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育实践表明,大多数孩子在小班能对画画感兴趣就已经非常棒了,孩子若能在小班画出些什么来,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笔者今年又带小班,在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
一、教学目的多元化
如在《花儿打电话》这一活动中,我以故事导入“美丽的春天到来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有蓝的,有紫的。红花妹妹想黄花妹妹了,于是,红花妹妹给黄花妹妹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接通了,红花妹妹对黄花妹妹说:‘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快快开放吧,让花园变得更美丽。”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大眼睛,我知道:孩子们听得十分认真,十分投入。孩子们身临其境,有的孩子把自己的小手变成了电话,打了起来:“蓝花妹妹,蓝花妹妹,小鸟飞来了,快快开放吧,让花园变得更美丽。” “紫花妹妹,紫花妹妹,小鸟飞来了,快快开放吧,让花园变得更美丽。”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将自己变成了各种颜色的小花,即使活动结束了,他们还在自由活动时,扮演花妹妹、花姐姐,开心地电话。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变多了,感情变浓了。这样的美术活动不仅仅让孩子学会了画花的技能技巧,还增强了孩子们的交往意识,体验到了朋友多了真快乐。
二、教学示范儿歌化
在以往的小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限,所以,要让每一个小班幼儿听懂老师的作画要求有一定的困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学示范儿歌化。这个方法孩子学得十分轻松,老师也教得非常省力。
在一次手撕纸《蝴蝶》活动中,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幼儿学习用废旧报纸撕贴蝴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撕纸的方法,我又将示范教学进行了儿歌化——折一折,抹一抹,折出一道小折痕,再把纸打开,找到小折痕,沿着折痕轻轻撕,一点一点地撕开,变成两个三角形。果然,有了儿歌的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十分投入,再困难的事情也变得简单多了。
三、教学内容图形化
要让三四岁的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想从脑海中搬到纸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是在“6+1”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的动手能力早就被家中的大人给“剥夺”了。因此,对于小班孩子而言,画画更成了“老大难”。为此,我将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进行了图形化。
在孩子们刚刚接触画画这一活动时,我先引导孩子画圆形,如封口的圆、不封口的圆、圆与线条组合等等,让孩子觉得画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让孩子渐渐对画画产生兴趣。接着,逐步将方形、半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引入活动中,拓展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画画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童趣化
如在《小绵羊》这一活动中,我将绘画过程童趣化,创设了“送羊毛”和“小绵羊晒太阳”这两个环节。
在第一环节“引发兴趣”中,我问:“咩、咩、咩,小绵羊来了,它的衣服是直直的,还是一圈一圈的呀?”接着,继续讲故事:“冬天到了,小朋友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小绵羊为什么一点也不怕冷?”孩子们十分投入,争先恐后地回答:“小绵羊的衣服是一圈一圈的!”“小绵羊的衣服是卷卷的。”“小绵羊身上有厚厚的羊毛。”“可以把羊毛剪下来,给我们做毛衣!”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装了许许多多的知识。
第二环节中,我又结合儿歌进行了示范教学,孩子们在“羊毛线,一圈又一圈,圆圆圆,转转转,走过来,走过去,走在大圈里,大家挤成团”的儿歌声中,先进行徒手练习,接着,孩子们在画纸上开心地画了起来。
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创作,注意力更容易集中,画画的积极性很高,会不自觉地爱上绘画活动,喜欢上绘画活动。在小班第二学期中期,我就发现孩子们的画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勾线比较流畅,涂色比较鲜艳,超出了往届的孩子。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认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孩子们就一定会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幼儿园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