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锋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西藏农牧民培训精准化研究
李中锋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当前,西藏农牧民培训实现精准化,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而且有利于促进现代农牧业的构建,有利于促进西藏从“非典型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文章在分析目前西藏农牧民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培训管理统筹协调、完善培训信息沟通机制、充分重视市场需求信号、以现代农牧业发展带动培训等提升农牧民培训精准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农牧民培训;精准化
当前,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来讲,提升农牧民综合素质,特别是提升农牧民知识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农牧民是农牧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是农牧业现代化的直接实施者,农牧民知识技能的水平决定着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实现的进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在实现城乡一体的现代经济结构之前,农牧民要源源不断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为现代生产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农牧民知识技能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西藏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而且决定着西藏城乡一体化现代经济结构的构建进度。
农牧民培训,是提升农牧民综合素质、特别是提升农牧民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及西藏自治区对农牧民培训工作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牧民培训工作体制和体系,不断加大对农牧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当前农牧民培训中,还存在满足农牧民实际培训需求的能力不强、培训实效性不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不强等亟待完善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农牧民的农牧业生产劳动收益率还比较低、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还较为薄弱等问题。因此,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农牧民知识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的形势下,创新农牧民培训工作方式,以精准化提升农牧民培训工作实效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农牧民培训精准化,就是根据农牧民知识技能较为传统的现实基础,使培训计划精准对接农牧民的培训需求,使培训内容精准反映市场的需求信号,使培训效果充分反映培训的根本目的,让有培训意愿的农牧民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培训,让得到培训的农牧民都能成为致富能手或实现转移就业,真正实现劳动力就业培训“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片”、农牧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格局。当前,实现西藏农牧民培训精准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且有利于现代农牧业的构建,有利于促进西藏从“非典型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
在全国援藏的支持下,近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农牧民、农牧业、农牧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农牧民的技能水平与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农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等情况。如表1所示,2000-2014年,西藏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了0.19,2014年仅为0.23。我们知道,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某一生产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西藏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一方面说明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差距在加大;另一方面则说明西藏农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相对于经济发展需要来讲还不够快,农牧业生产率的提升速度相对还较为缓慢。
表1 2000-2014年西藏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
解决好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一阶段性问题,促进农牧业较快跨越比较劳动生产率在较低水平徘徊、并渐趋下降的趋势,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的生产效率,必须要进一步促进农牧业人口的转移就业速度。而无论是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还是促进农牧业人口转移就业,归根结底,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的知识技能。而实现农牧民培训工作的精准化,是提升农牧民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
(一)培训精准化是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般认为,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由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决定,而人力资本存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所具备的知识、健康、技能,其中,知识主要由学校教育和培训决定。对于已经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农牧民来讲,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是他们在农牧业生产间隙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在论述向农牧民投资时曾指出,“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人来说,农闲时间的短期训练班、传授新耕作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以及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1]也就是说,在农闲时对农牧民开展的农牧业生产、新技术培训等应是政府对农牧民投资的重要部分,对于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舒尔茨论述的培训对于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是建立在培训是有效的、真正促进了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基础上的。培训精准化以满足农牧民实际培训需求为基础,更加有利于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目标的实现。
(二)是构建西藏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农牧民,是建立和发展西藏现代农牧业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全国援藏,农牧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当前粗放经营的传统牧业方式在农牧区很多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和偏远农牧区仍居于主导地位,农牧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依然过分依赖。提升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促进西藏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最终还要依靠直接从事农林牧业生产的农牧民。实现农牧民培训精准化,有利于全面提升培训效果,有利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牧民,是促进西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
(三)是促进西藏建立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
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西藏也必然要经过由“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阶段。尤其是,西藏过去的城乡结构还带有“非典型二元结构”[2]特点,在“非典型二元结构”逐步消解的阶段,只有进一步加快劳动力从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生产部门的流动,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而推动现代生产部门不断增长、促进农牧业边际生产率提高,才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步伐。在此阶段,必然要求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但是,农牧民顺利实现非农牧业就业,是以其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高于非农牧业就业所需的综合素养为前提的。因此,在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根据农牧民实际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完善培训方式,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以精准化培训对农牧民开展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教育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根本上来说,开展农民培训是政府投资促进农民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农业发展的一项责任。在实际的农牧民培训工作中,也主要由政府主导并负责实施。近年来,西藏对农牧民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基本建立起了以“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牧民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以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主的培训内容体系;农牧民技能技术培训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培训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对提升农牧民增产增收能力、转移就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参与组织农牧民培训的部门多,培训计划还不能准确反映农牧民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还没有准确反映市场需求信号,培训的效果还未达到理想效果。
(一)涉及农牧民培训的职能部门多,职能重复造成培训的系统性不强
西藏高度重视农牧民的培训工作,专门设立了农牧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区农牧民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考核评估。2008年,领导机构确定为“自治区农牧民劳动技能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牧厅;2011年,领导小组更名为“自治区农牧民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改设在人社厅(专门成立了自治区农牧民技能培训办公室),由人社厅、财政厅负责农牧民培训的组织工作。
目前,承担农牧民培训具体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有人社厅、教育厅、农牧厅、扶贫办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信厅、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和机构。其中,承担培训管理职能较为集中的职能部门和机构如表2所示。虽然承担农牧民培训职能的各部门和机构侧重点不同,但农牧民培训管理职能的交叉化、破碎化是显而易见的。总体上来看,目前,西藏承担农牧民培训管理职能的部门多、协调性不够,因而导致了培训随机性强、不系统,也够不深入,培训项目碎片化、缺乏吸引力。
(二)培训信息沟通机制不畅,满足农牧民实际培训需求的能力较弱
当前,由于培训工作主要是“自上而下”方式进行的,掌握培训管理的职能部门与培训对象农牧民没有畅通的沟通机制,培训任务信息与培训需求信息无法衔接,造成了“想培训的找不到门路,不想培训的摆脱不了任务”的情况,形成了“想培训的人没有机会”与“培训找不到人”共存的问题。
在西藏调研时,笔者曾与承担农牧民培训管理的工作人员交流,他们大都表示目前农牧民培训积极性不高,动员农牧民参加培训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笔者2013年在山南地区扎囊县的德吉新村、扎西林村进行调研时,发现两个村的农牧民参与各种技能培训的机会很少,其中,扎西林村劳动力人口共有280人,2012年只有4人次参加了技能培训;德吉新村有劳动力人口690人,2012年有18人次参加了技能培训,而表示有培训意向的人却很多。2015年,笔者在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下水村入户访谈时,一个经常在外打工的青年人说:“现在会一项技能太重要了,没有手艺只能做一些打杂的事情,又辛苦挣钱又少,但目前培训机会太少了,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这就说明,“自上而下”分派任务式的培训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农牧民的需要,应该积极了解基层农牧民的实际需求,使愿意参加培训的农牧民能得到培训的机会。
(三)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根据自治区财政厅、人社厅2013年8月印发的《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技能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目前,西藏给予常规技术培训、新型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标准分别为250元/人次、400元/人次、1600-3500元/人次,创业培训补助3000元/次。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各地还会向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发放每天几十元不等的误工补助。但是,目前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依然不高,还存在“管理部门觉得分派培训计划是困难、群众觉得接收培训是负担”的情况,甚至在某些培训机会较多的村还出现了“培训专业户”。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有培训时间安排在农忙时节,农牧民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因素;有技能培训时间短,农牧民感觉学不到东西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培训内容没用充分反映市场需求信号,部分农牧民经过培训没能致富或者顺利实现转移就业。特别是建筑安装、驾驶修理、餐饮服务等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一般在30天以上,时间较长,如果农牧民在培训后的一定周期内转移成功率不高,经过为期时间不短的培训而不能在一定周期内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那么以后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势必影响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四)培训模式单一,培训质量不高
根据当前西藏农牧民的实际接受能力,采用参与式培训、互动式培训、实践式培训、“集中+现场式”培训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承担培训农牧民的机构多在基层,培训机构限于场地、设施、设备的限制,还不具备实施多种培训模式的能力。无论是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还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都还存在培训模式单一的问题。对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弱的农牧民来讲,还无法达到影响他们认知发展、改变他们耕作习惯的效果。
目前,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大多还是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在短短的3-5天采用走读式培训,还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还不能使农牧民真正了解掌握实用技术、科技操作的全过程。正如扎西林村一位参加过新品种推广培训的农民所说:“新品种培训只是当季培训,我们知道了如何种,但没有掌握怎么管理,一旦(农作物)生了病,我们就没办法了。”而理发、机械驾驶等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受制于实践环节缺乏,农牧民并不能通过培训熟练掌握技术。
此外,目前西藏农牧民培训工作还存在培训基础设施设备落后,藏语培训教材数量不足,专门从事农牧民培训的双语教学型师资缺乏,培训效果缺乏监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西藏农牧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训计划没有完全适应农牧民培训需求、培训内容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信号、培训方式没有完全实现培训目标的问题。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促进西藏农牧民培训工作科学化、合理化,实现通过培训促进农牧民增收、促进现代农牧业构建、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建立精准式培训理念,构建精准式培训体系。
(一)改进培训管理理念,加强培训管理统筹协调
改变培训是“自上而下”的固有观念,对农牧民知识技能培训的管理体制进行合理化改革;加强归口管理和统筹协调,增强农牧民知识技能的系统性、整体性。打破各相关部门与机构之间的“玻璃门”,充分发挥委员会协作机制的作用,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促进管理科学性和合理化,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助推西藏农牧民培训事业发展,让有培训需求的农牧民能够获得培训的机会,让经过培训的农牧民能提升实际知识技能,使培训惠及更多的农牧民。
(二)完善培训信息沟通机制,使培训计划精准对接培训需求。
构建培训计划信息与培训需求信息有效对接机制,是提升农牧民培训积极性、提高农牧民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
为了改变目前“培训找不到人”与“想培训的人没有机会”的两难并存问题,首先,应以村为单位逐户对农牧民的培训需求进行摸底统计,对农牧民的学历水平、培训需求意向、可用于培训的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建立农牧民培训意向信息数据库。其次,应打破目前农牧民培训信息科层式逐级逐层传导、分配的方式,根据农牧民获取信息的特点,构建“职能部门+网络+电视广播”的信息传递方式,采用“名额分配+自主申报”的培训机会获得方式,减少人为因素对农牧民培训信息沟通的阻滞。再次,应对接受过培训的农牧民进行统计,对其接受培训的类型、培训的效果等情况进行登记,对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实时跟踪并协调解决。通过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使有培训需求、有培训意愿的农牧民能够获得培训机会,实现培训效应最大化。
(三)充分重视市场需求信号,使培训内容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农牧民培训的导向性很强,培训效果主要依据农牧民经过培训能否通过农牧业致富、能否通过培训顺利实现转移就业为标准。因此,农牧民培训应以市场需求为引导,提高培训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针对农牧业技能培训来讲,应以农副产品市场需求信号为依托,以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为引导,制定培训计划。当前,应结合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围绕西藏高原特色农牧业,比如藏鸡、藏猪、绒山羊等开展养殖业培训;围绕西藏特色养殖业,开展牦牛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训;围绕西藏本地群众生活需求,开展大棚蔬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等培训,使农牧民培训的技能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使培训与现代农牧业发展相互促进,真正使农牧民通过培训致富。
针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来讲,应以劳动市场传递的岗位需求信号为依托,以岗前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为基础,制定培训计划。针对当前西藏建筑业发展较快、民族特色手工业市场需求旺盛、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当前,应选建筑施工、机械驾驶、民族手工业、旅游市场开发与导游等岗位需求旺盛的项目开展培训,使经过培训的农牧民能“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提高就业培训的转移成功率。
(四)以现代农牧业发展带动培训,使培训效果精准实现培训目标
没有应用前景的培训,不可能取得实际成效。以成熟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来带动农牧民技能培训,可以以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现场为平台开展现场培训,为农牧民学员提供实践操作场地,加深农牧民学员对现代农牧业的感性认识;可以用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形成的产供销体系,为农牧民学员在实际农牧业生产中运用现代农牧业技能生产解决销路的后顾之忧,使农牧民培训能适应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并通过培训后学习到的现代农牧业技能得到实惠。
在这方面,拉萨市以现代农牧业发展引领农牧业培训,探索了富有成效的农牧民培训路子。2013年,拉萨市以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公司城关区净土农业公司为依托,对城关区蔡公堂白定村25名农牧民进行了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经过培训,这25名农牧民带领300个农牧民家庭租用了净土农业公司的500个蔬菜大棚,开展有机蔬菜种植,2014年即实现了一个蔬菜大棚收入10000元。这种以现代农牧业引领农牧业培训的方式,缩短了培训与增收的距离,让农牧民群众经过培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五)大力宣传培训致富典型,精准展示典型示范
当前,西藏农牧民的知识技能总体较为薄弱,说教式的宣传对农牧民的影响不大。致富典型是农牧民中的案例,带动作用十分显著,大力宣传通过培训走上致富道路的典型,增加培训对群众的吸引力。由于身边存在培训过的群众没能顺利致富的情况,一些农牧民主观认为目前的培训对于增收致富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培训对农牧民吸引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力宣传通过培训而致富的典型,不但可以调动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励农牧民向致富典型学习经验,形成培训带动致富的良性循环。
此外,为了全方位提升培训效果,还应探索以政府购买方式推进农牧民培训工作,扩大农牧民培训力量的供给;加强对农牧民技能培训师资的培育,建设一支适应农牧区需求的农牧民技能培训队伍;强化农牧民技能培训双语教材建设,提供给农牧民看得懂、喜欢看的技能培训教材。
综上所述,当前,应进一步构建充分对接农牧民的培训需求、充分反映市场的需求信号、充分反映培训的真实目标的精准化农牧民培训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农牧民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农牧业的构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潘久艳.全国援藏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朱玲.西藏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04(1):50-56.
[4]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5]久毛措.构建西藏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77-183.
[6]刘天平,孙自保,顿珠罗布.西藏农牧民教育培训模式的选择与实施内容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09(5):19-23.
[7]唐德祥,徐翔.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4).
[责任编辑:蔡秀清]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2.017
中图分类号G72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6)02-120-006
收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2013年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项目“西藏农牧区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政策”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3-791
作者简介:李中锋,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
A Study on the Precision of the Training of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ibet
LI Zhong-feng
(School of Economic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
Abstract:To achieve precision of the training of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ibet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but also help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facilitate Tibet transforming its economy from"atypicaldualstructure"to modern structur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training of the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ibet,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 of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the training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uch like,to strength⁃en training management,planing and coordination;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training;to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of market demand;to hav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rive the training.
Key words:Tibet;training of farmers and herdsmen;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