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维度

2016-08-04 02:19柏睿安BrianMichaelReed
当代美术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齐白石马克

柏睿安 Brian Michael Reed



“空”的维度

柏睿安 Brian Michael Reed

摘要:笔者作为一位在中国旅居多年的西方艺术家,从自身的角度入手,通过艺术家的观点定义“空”。他认为“空”是一个时刻,破除了过去的全部观念,是更多新想法不断出现的那一个瞬间。人在这虚无中重生,升华,重塑自己的生命。笔者通过齐白石、马克·罗斯科、马列维奇和宋钢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阐述自己对“空”的理解。

关键词:空,齐白石,马克·罗斯科,马列维奇,宋钢

我作为一个在中国旅居多年的西方艺术家,以此角度出发,谈谈我对于“空”这一概念的想法。

1-2

马列维奇作品

怎么理解“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问问我的那些中国朋友们:“你认为什么是‘空’?”得到的回答是各式各样的,比如“与世隔绝”、“出世”、“苦乐皆为幻觉”,或“真理以不同形式的呈现”等等。在整合了这些回答之后,我发现中国人眼中的“空”蕴含了丰富的道教意味。因此,我把中文里的“空”解读为“深藏于虚无中的一股力量”。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要探讨中文里的“空”,就一定要研究那些揭示表象世界背后意义的艺术作品。

随后我开始思考“‘空’这一概念源于何处?”从佛教的思想中我发现了因果关系,即一切皆是事出有因的,那么我们个人的过去和未来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佛陀更是能做到不受因果关系的影响,超脱于轮回之外,成为命运的主人。如此看来,“空”的历史含义是不是意味着一切事物皆相互关联呢?“无”与“有”可以同时存在吗?又或者,历史意义上的“空”是不是从修行中来的一个新的觉悟呢?

由于其含义的隐晦,我想我还是回到“我认为什么是‘空’?”的问题上。我们暂且放下佛教的教义以及中国人对“空”的普遍理解,我将从自身的角度入手,通过艺术家的观点来定义“空”。“空”于我而言是一个时刻,是破除了过去的全部观念,更多新的想法不断出现的那一个瞬间。不同于“幡然醒悟”或“对真谛的顿悟”,在“空”的这个时刻,个人开始迷失,一切转为虚无,而人在这虚无中重生。通过这样的重生你便可以自由地掌控自己的生命,你记得过去的一切,可以不受因果关系的限制而重演,升华,重塑自己的生命。这似乎很完美对吗?特别是不受限制的部分?我将其称之为“空”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中,有无尽的机会,更有无限的创作自由。下面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

人可能会因为生命中重大的事件改变命运,例如分手、离婚、身体不适、疾病、自然灾害等,也有可能在赌博中输掉所有财产。我和读者们都是人类的一员,很自然的,我们都有自己的过去,有些人的过去或许比另一些人的精彩一些,但我们都曾因为某种形式的因果,经历过一些比上述事件更为严肃的事件。但绝不要害怕!当那些严肃的事件发生时,就如同在你面前打开了一扇门,你可以选择要不要踏进去。你可能短暂地迷失自己,在耀眼的虚无中无所适从,但最终你的眼会重新发亮,你的身心会合而为一,迎来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创造新事物的时刻。

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我会进入“空”的维度吸取灵感。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艺术家的感受,让我来把“空”和艺术家的关系说得更简单一些。所谓艺术家,是高超的问题解决者和幻觉大师,他们能直指人的内心。他们创造的艺术美妙无比,能诉说一个故事,能装点周围,能通过共有情感联系人与人。艺术是人类强有力的经验产品。也有一些艺术家通过独特的想法和艺术创作给予我们完全不同的艺术感受。但是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找到了解“空”的大师,通过他们的言语,思想,他们创造的艺术品的物理呈现,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空”。

在我看来,有为数不少的艺术家能为我们展示“空”这一思想。不过,我认为最好还是再问一下我的中国朋友们,谁是他们眼中能表现“空”这一概念的大师?没想到他们所给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齐白石和马克·罗斯科。我还要再加上两位艺术家,马列维奇和中国当代水墨画家宋刚。下面我将对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空”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及想法。当然,这四位画家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通过这篇文章中的只字片语简单概括,感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现在,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我对他们的体会与观察。

齐白石

齐白石于1864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的一个农村家庭,卒于1957年,是中国备受尊崇的画家之一。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在西安钟鼓楼举办的一个展览上。这个在历史悠久的钟鼓楼举办的展览有编钟表演,钟声让我更好地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西安钟鼓楼装饰华丽,采用的是最具帝国浪漫主义的传统图案。色彩绮丽的天花板和墙壁,高耸的圆柱有几层楼高,室内弥漫着焚香的香气,这一切都包裹着那些精巧谦逊而又令人敬畏的艺术瑰宝。其中最吸引我的要数齐白石所画之虾,让我立刻与画家尊崇自然的心理紧紧呼应。画纸上的虾似乎不仅仅是虾,而是在空白上出入的美好的存在。随着日光的不断照射,黑色墨汁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些笔触有力,施墨浓重;有些则纤巧模糊,渐渐的隐没于奶黄色的画纸中。这些笔触被巧妙的排列成一个半圆的样子。或成拱形,或成角度,像是在消解于纸的表面之前,要停下来呼吸一口,只为呈现出虾踏云轻舞的形象。在虾身弯曲的留白处和纸面上隐形的线条上,作品中隐藏的意义把观画者带入齐白石用笔触构建的“空”的维度。从齐白石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传承百年的传统绘画艺术,更重要的是他脱离了表象主义,将精神视为所有生物的超然存在,这即使在一只小小的虾中我们也能看到。我想齐白石的画很好地诠释了道教中的“空”,因为他能传达超出其表现形式的意义。他的笔触和对虾的刻画,在同一时期其他画家的表象主义作品中,很难找到能与其比肩的。如今,齐白石的作品受到热烈追捧,其受欢迎程度在拍卖会上仅次于毕加索和沃霍尔。

1

宋钢

正负互联网-1

纸上作品

137×276cm

2010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马列维奇于1879年出生于基辅,也就是如今的乌克兰附近的一个波兰家庭,是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1915年马列维奇的作品《黑色正方形》为赋予艺术以意义的尝试开启了新的大门。马列维奇为他的全新艺术形式命名,即至上主义,意在声明“对于至上主义者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情。”马列维奇开始其至上主义创作的第一步便是探索画布的二维表面。为了忠于二维概念,他重复画作的内容,并且只采用二维几何图形和简单的色彩。通过在画布上揭示艺术的本质和维度,马列维奇重新定义了“绘画”。《黑色正方形》突破了表象主义的视觉,进入了艺术新形式。在我看来,马列维奇的作品包含了“空”这一概念的所有元素。他揭示了绘画的真正意义和打破了表象主义的局限,为其他的许多艺术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

1 9 1 5年,马列维奇举办了名为“0.10”的展览,展览收集了主题相似的至上主义画作,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则位于展厅上角。房间的这一角在俄罗斯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留给画有宗教形象的圣像画。(就神学意义上而言,圣像画能给予它所在空间的人启示,并能指引他们每日的精神旅程。)马列维奇“聪明地”使《黑色正方形》成为历史的新符号,一个标志着天才的无穷创造力的符号。

2005年,我有幸在柏林的一个关于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作品的巡回展上亲眼观赏《黑色正方形》。曾经绘于白色画布上的完美黑色正方形如今已变成了有些残缺的灰黑色的正方形,画纸也已经泛黄,显得年代久远。在我们庆祝《黑色正方形》百岁生日之际,我们不妨探究一下这幅画,重新审视它所包含的“空”的维度。1915年的当代作品《黑色正方形》提出了什么问题?穿越艺术历史100年后,我们走过了怎样的旅程?当我在2015年想起《黑色正方形》时,我似乎能感觉到它隐约浮现在我工作室的上角。当想到如此小的艺术作品能发出如此强烈的宣言的时候,我仍感到不可思议。《黑色正方形》的创作与展览极具历史意义,足以让我们所有人都重新思考。时至今日,我们仍在探索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作品中“空”的意味。《黑色正方形》,至上主义者和“0.10展览”具有持续的影响力,乔治·澳斯特列佐夫(Georgy Ostretsov)近期在伦敦萨奇画廊的展出就是一个有力证明。我从没想过艺术家会用奶酪和香肠来对至上主义作品进行重新诠释,不过往好的一面想,也许以后我的早餐摆盘会有更多的选择!

马克·罗斯科

马克·罗斯科于1903年生于拉脱维亚陶格夫匹尔斯,随后移民美国。正是在那里,他成为二十世纪中期战后抽象表现主义及色彩画画家中的中流砥柱。然而介绍罗斯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他传奇的一生及其影响一直伴随着我,挥散不去。我清楚的知道为什么我的中国朋友们认为他的作品代表着“空”。

初次见罗斯科的作品是在我十岁的时候,在菲利普藏馆的罗斯科展厅。我和家人一起去华盛顿特区旅游,参观景点和美术馆,就像许多其他美国家庭一样进行一次“国家朝圣”。对于这次旅行我记得两件事,一个是航空航天博物馆内硕大的飞行器和火箭,另一个就是被罗斯科作品的无形力量所震撼。那是一种当你还是小孩,你遇见一个陌生人,但你完全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感觉。但是你却很想了解他,所以你能做的就是愣愣地望着他,完全不知所措。时至今日,当我端详罗斯科的作品时,我仍有这种相同的奇怪感受。即使在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及罗斯科本人传纪,在大学里听过了许多讲座,和朋友及同事无数次的谈论起他的作品,甚至还造出了一个词“像罗斯科一样的”来描述思想与感情,这种奇怪的感受也未曾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对我来说要谈论罗斯科非常困难,在他的作品前,我仍然是那个十岁的男孩,被吸引,被禁锢。在这种未知的东西面前无法移开双眼,也无法解释自己好奇的来源。对我而言,罗斯科的作品深深扎根于灵魂。他的作品从来无关乎颜色,形式及造型。他着力于召唤自身的精神,并将其一小部分灌输到作品中去,使之活起来。如同一位现代的科学怪人,罗斯科将他经验中的力量和情感,通过画笔把它们合二为一,向我们揭示其作品中“空”的含义。在罗斯科的作品中,“空”处于边缘,这些奇怪的形状(是的,我称之为形状)从画面间切入。当我凝视他的画作时,我等待着这些形状在画面间移动,待到出口塌陷,便开出一道小口,这样闪烁的光亮会交叉地冲出画布,直击你的灵魂深处,让你想起陌生的记忆和感受。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我们心中隐藏着太多的秘密。而罗斯科的作品犹如一道亮光,照进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充斥着阴影的秘密角落。罗斯科的作品成功展示了马列维奇开创的空间的潜力。罗斯科为马列维奇创造的无生命的精神遗迹提供了一丝优雅,让他们的精神得以振动并活起来。这就是我认为罗斯科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原因,但它们又完全不同于我所知道的用任何形式能够表现的生命形式。所以我不住地凝望它,让自己被作品深处的秘密牢牢抓住,留下许多问题,却少有答案。

宋钢

去年我受邀参加宋钢于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水+墨,宋钢作品回顾展》,我当时就被他的作品《正负互联网》所吸引。这是一个大型装置艺术,由多个1×1米的泡沫版组成,上面放着宋钢在宣纸上所作的水墨画的数码照片。这个装置构成了一个三维的房间,房间有5米高,10米长,10米宽。该房间布满无缝的黑白三角图案,让人仿佛置身于不真实的无维度空间,只有能量的移动在推拉着观众的视觉。想象一下你正身处《黑客帝国》中,你的周围没有绿色的代码划过电脑显示屏,取而代之的黑色墨水从半透明的宣纸上的水中划过,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幽灵或是鬼怪,出现于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这种能量精神组合成复杂的几何图案,让你了解它的神圣来源,欣赏它的美妙智慧。在我看来,宋钢像是掌握了人工智能,在这些模糊的,有纹理的图案中为我们重塑了人类第一个孩子的超声波图。如同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宋钢的《正负互联网》指示着未来。宋钢推动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边界,通过继承马列维奇的二维表现形式,他进一步将它们推向无限。《正负互联网》是关于神圣的一首视觉诗歌。宋钢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空”的维度,只要走进这个作品中,就能感受得到。

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举办《水+墨,宋钢作品回顾展》期间,《正负互联网》被放在一个供演讲和表演的公共舞台上进行播放。正如在1915年的“0.10展览”上,《黑色正方形》被置于圣像画的特殊位置一样,《正负互联网》被摆放的独特位置让我知道宋钢思想中所包含的声音和信息将化作强烈而有力的回音充满这个房间。

至此我已经阐述了我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视觉分析,个人回忆,对作品的体会,以及我所认为的“空”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的呈现。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层面以及通过更多方式来理解这些艺术作品中的“空”。希望我的想法会为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样你就能衍生出自己对于“空”的独特理解。

“空”包含着许多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实际的或者理论的意义。而我认为“空”是一个介于无和无限的空间。无和无限都是极为难理解的概念。但他们之间的空间,那一片灰色地带,却是我们能定义“空”的维度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理解并探索我们最深层次的情感及潜力。所以我的意见是,一切从心,你的内心和情感会带你领略“空”的元素,从而为你的生命增加些许意义。

The Dimension of Kōng

Abstract:As a western artist residing in China for ages, the writer defines “Kōng” from his perspective. He maintains that “Kōng” is a moment when more and more new ideas show up breaking through all the concepts from the past. Based on artworks of Qi Baishi, Mark Rothko,Malevich, and Song Gang, the writer elaborates his own comprehension of “Kōng”.

Key Words:Kōng, Qi Baishi, Mark Rothko, Malevich, Song Gang

猜你喜欢
齐白石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SOJOURNERS IN PEKING
·齐白石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齐白石买假画
齐白石与一担楚石
A Dot That Matters
范马克将在5月回归赛场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马克明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