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姝(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从《宗教律诸宗演派》浅谈僧徒法名辈分
高婧姝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中国僧徒的法名,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经道安法师将僧徒姓氏归为“释”后,又经禅宗各家的发展,形成法名辈分源流诀,可以供僧徒寻“根”问“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便是《宗教律诸宗演派》,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著作,认识僧徒法名辈分的传承“表”,从而揭示法名的起名规律。
关键词:僧徒法名;辈分;《宗教律诸家演派》;源流诀
佛教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以来,经众多虔诚的佛教徒传播与发展,以其对万物众生的怜悯与超度,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对因果生死的了然顿悟,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在中国,印度,泰国,柬埔寨等亚洲地区拥有广泛且虔诚的信徒。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到唐代,其“中国化”进程明显起来。僧徒法名的辈分,正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然而,僧徒法名并不是从一经传入开始,便成熟地使用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僧人对于自己的称谓并不在意,也就没有法名之说了。在梁代慧皎《高僧传》中,便体现了这一点:
“朱士行,颍川人,志业方直,劝沮不能移其操。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以后,专务经典。”①
——《高僧传卷四·朱士行》
“帛法桥,中山人。少乐转读而乏声,每以不畅为慨。”②
——《高僧传卷十三·帛法桥》
这些表述对僧人的法名并未有明确说明,而仍然采用世俗本名。可见,法名对于当时的僧人而言,还不是必须的。
《高僧传》中出现更多的是以下这样的表述,这种表达更趋向于后世规范的表达方式。例如: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③
—— 《高僧传卷六·释慧远》
“释昙度,本姓蔡,江陵人。少而敬慎威仪,素以戒节致称。”④
—— 《高僧传卷八·释昙度》
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出现在《高僧传》中,说明当时之人对于僧人法名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及后世。
姓名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身份象征。僧人舍弃自己的俗家名字,便是做出了了断尘缘的态度。
更改姓氏是从道安开始的:
“初魏晋沙门依师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经》,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⑤
道安将僧徒的“姓”固定下来,自此后僧人一律姓“释”。
僧人一律姓“释”后,名也跟着中国化起来。在唐代《续高僧传》中,已看不到用俗名称呼僧人的现象。大多采用:“释某某,姓某氏。某地人也。”的格式进行生平介绍。例如“释法恭,姓顾氏。吴郡吴人也。”“释智正,姓白氏。定州安喜人也。”
中国人非常注重家族血脉的传承。一个家族内部人员,同一辈分的亲族在名字里通常会用到同一个字。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一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僧人,也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佛教宗谱”。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化后形成的佛教。禅宗最早由菩提达摩祖师创始,于六祖慧能法师之后,逐渐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一宗。其下又下分五家。一般认为是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
宋代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的《传法正宗记》中评价云:
“正宗至大鉴传既广,而学者遂各务其师说,天下于是异焉,竟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于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犹大旱之孤泉。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盖后世相承得人与不得人耳。书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⑥
可见,在宋代时,五宗各自的发展已经有很大变化。而后代传至今日,必定又发生了很大变动。我们姑且将各宗僧徒的辈分源流进行梳理,归纳出给僧徒起法名的规律。
在《禅宗全书·禅门日诵》⑦中,记载着《宗教律诸家演派》⑧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僧人的法名辈分源流。
《宗教律诸家演派》是清代吴中南禅沙门守一空成重编而成的。其中记载着各“宗”源流诀包括:临济源流诀,沩仰源流诀,洞山源流诀,曹洞分支,云门源流诀,天皇下宗派。各“教”分别为:天台教观,华严贤首教。及“律”:南山律派。以及不知世数,未考何宗的各家汇集。该书的体例,是将各家高僧的世系法名分别列出后,把这一禅师的演派用字续在后面,以备检索。以下,笔者列举几个例子,将该书的内容进行简单阐述。
首先,对临济剃派未知何人作十六字、续演二十四字、后又续五十六字等进行罗列。自此开始,便有了详细的世系及禅师法名记载。例如:
临济下(三十一世)嘉兴古南牧云通门禅师演派三十二字。
通诠遵化 博审竺文 慎嗣英彦
演畅崇深 行至福圆 知明道兴
正法眼藏 永载传灯
清楚地交代了此为临济宗下的第几世禅师及禅师姓名。牧云禅师所收弟子的法名便是按照以上三十二字诀排列辈分的。两个同门僧人互道法名,便能从法名中推算出彼此的辈分。例如:“圆”字辈的僧人辈分要低于“福”字辈,却高于“知”字辈。这样的源流诀简单易记,无论离得再远,只要源流诀对上,便知道是同门。
还有一种,例如:
临济下二十五世(碧峰下第七世)突空智板禅师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净 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五台峨嵋、普陀前寺续演三十二字。
心源广续 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
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 证悟会融
坚持戒定 永纪祖宗
在突空智板禅师所演十六字下,五台峨眉、普陀前寺续演三十二字。这样,于五台峨眉、普陀前寺中的僧人弟子源流诀,便是四十八字。这三寺所属弟子的法名辈分,便是按照这四十八字的顺序排列。这也是当今临济宗字辈僧谱。
沩仰宗的源流诀如下:派演二十字(未知从何世起)。
宗福法德慧 普贤行愿深 文殊广大智 成等正觉明
沩山下第四世芭蕉慧清禅师徒继彻禅师共演二十字。
慧继妙真恒 心空悟上乘 续宗宏法远 万古耀联灯
安排僧徒辈分的原理与临济宗相同。僧人从源流诀中推算字派辈分,便知道是否属于同门,各自该如何称呼对方。沩仰宗在宋代时便已没落,如上文《传法正宗记》所云:“沩仰已熄。”如今的沩仰宗演字,或仍如以上源流诀之四十字。
洞山下十四世顺德府净土寺万松行秀禅师演派二十字。
行从福智立 贯彻八环中 化统三千界 宏开洞上宗
后又有多位禅师各自进行演派,形成庞大的宗谱体系。例如:
洞山下十五世(曹山下十四世)江西豫章后人演派二十八字。
清净觉海圆宏广 悟本真常慧性宽
祖道兴隆传法眼 普周沙界定心安
曹洞宗虽不及临济宗大盛,却也转播甚广,现如今的曹洞宗法脉是法鼓山系的慧空聖严禅师在临济正宗——五台峨眉、普陀前寺演派源流诀三十二字基础上,续演了三十二字,作为曹洞宗现在的源流诀。如下:
心源广续 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
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 证悟会融
坚持戒定 永纪祖宗
正净智慧 万德圆通 道成妙理
明照长空 谛观真际 达本契同
顿了虚寂 光徹体洪
云门宗共有三位禅师留下演派字诀如下:
云门下第八世育王昙振优鸿禅师演派二十字
优昙从广政 了性悟真如 德智圆通品
方知绍祖灯
光孝禅师续演二十字
灯月光难比 万法总归心 照彻三千界
八面体灵明
后未知何人又续二十字。
愿法慧福德 清净智能宏 了悟真如性
妙明达本宗
云门宗自南宋起开始衰微,至元初其法系已无从查考。
有可考的演派诀如下:
法眼下第六世翠岩嗣元祖光禅师演派二十字。
祖智悟本真 法性常兴胜 定慧广圆明 觉海玄清印
后未知何人续演二十字。
佛天通至宝 万圣承斯命 同登般若船 誓度众生尽
我们可以从以上所举之例,大致了解僧徒辈分的排列原则。各宗派有各自的源流诀,宗派内部的禅师也会为自己的僧徒立下字诀。其目的主要的“认祖”。知道自己、师父、师祖的法名,便可以从不同的源流诀中推断出自己是哪一宗派,师从哪家。就像汉族世俗社会中的家谱,宗谱一样,起到“血脉”相承,“祖孙”相继的认同作用。
从文学的角度,我们从这些源流诀中发现了几个现象:
(一)源流诀的创作体式极像诗歌。
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其中,又以依四言、五言、七言创作的源流诀最多。而且用字大多押韵,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源流诀的字数,全部都是偶数,没有单数。
(三)从源流诀中可以体味到浓厚的佛家气息,多用到“空”“宗”“慧”等字眼。
佛教在我国传播深远,同时受到我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影响,已然不是最初传入时的模样。僧人法名的辈分传承正是体现了我国重视继承,重视师传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梁]释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
[2][唐]释道宣:《续高僧传》,郭绍林点校,中华书局,2014.
[3]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蓝吉富:《禅宗全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萧炼子点校,中华书局,1995。
[6][宋]契嵩《传法正宗记》,[明]俞良甫在日本刊刻,[日]宽永年间刻本。
[6]《大正新修大藏经》
[7]《卍新纂续藏经》
注释:
①[梁]释慧皎《高僧传·卷第四》,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第145页
②梁]释慧皎《高僧传·卷第十三》,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第497页
③梁]释慧皎《高僧传·卷第六》,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第211页
④梁]释慧皎《高僧传·卷第八》,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第304页
⑤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十五卷·道安法师传第二》,苏晋仁,萧炼子点校,中华书局,1995,第563页
⑥宋]契嵩《传法正宗记》,明代俞良甫于日本刊刻本。本段引用自《传法正宗记卷八·正宗分家略传下》。该书同时收录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No.2078,
⑦禅宗全书》,蓝吉富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⑧宗教律诸家演派》收录于《禅宗全书杂集部十四·禅门日诵·佛祖心灯》第623页中(第97册)。同时收录在《卍新纂续藏经》第88册,No.1667.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1-02
作者简介:高婧姝(1994-),女,汉族,籍贯:山西忻州,研究生在读,山西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元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