25~27岁的教职工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中的比例为22.5%,28~31岁的教职工比例为42.5%,32~35岁的教职工比例为35%。以调研学校为例,教师岗一般面向博士研究生(通常已满28岁),管理岗位及教辅岗一般面向硕士研究生(通常已满25岁)。由于本次抽样调查中有50%的被调查人员为管理、教辅岗位教职工,而年龄在25~27岁的教职工占青年教职工中的22.5%,所以可以推断有22.5%的非教师岗青年教职工工作时间在三年以内,27.5%的非教师岗青年教职工工作超过三年。同理可以推断,即使这些工作超过三年的非教师岗青年教职工都是28~31岁的职工,至少也会有15% 的28~31岁的被调查人员为刚毕业三年以内的教师岗。由此可知,至少有37.5%被调查的青年教职工工作不超过三年。由于工作时间短,他们职称和工资较低,多处于学校基层,正面对工作和生活多方面压力。
青年教职工婚姻家庭状况方面,调查样本中已婚比例已达到67.5%,其中已婚且有子女的青年教职工所占比重达42.5%。拥有家庭,特别是家庭人口的增加使得青年教职工对于房屋的需求更加凸显。
在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现状方面,本文从“住房拥有状况”、“居住房屋面积”、“工作路上花费时间”和“住房的不便”四方面展开调查。
住房拥有状况。在“住房拥有状况”调查中,65%的青年教职工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需要租房的教职工占35%,有房但仍需偿还房贷的教职工占15%。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又深入对青年教职工的月收入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月收入在一万元以下的家庭占25%,一万到两万之间的占57.5%,月收入两万元以上的仅占17.5%。根据现实情况统计,青年教职工家庭为偿还房贷或房租的费用约4500元/月;为子女教育的支出平均近3000元/月,这样家庭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会较大,另外根据调研显示:仅有12.5%的家庭月支出占月收入40%以下,更有27.5%的家庭月支出占月收入的80%以上,可见高校青年教职工生活消费压力巨大,仅单靠工资收入很难改善现有住房条件。如果学校可以帮助青年教职工妥善解决住房问题,那么就等于变相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提升了生活质量。
居住房屋面积。调查发现,青年教职工房屋居住面积以40~90㎡为主,占调查职工数量的50%。认为房屋面积够用及宽敞的仅为35%。根据数据显示,有家庭人口越多,居住面积越大的趋势,可是具体分析可发现,事实上家庭人口越多,人均面积越小,且人均居住面积下降明显。根据现行拆迁补偿政策每人15㎡考量,被调研对象人均居住面积基本符合此项标准。但对于教职工们来讲,随着家庭人口逐渐增多,子女老人年龄增长,对于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的需求也会逐步显现。
工作路上花费时间。调研学校青年教职工需要两校区工作,因此本调查以在某个校区工作时间超过3天为标准设定为到单位时间标准。如果两校区都没有达到3天工作日,则以到两校区平均所需时间为路上所需时间为标准。
根据调查可知青年教职工到达单位所需时间分布均匀,从住在学校内到需要花费1.5小时甚至2个小时的时间都有,没有明显集中,说明青年教职工居住比较分散,平均实际通勤所需时间为0.91小时。从期望方面来看,平均期望通勤时间是0.58小时,实际通勤所需时间越长,期望通勤时间也会相应较长。由于青年教职工一方面工作压力大,备课与科研时常需要加班;另一方面,由于成家不久又希望多与家人相聚,特别是子女尚幼,需要更多时间照顾。因此,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教职工,青年教职工上班路上所花费时间的成本格外的高。
住房的不便。根据调查得知,青年教职工对于居住房屋所感到的不便主要集中于生活方面而非工作方面。
工作方面主要问题在于距离和交通,都属于通勤时间方面的问题。根据访谈得知,通勤时间方面一种问题是居住地距离单位远,交通所需时间长;另一种是无适合公共交通,开车上下班遭遇交通拥堵,公共交通半小时以内的车程,开车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多。这些通勤时间问题导致教师容易迟到,只能早出晚归,青年教职工一方面容易感到疲劳,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科研、备课的时间,给工作造成不便。
生活方面问题集中于三点:孩子入学问题、居住面积问题和交通问题,其中孩子入学问题和交通问题大多数都是由居住地点远离市区所导致的。
根据以上调查可知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现状主要有四个问题:首先是多数教职工无房或房租房贷的压力大。其次是人均居住面积小,居住条件没能达到心理预期。再次是通勤时间长,希望将通勤时间减半。最后是希望解决孩子入学问题。
在高校青年教职工住房期望方面,本课题从“住房户型面积期望”、“对住房关注焦点”、“购房主要困难”和“对学校解决住房问题的期望”四方面展开调查。
住房户型面积期望。根据家庭人口数的不同,期望居住面积的分布趋势与实际居住面积的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分别计算平均实际居住面积与平均期望居住面积发现,期望值平均比实际值提高30㎡。也就是说,多数人希望在原有居住面积上增加30㎡以改善居住条件。根据具体问卷填写发现原有面积越小,人口数越少的家庭,对于增加居住面积的期望越强烈。这是因为在居住条件方面,有一种共用效益,对于家庭来讲,常用的电器必需品所需面积是一定的,而这些必需品都是可以共用的,因此当家庭居住面积使所有必需品都占有位置后,每增加一点面积都会带来更多的自由空间,出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
居室方面所有教职工都希望拥有两居室以上房屋的户型。已婚家庭要考虑照顾孩子,与老人一起居住的问题。未婚家庭,或是与老人一起居住,或是与他人合租、合住宿舍,同样有对于自己独立空间的需求。因此所有被调查者都表示需要两居室以上户型,以保证生活的需要。
对住房关注焦点。该调查让被调查者从十个选项中选出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进行排序。经调查统计,如表1所示可知,认为居住条件中最重要的选择是离公交、地铁站近。选为第二重要最多的是住房面积,第三重要选择最多的同样是住房面积。将每个选项被选者次数加总可知“离公交地铁站近”、“住房面积”和“是学区房”三个选项被选择的最多,并远超过其他选项被选择次数。结合被选择次数与主要性程度得到“加权数量”,可知对于青年教职工来讲,最重要的是交通方便,离公交地铁站近;其次是住房面积合适;第三重要的是学区房,可解决孩子入学问题。
调查可知,不同情况的高校青年教职工对住房要求不同。多数被调查者重视交通和住房面积等最基础、最常见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只有妥善解决住房问题才能使青年教职工们无后顾之忧,专心投入工作;另外,对于住房面积和交通方面关注度低以及有子女的家庭,会对子女入学问题比较重视。而被调查教职工对于物业、环境、购物、医院等方面的要求目前极少。从侧面说明只有在解决基本住房问题后,青年教职工们才倾向进行提升生活品质方面的考虑。总的来说,青年教职工对于住房的要求重点依然只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购房主要困难。经调查,购房的主要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根据之前的调查分析可知65%的青年教职工名下无房,平均月支出占月收入的62.82%。被调查者家庭中最高月收入也不过3万元,也就是说,每月最多储蓄1.12万元,一年不会超过22万元的存款。事实上,北京房屋需求始终降不下来,房价也是稳中上涨的趋势。房价高与收入低而产生的经济方面的问题是阻碍青年购房的主要原因。青年教职工是学校科研教育的未来,同时也是学校中经济工作压力最大的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可能会通过兼职等其他途径获取收入,长期以往,对学校的发展相当不利。
表1 青年教职工对住房关注点重要性选择
对学校解决住房问题的期望。经调查目前青年教职工对于学校解决住房问题的期望渐渐多元化,尽管还有少部分职工认为因为以前执行过分房政策,为公平起见,现在也应该分房,更多的员工理解学校解决住房问题的困难,期望能由学校出面,团购商品房来压低房价。另外,有30%的职工希望通过学校建设公租房或提供单身公寓、宿舍来解决住房问题,这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性住房政策,有效减少通勤时间,特别对于单身或没有子女的青年教师有很大帮助。访谈中有教职工提到,公租房或提供宿舍都只是短期内解决问题,最后还是要买房,不如一次性完成,这也是大多数教职工的想法。因此,综合上述情况团购商品房仍然最受青睐,不论是学校福利购房还是与开发商合作建房,教职工最终都希望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
关于租住年限方面,相对于可以家庭居住的公租房,单身公寓的期望居住年限较低。认为租住五年以内就足够的占被调查者的65%,其中赞同租住5年的最多。公租房则因为能解决家庭居住问题,有更多教职工期望租住10年。因此,单就提高住房周转效率来讲,单身公寓比公租房周转率更高。
关于价格方面,调查表明对于团购商品房,教职工认为价格在市场价50%以上可以接受的比较多。反之,如果是公租房,则大多期望价格在市场价的50%以下。原因可能是因为教职工认为最终还是要买房解决住房问题,所以如果是得到房产证,则可以放心将收入投入到其中,感觉是一种投资。如果只是租住,则会感觉是一种消费,还是希望攒下钱来自己买房,因此要求租房价格偏低,以便更好地存钱。
职工住房条件差。青年教职工住房条件差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无房员工较多,住房问题亟待解决;居住面积小、居住拥挤;居住远离市区,交通不便。
首先,青年教职工正面临结婚生子的时期,有无房产对于之后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长此以往,肯定对学校的科研、教学发展极为不利。其次,青年教职工居住面积普遍偏小,他们作为优秀人才引进学校,正处于事业起步阶段,应该充分施展才能,更加需要静心研究,及早做出成果。如果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和相对自由的居住空间,这都无疑对于青年教职工、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交通通勤问题是青年教职工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成家后的青年教职工需要与家人多在一起,而上班时间早、下班时间晚,加上路上通常需要1小时至1.5小时,教职工需要早上六点多就出发,晚上回到家近乎八点,路上的疲惫与回家后可自由利用时间的短暂,都不利于教职工的休息休整与自我提高。
孩子入学问题多。孩子入学问题也需要通过住房来解决,是住房、买房所需考虑的重点之一,因此也可归为住房问题。主要问题有两个:没有优质学区;孩子上学距离远。
成家后的青年教职工特别是有子女的教职工,渐渐就会把目光重点转移到子女身上。好的学区房价格偏高,对于一般家庭,要么选择购买环境差、面积小的市内学区房;要么选择在远郊区县购买住房,用高学费让孩子就读距离较远但是条件比较好的私立学校。多数教职工表示,宁愿自己苦一点,也希望孩子就读学校好。学校面对教职工渴望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应当给予理解并着手解决,解决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以争取获得教职工的理解。
家庭经济压力重。自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后,商品房价格一路上涨。尤其是北京,自2008年其到现在房价普遍上涨5 到10倍,而工资却没有相应的上涨幅度。以目前高校青年教职工收入水平来看,即使房价不再上涨,青年教职工要拥有住房,仅靠家庭收入,至少需要10年。高校薪酬与职称、职务相挂钩,青年教职工资历尚浅、职务较低,其收入处于高校的底层;青年教职工大多适逢婚龄,生活开支和资金缺口都较大;在这些家庭经济压力的重压下,如果学校可以帮助解决住房问题,更可以增加青年教职工对于学校的归属感。
对于学校期望大。调查中发现,部分教职工还是期望学校分房。对此,他们提出的理由是以前有过分房政策,现在为保证公平,同样应该分房。更多的教职工希望学校能帮助其买到低价房,对于购房折扣,大多希望以市场价的60%左右买到商品房。这已经不是团购房可以谈下来的价格了,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必须进行相当一大笔钱的补助或者学校与开发商共建住宅区。正是由于青年教职工对于住房需求迫切,仅凭自身又很难解决住房问题,加上之前的分房政策给了教职工希望,所以他们才把希望都寄托在学校身上。这都给学校相当大的压力,面对教职工对住房问题的过高期望,学校只有拿出适当且有可操作性的住房政策,才能实质性的帮助到青年教职工。
根据以上调查,本文最后从学校解决、学校支援、学校辅助三个层面来讨论,如何综合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
学校解决
提供单身公寓。公寓宿舍的户型不需要很大,却可以解决更多人住宿问题。特别是对于有资金在郊区买房但会对通勤上班造成不便的青年教职工有很大吸引力。让其敢于在郊区买房,自己解决住房问题,学校则提供宿舍,使其不至于因为住房距离对工作造成影响。
提供过渡性公租(周转)房。对于已经成家,却没有足够资金解决住房问题的教职工家庭可以用学校提供的过渡性房屋解决住宿问题。根据对各个高校公租房的了解,提供公租房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不周转问题,二是外租盈利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学校应提早制定相关方案。
与政府沟通,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学校可以积极向政府反映学校内教职工缺房少钱的生活状况,争取政府支持,由政府出面,为青年教职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此外,学校可以考虑与商品房开发商协商,通过集体按揭、团购等方式,组织青年教职工以优惠的价格团购商品房。
以上建议需要学校的前期投入很大,但对青年教职工的帮助也能立竿见影。
学校支援。高校建立专职部门分享房源信息。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首都师范大学现有机关单位中设置有“房屋土地管理与资源开发处”,该处是2000年首都师范大学机构改革后成立的,是在原校资源开发管理办公室和房屋土地管理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该部门职能主要是对学校房屋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主要职责包括:对学校公用房屋及地下空间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做好教职工住宅分配、租售房、产权办理的相关工作;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职工住房补贴的管理服务;校外产权房物业费、供暖费的支付;在坚持学校办学方向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学校闲置的土地、房舍合理的开发利用,拓宽办学资金的来源渠道,为保证学校长期稳定的发展服务。高校可以借鉴此做法,建立独立于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工会的另一处级行政部门,聘用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为教职工收集买卖房屋的需求信息并汇总,提高教职工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效率,同时也可提供交易过程中的法律咨询服务,这种做法不仅保证管理的专业性,又能体现学校规划的长远性。
学校辅助。开通通勤班车。学校可以进行全校范围的调查,摸清教职工居住区域之后,开通通勤班车。将通勤班车起点设立在集中区域附近的地铁站,可以有效减轻管理岗和教辅岗教职工上班压力。
优化工作时间。学校虽然不能让教职工完全自由决定时间安排,但是可以适当将学校上下班时间与社会早晚高峰时间错开。
学校辅助层面的举措可算作在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过程中的一种福利,利于把因住房问题带来的一些困难和矛盾进行消除或淡化,从而有助于学校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