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高丽红,周晏起,周洪富(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营口 115009)
强化科技管理 促进辽宁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王 毅,高丽红,周晏起,周洪富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营口 115009)
摘 要:文章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为研究样本,总结了该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效,通过剖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强化科技管理的角度,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入现代科研项目管理思想推进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协同攻关与合作共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管理 创新的成效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果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果树产业由数量效益型逐渐步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轨道。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辽宁果树所’)作为省级重点果树专业科研机构、辽宁果业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为充分发挥果树科研在果业中的引导作用,更好地满足辽宁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十二五”期间,着力强化科技管理,遵循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注重果树优良品种与配套技术的组装和集成,推进以果树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要素间的优化与组合,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1.1 搭建了一批果业科技研发平台
根据新时期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整合各类发展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引导和推进果业科技创新。辽宁果树所建立并完善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国家果树种质李杏资源圃、国家李杏种质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小浆果遗传改良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辽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苹果晚熟育种专家岗位、熊岳苹果综合试验站、营口梨综合试验站、熊岳葡萄综合试验站,辽宁省北方果树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现代果业示范基地等。
1.2 催生了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为推进科技和产业的关系,优化配置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优势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效率。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农科院相继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系列政策,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辽宁果树所为加强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根据果树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改变原来较为分散的科技资源、相互脱节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局面,通过所内资源优化整合,使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和不同部门的科技人员围绕共同的科技创新目标有机对接、深度协作和推广转化[1]。分别组建了苹果资源育种与栽培技术、梨遗传育种与省力化栽培、葡萄栽培与遗传育种、李杏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小浆果遗传育种与高效栽培、设施果树高效栽培六个科技创新团队,实施集团作战,加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与推广。一批优秀科技人员借助此次创新团队建设的契机,迅速成长为国家、省(部)各类科技项目的主持人,充分利用争取来的科研经费建设并完善科技研发条件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进一步提升了所内各科研创新平台和所外产业创新基地的创新水平。同时,良好的平台条件也促进了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的获得,形成了平台、项目、人才的良性互动[2]。
1.3 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辽宁果树所完成各类科技成果56项次。包括科技成果奖励15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励成果5 项、市厅级10项;省级成果鉴定3项;选育出22个果树新品种完成了省级品种备案登记,其中自主培育的果树新品种14个;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编制李、杏行业规程2 项、辽宁省地方标准6项。科技人员发表研究论文和编写出版科技专著共279篇(部),其中SCI 源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32篇、科技专著7部。编辑发行《北方果树》期刊28万份。
辽宁果树所培育的苹果、梨、葡萄、李、杏等多个优质丰产新品种在果实采收期、着色及树体的抗逆性等方面各具特色,填补了全省或全国空白,深受栽培者青睐,栽植面积不断扩大。李杏资源与育种、苹果、梨、葡萄、蓝莓、树莓育种与栽培、设施果树栽培等多个学科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2.1 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国家连续出台多个中央“一号文件”以支持农业发展,辽宁果树所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科技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不仅建设了一大批研发平台,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推出了一批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实验室、试验区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在承担科技项目的级别、数量和经费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和量的突破,但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仍然不足,在争取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与国家在农业科技的投入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有差距,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总体研究水平不高,难以争取和主持国家一级研究项目,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不足,加上果树是多年生植物,存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等,科研成果取得较难,成果推广不易等因素是分不开的[3]。
2.2 科技创新条件建设还需逐渐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的科研基础设施、良好的研究试验基地、完整的自然科技资源、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最新的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优质的科技信息网络环境是一流科研所应具备的科研条件。近些年,辽宁果树所多渠道争取项目和专项资金,逐步改扩建科研基础设施、增修科研核心试验区的配套设施、购置了部分必需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搭建了科技文献查阅和科技信息网络环境,科研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观,但涉及果业产前、产后的研发条件、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基础研究平台等硬件设施还需进一步配套和完善,以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4]。
3.1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创新发展,要求科技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及时总结科技管理工作经验,加强对各项管理制度的梳理、完善与修订,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和科技成果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细化人才培养、科技奖励等系列管理办法,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应将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和其它辅助部门的成绩,也纳入奖励办法中,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只有通过建立和健全优化人才和成果激励机制,合理体现人才的价值,才能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通过系列科技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促进单位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提高农业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从根本上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针对国际前沿学科领域,聘请国外高层次人才、国内高级专家和管理人才并给以优惠的条件,吸纳优秀博士、硕士开展创新型研究工作,带动前沿学科创新发展。同时,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短、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等,包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管理、科研、培训、推广等[6]。打造学科带头人,注重第二梯队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煅炼。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多渠道为科研人员提供进修、深造、培训的机会,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从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激励政策、实践培养锻炼等方面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激发管理工作者的潜能。注重对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后续教育,提供相应的条件,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管理人员有及时“充电”的机会。还应给管理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使之逐步转变旧的管理思维方式,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增强科研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7],[8]。
3.3 引入现代科研项目管理思想,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现代科研项目管理强调项目的流程管理,突出管理流程中关键点和关键路径的控制,强调项目系统性、全周期的管理。强化科研所科技发展规划对科研项目发展的引导作用和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必须从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管理方法、科研管理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入手,通过采取定期跟踪、检查指导等方法,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反馈与监督检查机制,实现科研项目跟踪检查的制度化,确保科研项目及时有效地开展并顺利完成。通过争取的项目和专项资金,完善科研条件建设,促进科研项目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使科研管理工作取得实效。此外,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项目验收后的追踪管理,督促科技人员及时总结,尽快发表论文,以保证科技论文的时效性和先进性,在时机成熟时申报成果奖励[9]。
3.4 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协同攻关与合作共赢
充分发挥资源、学科、人才优势互补,走出行业与地域界限,积极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力量,与国内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开展技术合作,联合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并协同攻关。同时,坚持 “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有计划地组织或参与国内高层次学术活动和各种国际学术活动,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所讲学、合作与交流,吸纳本领域先进信息、人才和技术,从而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和科技创新力。此外,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强科技人员更新知识的紧迫感,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0]。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397~399
[2] 奎燕飞.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及对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10)01
[3] 董文琦,岳增良. 对当前农业科技管理重点工作的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6)32~33
[4] 刘俐. 基于一流研究所目标的基础条件建设对策分析.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1)31~34
[5] 陈华,池敏青,张伟利,等.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技创新的成效与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3)20~24
[6] 田晓琴,窦鹏辉. 关于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几个问题.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5)5~7
[7] 冯兆滨,涂玉琴,乐美旺,等.强化科技服务理念提升科技管理效率.农业科技管理,2011,30(4)59~62
[8] 蒋娟,李杨瑞,陈彩虹,等.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广西农业科学,2009,(6)787~791
[9] 王文亮.科研管理人才在农业科技管理中的地位及培养思路. 山东农业科学,2011,(10)123~124
[10] 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等.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