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荣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沟通与交往课是聋校1-6年级新增课程”,“沟通与交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就培养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谈谈具体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通过看和听,对听障学生进行感觉训练
刚入学的低年级听障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发音器官的灵活性和发音技能都比较弱,听能的开发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必须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感觉训练。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前必须要进行五到十分钟的发音技能训练,包括呼吸练习、口部体操练习、唱音练习和看话、听话的练习等。不断发掘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潜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发音器官,开发学生的残余听力。同时,利用听障学生“以目代耳”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听训、语训和多媒体设备,通过看发音图示、看教师口形、看发音气流演示,采取情景演示、实地参观、动手体验等方式,让听障学生学习并体会正确的发音方法,学会看话和听话、学会读词、读句,从而逐步理解语言和文字,为今后的沟通与交往奠定基础。
二、通过读和说,对听障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听障儿童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导致学过的语言回升情况严重。总结以往经验,我们在语言教学的方法上,采取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方法。通过分角色、情境模拟、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诵读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他们逐渐由被动的说转为主动的说,由不愿意说变成喜欢说,由喜欢说发展成创造性的说,达到说得出、说清楚、说明白的语言水平。
三、通过指语手语伴读,对听障学生进行手势语训练
对于低年级的听障学生,我们采用手指语伴读的方式,来学习生字新词和简单的句子。手指语伴读,可以让听障学生一边认识声母和韵母的书写形式,一边识记了它的手指指式图形,这两种符号(指式符号和声、韵母的书写符号)同时作用于听障学生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与发音方法的理解建立了条件反射的联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这种联系越来越牢固,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学会用手指语进行沟通,培养学生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对于中高年级的听障学生,我们采用手势语伴读的形式,来学习句、段和课文。由于手势语是以模拟事物的外形特征及其动作表现为主要手段,并辅以姿势和表情来表现的一种语言形式,所以手势语伴读可以强化听障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丰富他们的思想感情,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提升沟通与交往的水平。
四、通过书写和记录,对听障学生进行书面语训练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求每位学生随身携带一个沟通交流本,以帮助学生间、师生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表情达意,对没学过的字不强调会写,只用拼音代替即可。这样就让学生随时随地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与积累,教师通过检阅学生的沟通交流本,能及时地指导与评价。加大语言的使用频率,提高所学语言的复现率,极大地促进了听障学生自然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求听障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每人准备一个词语积累本,将老师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补充的字词都整理记录在词语积累本上。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日益丰富,就能厚积薄发。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写日记。教师引导学生从每天看到、接触到的事情中,选取一件或几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描述下来,随时随地锤炼语言,实现语言的迁移。
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长,训练手段不断变化,我们从二年级开始进行“每日一句话”的训练,三年级增加“每周一段话”“看演示写句子”“随机写句子”的训练。
五、创设条件,对听障学生进行其他沟通方式训练
从2014年开始,我校开设了诵读校本课程,给听障学生布置一定的诵读任务,让听障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意蕴;同时,我们坚持每学期组织听障学生进行背诵比赛;遴选口齿清晰、语言流畅的听障学生进行口语展示:如在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中,由他们轮流进行国旗下演讲、担任主题班队会主持人、文艺汇演主持人等,让学生大胆交流,增强自信。
通过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给听障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与交往的方法,指导学生主动地交流,在生活中通过大量的沟通与交往实践,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语言,学会运用语言。一方面检验了课内学习效果,不断丰富课内学习资源,有效地促进课内教学。另一方面课堂、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动共赢,从而提高听障学生的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感官参与的沟通与交往水平,为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盲哑学校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