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尖锐与白芒之光
创作谈
这本小说是双线结构,可以说是我对北京生活的最初的感受和打量。既有从大学校园生活的延伸,也有对茫茫前程的眺望和迷惘。音乐,酒,对女孩子的幻想穿插其间,构成了小说的肌理。两条线索,分别描绘了小说主人公乔可在大学里和毕业之后的经历。十八岁的大学生乔可不甘寂寞,读书之余写小说,听爵士乐,喝酒,开车,当电台主持人,同时在几个女性之间周旋。乔可在酒吧邂逅外校大学生龙米,一夜风流之后,龙米终于离开他而去。富商之女梁百黎心高气傲,暗中爱上乔可却不为乔可所知道,失望之余,驾驶汽车自杀,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她的青春之恋。经过了一番爱情的磨难,乔可发现他一度迷恋的女艺术家竟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和杀人犯……在对青春与成长的书写中,我用了十分轻松俏皮的笔调,描写了成长的烦恼,堪称1990年代北京年轻人生活的万花筒和小型纪念册。
现在看来,这本小说明显受到了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的影响,可能我就是另外一个霍尔顿和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挪威的森林”的人,但是,我来到的是北京,小说中那种生命的体验和情感,都是我自己的。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么我可以说“乔可就是我”吗?
从这本小说可以感受到23岁的我那时的心跳和情感,稚嫩和激情,猥琐和自大,以及梦想和天真。我在这本小说里不断地回望我的青春大学校园生活,又有着对未来那种不可知命运的瞻望。这构成了我这本小说的最重要的两个面向,回首青春期的尾巴,然后走入到生活的浩瀚和阔大之中。就这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完成了这本小说。逐渐地告别了我大学的影子,进入到在我面前像转盘一样不断地转动的北京城,去体会这座城市的伟大,她的当下现实和历史的无限丰富性。
现在从字里行间感觉到的,也许就是那青青的生命,在磨盘和岩石的缝隙里,在暴风骤雨的间歇处,在回首和前瞻的停顿和犹豫中,散发出来的尖锐而白芒的光亮。是这光亮让我继续写作,在北京的时间和空间里行走,并一直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