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特点比较及其疗效研究

2016-08-03 08:34易小青
关键词:疗效分析机械通气

向 芬,易小青

(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武汉 430071)

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特点比较及其疗效研究

向芬,易小青

(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武汉430071)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胎龄患有呼吸窘迫症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及疗效。方法:按胎龄将49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分组,早产儿组(胎龄≤33周)25例;足月儿组(胎龄≥37周)10例;晚早产儿组(33周<胎龄<37周)14例。治疗后,对比观察各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等临床效果。结果:不同胎龄患儿治疗反应、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发病率男性居多。结论:足月产儿组新生儿患病的主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因此合理有效的控制足月产儿中剖宫产的比例对降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对出现妊高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并注意剖宫产指征,有利于患儿的治愈。

【关键词】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机械通气;疗效分析

早产儿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过早分娩,常造成新生儿器官或功能的严重缺失。早产儿往往会由于肺发育不成熟而出现呼吸窘迫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症(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是发生于早产儿中的常见疾病,因其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在足月儿中也可见。肺表面活性物质在18~20周开始形成分泌,35~36周达到正常水平[1-2]。然而,对于肺功能基本发育成熟的足月儿来说,

其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以及影响因素与早产儿的不同之处值得引起关注。本文主要针对不同胎龄患儿中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不同治疗方法及其转归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2013年4月~2014年6月因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儿4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不同划分的早产儿组、晚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的临床资料,见表1。25例早产儿组患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胎龄29-34周,平均胎龄(30.4±2.4)周;体重1.4~2.3kg,平均体重(1.6±0.5)kg;14例晚早产儿组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9例;胎龄34-36周,平均胎龄(35.6±1.6)周;体重1.5~2.7kg,平均体重(2.3±0.4)kg;10例足月儿组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5例;胎龄36~39周,平均胎龄(38.8 ±1.3)周;体重1.6~3.4kg,平均体重(2.7±0.9)kg。三组患者在出生的常规身体检查中,两组患儿均无心、脑和肾脏方面的疾病,同血液、免疫和内分泌方面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纳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均符合机械通气指征[3]。本次实验通过医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且各项治疗和检查均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

1.2诊断标准(1)临床上出现呼吸暂停、不规律,吐沫、呻吟以及气促等进行性呼吸困难症状,而且听诊肺部存在呼吸音降低现象;(2)鼻导管或面罩不能缓解低氧血压症状,需要借助辅助手段帮助通气;(3)经放射科专家阅片后确诊,X线片具有两肺透亮度降低,出现颗粒状阴影、心缘与隔缘模糊等典型的指征;(4)经全身检查排除引起相同症状的其他疾病,如湿肺、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呼吸窘迫症。

1.3治疗方法采用机械通气的方法对早产儿、晚早产儿和足月儿组的患儿进行治疗,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经鼻腔进行机械通气并采用常规治疗。待插管完成后,通气初始阶段采用SIMV模式,若缺氧症状不能缓解则采用HFO模式,待病情缓解后切换到PSV+PEEP进行通气治疗;根据患儿的情况,采用不同通气方式模式进行治疗。过程中注意患儿插管的更换和清洁处理,防止治疗过程中再度感染的发生。

1.4观察指标将早产儿组、晚早产儿和足月儿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男性患儿比例、入院初时间、出生时Apgar评分、经阴道分娩的患儿比例、临床诊断所需时间、无缩宫素剖宫产和产前应用激素的患儿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对比早产儿组、晚早产儿和足月儿组的治疗、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等情况。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胎龄组患儿一般资料分析与晚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比较,早产儿组在产前应用激素和无缩宫素剖宫产患儿比例差异较明显(P<0.01),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同时,早产儿组患儿在入院时间、胎龄、男性发病率和阴道分娩等资料中相比晚早产儿和足月儿组患儿比例偏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早产儿组患儿在的出生Apgar评分低于晚早产儿和足月儿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不同胎龄组患儿一般资料分析[例(%)]

2.2不同胎龄组患儿高危因素比较与足月儿组比较,胎膜早破和剖宫产是早产儿组与晚早产儿组新生儿患病的高发因素,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指征择期剖宫产和出生窒息是足月产儿组与早产儿组新生儿患病的高发因素,与早产儿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胎盘异常、宫内窘迫、母亲妊高症三项宫内因素和母亲在孕期的其他疾病的比较中,三组患儿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2.3不同胎龄组患儿治疗情况与临床特点比较早产儿组胸部X线片支气管充气征更明显,而足月儿组较严重者呈“白肺”样改变,该两组相比较晚早产儿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与晚早产儿和足月儿组比较,早产儿组采用PS和INSURE较明显(P<0.05);同时,三组患儿在机械通气例数与支气管特征之间相互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2.4不同胎龄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比较颅内出血、气胸、肺出血、肺发育不良在早产儿组患儿中发病率明显较高,足月儿组患儿发生气胸的概率比其它两组明显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晚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患儿的治愈率明显比早产儿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三组患儿在肺出血、死亡率等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4。

2.5不同胎龄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不同胎龄组患儿在治疗前PaCO2、PaO2和PH三项血清指标的比较中,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但是在治疗后,早产儿组患儿三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而晚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三项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极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5。

表2 不同胎龄组患儿高危因素比较[例(%)]

表3 不同胎龄组患儿治疗情况与临床特点比较[例(%)]

表4 不同胎龄组患儿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比较[例(%)]

表5 不同胎龄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例(%)]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呼吸窘迫症因起病急且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的影响了新生儿的健康,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死亡[4-5]。因而越来越引起临床上对于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上的重视。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的发病机制,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分泌不足导致肺泡表面张力过大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晚早产儿则有少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但同样遭受该病的困扰;足月产新生儿则因肺泡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和通透性增高[6-7]。Berthelot-Ricou等报道[8]在胎龄37周分娩方式为选择性剖宫产者,有10.0%患有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症。因此,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发病机制、治疗与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对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回顾性分析得知,造成早产儿组新生儿患有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儿占51.0%,是诱发新生儿患病的首要高危因素,这与之前的报道结果一致。结果显示,男性患儿在呼吸窘迫症中比例较高,其中在早产儿组中较凸显;这可能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激素应用有关[9]。无指征择期剖宫产是足月儿高危的主要因素,原因可能是对足月儿进行剖宫产可有效的降低死亡风险及RSD的发生率,但需要注意患儿有无剖宫产指证。近10年的国外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的治疗过程中,足月产新生儿多采用机械通气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早产儿组患儿则采用在此基础上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治疗[10-11]。临床上,对足月儿治疗中较少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药物,是因为它与在分娩过程中选择剖宫产有关,而因为足月儿胎龄正常,不存在自身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异常,因此治疗过程中配合外源性的物质效果不显著,但会增加患儿家庭经济上的负担[12-13]。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对患儿血清指标进行了评估;发现经过相应的通气治疗后的三组患儿PaCO2、PaO2和pH三项血清指标均得到改善。另外本文存在的局限性:由于我院接收治的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儿数量有限,导致分析样本量较小,故所得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试验。

综上所述,男性患儿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高危人群,而合理有效的控制足月产儿中剖宫产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降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孕妇妊娠过程中出现妊高症的女性应积极给予治疗,针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不同胎龄患儿应采用相应的通气方式,必要情况下可采用药物联用的方式进行治疗,从而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对于自主呼吸和血气指标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秦素芳, 蔡家平, 严璃, 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 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1): 14-16.

[2] 柏进, 杨娟, 高凤, 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8): 4062-4064.

[3] 于翠云.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30): 68-69.

[4] 梁创, 唐渊, 张晓凤.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 2012, 18(28): 45-46.

[5] Qian LL, Liu CQ, Guo YX,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disorders: a one-year prospective survey from a Chinese neonatalnetwork[J]. Chin Med, 2010, 123 (20): 2769-2775.

[6] 徐发林, 白琼丹, 庄方莉, 等. 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比较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 27(1): 34-38.

[7] Berthelot-Ricou A, Lacroze V, Courbiere B, et al. Respira- tory distress syndrome after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 in near term infants: a 5-year cohort study[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3, 26(2): 176-182.

[8] Liu J, Shi Y, Dong JY,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full-term neonates[J]. Chin Med, 2010, 123(19): 2640- 2644.

[9] Tita A T, Landon M B, Spong C Y, et al. Timing of 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delivery at term and neonatal outcome[J]. N Eng J Med, 2009, 360: 111-120.

[10] Ma XL, Xu XF, Chen C, et al. Epidemiology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the illness severity in late preterm or term in- fan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 Chin Med, 2010, 123(20): 2776-2780.

[11] 陈安, 施丽萍, 郑季彦, 等. 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9): 654-657.

[12] Colin AA, McEvoy C, Castile RG. Respiratory morbidity and lung function in preterm infants of 32 to 36 week's gestational age[J]. Pediatrics, 2010, 126(1): 115-128.

[13] 沈晓明, 王卫平. 儿科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10-114.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6X(2016)03-0040-04

收稿日期:2016-04-02

通讯作者:向芬,E-mail:xiangfen0009@163.com

Clinical comparison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with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 and analysis of its effect

Xiang Fen, Yi Xiao-qing
(Pediatrics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 newborn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fetal age will 49 case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5 cases of preterm infants (gestational age <33 weeks); foot group infants (gestational ag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37 weeks) in 10 cases; late preterm infants (33 weeks < gestational age < 37 weeks) in 14 cases. After treatment,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roup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respons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 were different, 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mostly male. Conclusion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sick newborns of term births are cesarean; therefo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proportion of full-term births, caesarean section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but for the occurrence of PIH disease in pregnant women should be actively treated, and pay attention cesarean section, it is conducive to cure children.

[Key words]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 newborns;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猜你喜欢
疗效分析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患者床边胃镜下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疗效分析
经皮肾穿刺治疗梗阻性肾积水的临床疗效分析
右美托咪定在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分析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6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