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急性运动损伤后,除了想到去医院就诊,应该做些什么?有什么可以用的药物来缓解疼痛?
夏季到来,人们的户外活动显著增加,不适当的运动会造成关节、肌肉、肌腱及韧带损伤,产生疼痛、肿胀感,这些都可以称为运动损伤。急性运动损伤后,如不及时、正确的给予处理和治疗,不仅不能尽快缓解症状,症状还会反复出现,逐渐成为慢性运动损伤,影响户外活动,甚至日常生活。
当出现急性运动损伤后,除了想到去医院就诊,应该做些什么?为此,国际上针对急性运动损伤制定了“PRICE”早期处理原则。在急性运动损伤最初的24-48小时内,肌肉、韧带等组织发生的损伤引起肌肉撕裂、血管破裂,开始发生肿胀、疼痛,早期正确有效的处理,可以缓解肿胀、疼痛,有助于早期康复。
什么是急性运动损伤早期处理原则“PRICE”?即:Protection(保护)、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Elevation(抬高)。
简单的解释为:保护好受伤的部位,避免与受伤运动类似的动作发生,对患肢进行制动休息,抬高患肢,减少局部血液和组织液回流,使用毛巾或者其他布类包裹冰袋后再进行冰敷,适当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加压,继而及时就诊。在早期处理原则中冰敷具有毋庸置疑的效果。在急性运动损伤出现后24-48小时内,最好在损伤后1个小时内,在痛处进行冰敷,每次冰敷在15-20分钟以内为宜,取下冰袋,待皮肤温度恢复室温后再进行下一次冰敷,避免长时间接触冰袋造成冷伤害。如果没有冰袋,可用浸湿凉水的毛巾进行冷敷,冷敷因为低温的程度及维持的时间不如冰敷,所以可以适当增加次数和时间。建议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尽可能的进行冰敷、保护、休息、抬高患肢、加压包扎。
急性运动损伤程度较大,疼痛难忍时,可适当使用药物来缓解疼痛,通常使用NSAIDS类(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这类药物是通过抑制损伤部位的相关炎性物质,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NSAIDS类药物的剂型多样,主要分为肌注、口服和外用等,口服和外用药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其中外用药可以直接喷洒或涂抹在疼痛部位,通过皮肤迅速渗透至患处,方便有效,同时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系统的刺激。目前NSAIDS类的消炎止痛药物在各个国家的运动损伤中都有很高的使用率。
急性运动损伤可以使用NSAIDS类药物来缓解疼痛的症状,在损伤早期也可以口服和外用于无伤口患处,但是采用“PRICE”原则进行处理是不能取代的。在急性运动损伤早期“PRICE”原则为治疗的金标准,其他的均为辅助治疗。
上面所说的急性损伤期可以使用的外用药,是指NSAIDS类药物,不包括我们平时常用的红花油、跌打损伤油以及一些含有麝香等中药成分的膏药或药膏。这些含有中药成分的外用药,多为活血散瘀的作用,在急性运动损伤早期立即使用这些药物,甚至局部揉搓、热敷,均会加重局部出血、肿胀及疼痛,不利于早期康复。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含有中药成分的药油、药膏及膏药完全不能使用,只是使用的时机的选择要恰当。鉴于它们的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于在急性运动损伤72小时后使用,这个时候也可以加上热敷、适度的按摩以及适当的理疗,都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加快恢复。
户外活动及运动,可于愉悦心情,利于健康,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在行比较剧烈的运动前,应该充分做好热身运动,同时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适度的活动及运动可以避免大多数的运动损伤,也可在常出现运动损伤的部位使用保护器具(如护膝等),减少再次损伤的可能。牢记“PRICE”原则,如不慎发生急性运动损伤时可以及时处理,不至于手足无措。
作者简介:
杨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对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关节外科、运动损伤疾病的诊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关节镜及关节置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