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逸仙
一向以来,我都将秦岭当作一个北方健壮粗犷的汉子,而巴山则是他用有力双臂揽在自己宽阔胸膛上的一位娇婉女子。秦岭的雄峻高大更显现出巴山的秀媚与俊俏。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万物与自然乃至于整个世界都相互关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对玉石崇尚这种文化,可能还要早于并且一直伴随着中国哲学的形成过程。早在原始社会阶段,我们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成像镞、矛、刀、斧、铲等一类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玉雕装饰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2件白玉玦,经过科学鉴定其玉质为闪石玉,距今约7400至8200年,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开创人类史前用玉之先河。在我国上古神话中,五方天帝中西方天帝少昊,母亲叫皇娥,是天宫中的织女,一次,她独自乘木筏游玩,随风漂泊,漂到在烟波苍茫的穷桑之浦,与邂逅的太白金星一见倾心,抚琴唱歌,两情盈盈,乐不思归。这样,爱情便结了果,在少昊出生的时候,天空飞来了以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长的五只凤凰,因此被称为凤鸟氏。少昊后来成了穷桑大联盟的首领,凤鸟就作为族神崇拜,他所统领的部族以鸟为名,有鸿鸟氏、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元鸟氏、丹鸟氏等二十四个氏族,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原始的音乐、歌舞也就在那些祈求上苍保佑的巫术礼仪活动中孕育而生了。当时,玉石因其美观又实用的特质,也就成了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远古玉图腾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促动了中国玉文化萌芽。随着历史的发展,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不仅被赋予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还被道德化、符号化,成为一种高洁、庄重的君子品格。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一直到了东汉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最终形成了“玉有五德”之说。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这种最质朴的自然物,赋予坚毅、温良、清丽、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极高程度。那么,既然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佩玉者也就是无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为他们已获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质。儒家更是将佩玉与道德高尚与否相联系,进一步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
石蕴玉而山秀,水含珠而川媚。秦岭,横亘在我们共和国版图的正中央,自西衔接昆仑山,向东一脉绵延一千六百多公里,雄浑厚重,界分中国南北。三千年来,一直被儒家奉为博大精深重要经典的《周易》,就把秦岭称作“中国的龙脉”,认为他是中国大地上最有灵性的山脉。古人认为,山川秀媚,必有玉藏。几千年来,秦岭也印证着古人的推断,秦岭中部的陕西蓝田县,自古就有玉石开采与加工的历史记载,从考古出土的玉铲、玉钺实证推断,蓝田玉石的运用早在人类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在这里置县,因为其地产美玉,玉之美者曰蓝,故名蓝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定天下,为了诏命天下,丞相李斯就是采用蓝田美玉,让工匠雕琢岀一方有五条龙交互为钮的玉玺,正面铭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到了汉代,蓝田玉又被推上了时尚潮流的风口浪尖,成了胡姬、美女们发髻上最为流行的高级首饰。汉乐府《羽林郎》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美玉配美人,更显美人明媚娇艳。同时,帝王们对玉的热爱也延伸到了他们百年之后的另一个世界,汉武帝茂陵出土的那件融合了浅浮雕、线刻、钻孔等技法雕琢的四神纹玉铺首,就堪称汉代蓝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蓝田玉器。“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这是唐朝李贺在《老夫采玉歌》对采玉工人悲惨境遇和凄苦生活生动地描写是的慨叹。当时的倾国美人杨贵妃对蓝田玉爱不释手,《杨贵妃外传》载:“太真善击磬,上令用蓝田绿玉制成一罄,备极工巧”。是采玉工人绝壁上的生命舞蹈,成就了大唐莲步叮当、玉磬悦耳、清脆作响的盛世太平。在广袤的秦岭山脉,玉石的储藏不唯只有蓝田玉,其品种之多,让我一个外行是难于叙说清楚的,但名头较大的,咱还是可以说上几个的,秦岭西段的武山,就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称誉,因其鸳鸯峡蕴藏的玉质最好,因而武山玉也称为鸳鸯玉。用鸳鸯玉精雕细琢而成的夜光杯历史悠久而驰名,唐朝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夜光杯,应该就是用鸳鸯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极薄的酒杯,月色下,鸳鸯玉发出晶莹的光芒,与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轮美奂,怎能不令诗人酒兴大发呢。秦岭沿着陕西中部逶迤向东,在秦豫交接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河南南阳地处伏牛山中,这里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特别是南阳北部的汝山县出产的汝玉,原石一经打磨,在墨黑、褐红或浅绿的质地上,布满了芭蕉绿、紫罗兰、玛瑙红、雪花白、柠檬黄、竹叶青等色彩组成的天然花纹,图案多似连枝梅花,蛇曲宛转,栩栩如生,故被称之为“梅花玉”,成为我国玉石大家族中一个特有的玉种。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奉之为“国宝”。秦岭到底蕴藏着多少种玉石品种呢?这个问题我也曾请教过各方面的专家,一个搞地质的朋友成告诉我,天下之玉,秦岭占其半。从这一点上说,秦岭就是飞腾在中国版图正中央的一条“玉龙”。
较之高大浑厚而又凝重的秦岭山脉,巴山是温婉俊秀的,可是,相拥秦岭与之相依相伴的大巴山,几千年来,却一直鲜有玉石储藏和开采方面的消息。石是山的骨骼,玉是石的膏髓,大凡名山,无石则不峻,无玉则不秀,难道,巴山是个例外么?若按历史顺序来说,深埋在秦岭巴山怀抱里的汉中盆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名应为南郑。西周末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的一部分郑国人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过秦岭,定居在了汉中盆地,始建南郑,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设立县制,名之以“南郑”。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陕西省考古部门的研究人员,对郑县境内一座建于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的佛教寺院龙岗寺遗址进行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其中包括玉铲、玉刀等随葬玉器26件,这些玉器均來自75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多为蛇纹石玉和闪石玉质地,为了搞清先民们制作玉器的材料来源,陕西省考古界的专家们也是费劲了心血,由于在此之前,汉中盆地及其附近一直没有发现玉矿,他们最后推断,龙岗寺遗址出土的玉器原料产地很可能是四川汶川,甚至个别玉料出自几千公里以外的和田。任何科学,都是在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得以确认的。不过,我对考古专家的对龙岗寺玉料来源的推测却不敢认同,七千多年前,人们基本还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为打制几件简单工具,奔跑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和田,这种推断绝无丝毫可取之处,专家之言有时也不是金口玉言,确实无误矣。不过,龙岗寺玉器的出土,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题。一二十年过去,这个谜题有了一个确切的答案,那就是,汉中盆地南面的大巴山,不仅有,而且存在着极为丰富的玉藏。进入新世纪后,陕西地矿总公司的勘探人员在大巴山中找矿时,在南郑县南部的米仓山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玉石矿藏,其中,初步探明的蛇纹石玉、辉石玉等几个种类的玉石储量的到千万立方,可以持续开采数十年,巴山美玉终于露出了她羞怯而娇美的容颜了,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又提上了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面前,那就是,如何保护性地开发珍贵的玉石资源,保护好美丽的大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