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中阳货与孔子的“礼数”

2016-08-05 05:34刘贤忠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人间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刘贤忠(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论语·阳货》篇中阳货与孔子的“礼数”

刘贤忠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论语·阳货》篇中阳货与孔子有关“礼数”的事,可以说把古代的礼制说得饶有趣味。笔者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因礼不见、依礼当见与互不“背礼”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论语;阳货;孔子;礼

《论语·阳货》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这段话的大意是: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个蒸熟的小猪。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两人在路上碰着了……孔子这才说道: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这件事主要是写阳货想召见孔子,但因各种原因,孔子都不去拜会他。于是阳货便送了‘豚’给孔子,这样孔子就不得不去拜会。正如《礼记·曲礼》所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里,阳货欲借“礼”行其事(召见孔子)。孔子的回礼是应该的,也是合乎礼制的。但令人奇怪的是,阳货趁孔子不在家去馈豚,而孔子也是窥阳货不在家去还礼,因此这段有关“礼”的事就显得甚是有趣。

我们知道,阳货与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那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新兴贵族阶层向旧贵族阶层提出挑战,森严的等级制度也慢慢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完全不顾礼法,因此在等级或地位身份上会有僭越的现象。《左传》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史实,如《桓公五年》记载“祝聃射王中肩”之事,《宣公三年》记载“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等。《论语》里也有记载,如《八佾》篇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虽然有如此多的僭越礼制的行为,但是礼法还是在继续实行,并非完全被忽视;而且还得到一部分大夫或士人的维护,如孔子。他一直在宣扬旧的礼制,《论语》中也记载了他的很多有关“礼”的言论,如“克己复礼”(《颜渊篇》)、“礼,与其奢也,宁简。”(《八佾篇》)等。所以,虽然时常发生僭越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诸侯与诸侯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士之间,礼仍然是不可僭越的。正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言:“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

因而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论语·阳货》篇记载的阳货与孔子之间有关“礼”的事,则给人留下了许多疑惑。一是阳货召见孔子时,孔子处于欲行其道却不见用的境遇,而阳货正想请他出山,他却不见;二是阳货馈豚后,孔子便往拜会;三是阳货与孔子都趁彼此不在家的时候再去行礼。不过这些行为看似违背常理,却又合乎当时的礼制。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说。

一、因礼不见

孔子不去拜见阳货是有原因的。阳货当时为季氏家臣,据《论语正义》引毛奇龄《四书賸言》说:“季氏是司徒,下有大夫二人,一曰小宰,一曰小司徒,故邑宰、家臣通称大夫也。”[1]可知,阳货在等级属大夫一级,而孔子当时还是士一级,因此他们在等级上相差一级。按当时的礼制,上一等级的人召见下一等级的人,应该是很体面的事,而孔子却不见。究其原因,《孟子》里曾谈到。《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段干木,魏文侯时人。泄柳,鲁缪公时人。文侯、缪公欲见此二人,而二人不肯见之,盖未为臣也。”[2]这里是说段干木不为魏文侯臣,泄柳不为缪公臣,则不见。大概当时礼制如此:不为臣,则君召亦不见。但其实这里还有一段史实摆在孔子面前,那就是阳货虽为季氏家臣,但却专鲁国国政。《左传·定公五年》记载阳货逐仲梁怀(笔者按:仲梁怀也是家臣)、囚季桓子等事。阳货当时只是个家臣,是个大夫,却能驱逐与他同等级的其他家臣,并且囚禁自己的主人季桓子。若按当时的礼制,则是僭越,是大逆不道的,应该遭到国人讨伐。而孔子作为周礼的维护者,面对着这样一个僭越礼制、大逆不道之人,是不该见的,甚至应讨伐的,况且他也确实做到过。如《论语·宪问》篇记载: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再者孔子不为其臣,所以可以不去拜会他。

二、依礼当见

阳货想召见孔子,孔子却不来拜会。虽然召见失败了,但是阳货想要让自己的“行为”正当些,又不得不用孔子。因为他要召见孔子的真正目的是让孔子给他正名。《论语·子路》篇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阳货要专制鲁国国政,他不能仅凭一人之力;况且当时社会对名位之事十分看重。《论语·子路篇》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所以他要拉拢孔子,让孔子来他门下做官。孔子在当时是周礼的维护者,而且道德地位很高,阳货想借此来为自己正名,让别人觉得他是名正言顺的专政。所以他想要孔子来拜会,但孔子却不来。此时,也许阳货还觉得自己礼数不够,于是“馈孔子豚”以行礼。《孟子·滕文公篇》亦曾谈到:“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即“谓孔子不往见,嫌己无礼以致之也。”[3]所以后来便有馈豚之事。

但馈豚之事,阳货虽依礼而行,却又不行“明”礼,即趁孔子不在家时送礼过去。其目的非常明显,《礼记·玉藻》云:“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在,拜于其室。”《礼记·贾疏》:“‘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者,初亦拜受,又往彼家拜也。‘衣服弗服以拜’者,得君赐服,服以拜,大夫轻,故不服其所赐而往拜之也。‘敌者不在,拜于其室’。其室,献者之家也。敌者相献,若当时主人在,则主人拜受,不复往彼家拜也。若献时主人不在,所留物置家,主人还,必往彼家拜谢献也。”[4]据以上引文可知,当时孔子不在,依礼则当往阳货家拜谢。孙希旦《礼记集解》亦云:“愚谓士於大夫之赐亦再拜,大夫尊也。衣服弗服以拜,则车马亦然。敌者来馈,己不在家拜受,则明日往拜,若孔子於阳货蒸豚之馈是也。若在家拜受,则不再拜也。”[5]所以阳货要趁孔子不在家时馈赠豚给他,欲使孔子来拜会,想在礼的形式上来完成孔子对他的归附。但是孔子也是懂礼之人,也肯定知道阳货的“礼数”。不过依礼而言,孔子这次是不得不要去拜见了。

三、互不“背礼”

面对阳货的“礼数”,孔子是不得不见了。若依礼法而言,也是该回礼。除了《礼记·玉藻》中规定的礼制外,孟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也曾谈到孔子不得不见的理由。《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6]孟子认为阳货先行礼,孔子又岂能失礼呢?不见则“失礼”。

不过,细察阳货与孔子的行为,他们似乎都在大时代背景下,知时而进。就阳货而言,从以上行礼之事来看,似乎是很懂礼的,但僭越的事,他却没少做过。《左传·定公五年》记载:“六月,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敛。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阳虎欲逐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杜注》云:“昭公之出,季孙行君事,佩玙璠,祭宗庙。今定公立,复臣位,改君步,则当亦去玙璠。”[7]这里,阳货跟仲梁怀在季平子小敛时佩带的玉制上有争议。据《杜注》可知,佩玙璠则于礼不合,而阳货却行越礼之事,似乎根本不懂礼,或默认僭越之事。而孔子呢,既然阳货是僭越之人,是本不该相见的。但又因礼制的种种因素还是相见了。依大夫见士的礼制而言,孔子拜见阳货是不越礼的,是“礼尚往来”。但是最后他竟然答应到阳货那里做臣,让后人疑惑不解,而且他还不只这一次。《论语·阳货》篇一共记载他三次往僭越之臣那里做官。如佛肸时为家臣,而反晋赵简子,“佛肸召,子欲往”;“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虽然这两次召见都没去成,但若按臣对君的礼来论,佛肸和公山弗扰都算是乱臣贼子,理应讨伐,而孔子却甘愿归附于其门下。大概正如《四书集注》中引程子之言:“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8]也许,孔子的维护周礼也不是顽固不化,而是顺势而行。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4页。

[2]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70页。

[3]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3页

[4]李学勤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21页。

[5]孙希旦著,《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29页。

[6]杨伯峻著,《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9页。

[7]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50页。

[8]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7页。

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18-02

作者简介:刘贤忠(1987.10-),男:江西南康人,硕士学历,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