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周期张继科“前三板”技术分析

2016-08-03 11:13黄浩耿
山东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张继科乒乓球

黄浩耿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里约奥运会周期张继科“前三板”技术分析

黄浩耿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采用三段评估法对2015年张继科两场不敌马龙的比赛与2014年乒乓球世界杯半决赛、决赛的比赛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企图找出在里约奥运会周期张继科“前三板”的技术运用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更好地制定训练计划与处理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结果显示:2015年张继科两场不敌马龙的比赛,发球未能为第三板的进攻很好的做铺垫,第三板使用的技战术过于保守,未能限制对手抢先上手,时常陷入被动。接发球的技术使用或落点不尽合理,使用摆短、劈长、晃等技术过多,未能给对手的发球抢攻带来实效性的控制。

关键词:乒乓球;张继科;里约奥运会;前三板

2012年张继科获得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成为中国乒乓球男单唯一一名现役的大满贯运动员。2014年世界杯张继科又获得第一位“新塑料球”男单世界冠军,在新塑料球时代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离张继科本人“双满贯”只有一步之遥。原本士气正旺受国家队总教练刘国梁及行内人士的高度评价的“藏獒”,在2015年竟输掉5场外战、两度不敌队友马龙,如此大幅度的爆冷与失常在国际乒坛上还是极为少见。在备战里约奥运会和冲击双满贯的路上,张继科的2015年走得异常艰辛,面对成绩一次又一次的下滑,处于低迷期的张继科必须积极分析原因调整心态,并不能一味认为是对比赛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引起的比赛失利,而只能对竞赛过程中最新的动态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才能更好地面对来自现阶段新球、自身技术风格和打法的挑战。其中“前三板”技术包括发球、接发球和发球抢攻,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进攻的组织者,可以直接得分、为下一板的抢攻或是主动进入相持奠定基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基于此,本研究将2015年两度不敌队友马龙的比赛进行“前三板”的技术分析,企图找到与2014年第35届世界杯半决赛、决赛相比之下技战术所存在的不足,以便在训练中提供参考意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5年德国公开赛总决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半决赛张继科两场不敌队友马龙的比赛视频的发球、接发球及第三板的落点、使用技术。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器材改革、技战术等论文期刊及《乒乓球长盛的训练学探究》、《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等书籍,为研究文的选题、研究思路的确定、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2录像观察

对2015年德国公开赛总决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半决赛两场不敌队友马龙的比赛视频的发球、接发球及第三板的使用技术进行观察分析。

1.2.3三段评估

本研究参考张晓蓬等专家在《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一书中的三段指标评估标准(表1)。其中发抢段为发球、发球抢攻,即第一、三板球,接抢段为接发球、接发球后第四板的衔接,即第二、四板球,第五板球及第五板以后为相持段。并对研究对象每场的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中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进行对比分析[2]。计算方法如下:

得分率 = 段得分 /(段得分 + 段失分)×100%

使用率 = (段得分 + 段失分)/(全局得分 + 全局失分)×100%

表1 单打比赛三段指标评估标准[2]

1.2.4数理统计

对比赛录像所得数据进行记录,获得原始数据以Excel格式输入并建立数据库,利用该软件进行样本检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全场比赛所得三段数据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张继科在德国公开赛的决赛其发抢段使用率只用22.8%并没有在评估标准的适应范围内,而在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半决赛的时候其相持段的使用率相比之下也是略低于评估标准的适应范围。从两段所对应的得分率来看,德国公开赛决赛其发抢段得分率较高,在良好到优秀之间,在对手是2015年度连续8个月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马龙时,其发抢段得分率能够达到67.6%实属不易,但在发抢段使用率仅有22.8%的情况下,如此高的得分率也未能为张继科在本次比赛中取得丝毫的胜算,反而成为时常陷入被动相持阶段的主要原因,而这个结论来自于相持段的得分率都未能达到及格线。再次,该两场比赛中的接抢段的使用率都高出单打比赛三段评估标准6~7个百分比。如此高的使用率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接发球的技术使用及落点较为合理,能够在前四板取得该回合的胜利;其二,是接发球的技术使用或落点不尽合理,被对方发起发球抢攻且在前四板结束比赛,从图1可以看出,该两场比赛发抢段的得分率都只是略高良好线的划分值,可见两场比赛接抢段使用率高是来自第二种原因(其接发球技术使用或落点不尽合理)。

图1 张继科三段评估统计数据分析

根据2014年第35届乒乓球世界杯半决赛和决赛的数据分析[1],张继科在比赛中发抢段积极主动进攻,发抢段的使用率与这两场不敌马龙比赛相比较高,在合理的使用范围内。但得分率都与及格线相差较大,未能完全发挥出发抢段的威胁力来制约对手的技战术。可见张继科在发抢段的技术使用或落点做了相应的改变。没有像以往一般积极主动的进攻,而是通过观察对手的接发球技术和使用的质量落点来做出判断,一旦上手抢攻较以前有较大的改观,该论点将从下文的发球技术及第三板技术进行详细分析。而我国乒乓球项目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在世界乒坛称霸,其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在于重视前三板,能够积极创造出主动进攻的机会[3]。加以欧洲选手的技术特长在于中远台的相持及正反手反抽,所以张继科一旦在没有把握好发抢段主动进攻优势,陷入被动相持将不能很好发挥出亚洲前三板的技战术风格。可见张继科在现阶段发抢段的技术使用还不尽合理,必须在保证该段的得分率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进攻提高发抢段的使用率,发挥出本身应有的技术风格。

其接抢段及相持段方面,在第35届乒乓球世界杯的比赛中,张继科在两场比赛中接抢段的得分率高达52.2%和70.4%,均远高于接抢段的得分率优秀划分值。可见接发球及第四板衔接技术与落点的使用较为合理。虽其使用率不高,但从相持段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在能够积极主动直接得分的情况下,敢于进攻搏杀,在未能直接得分的情况下主动进入相持,有意识地拉弧圈到对方的反手位找机会,突然拉、冲对方空当争取主动。以至相持段得分率较高。横向比较,在第35届乒乓球世界半决赛、决赛上,张继科的接发球及第四板的衔接非常合理。相比之下,2015年两度不敌马龙的比赛中,接发球技术过多的使用控制过渡技术,未能很好判断来球,争取主动进攻。

2.2发球落点及技术运用分析

在乒乓球技术中,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手来球制约的技术,它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可以选择自己最合适的站位,根据自己的战术意图将球合理地发至对方球台的任何位置[4]。从图2这两场比赛的落点可以看出,张继科的发球落点主要集中在近网区三个不同的落点来控制对方,偶尔突击对手底线长球,利用发球落点的变化赢得主动进攻的机会。从技战术方面采用发球近网来制约对手的接发球抢攻属于比较合理,突击对手底线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从发球性能上可以看出,张继科发球属于一种以速度、落点为主配合旋转的发球。此类发球要求短球落点多变且近网,长球要求长至端线底边。不过在观察这两场比赛时,可以发现张继科发球落点还不够严密,短球落点过于集中中路近网且时而冒高出台,未能完全制约对手的接发球抢攻。从得分率便可看出,落点在中路近网时,得分率并不高。

图2 发球落点及效果

周瑞琪教授在《对乒乓球前三板技术训练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发球的旋转、落点、速度这三者在竞技乒乓球运动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水平竞技中其旋转是高质量发球的基础[5]。而高质量的发球可以直接得分或是限制对手回球的质量,从而为下一步进攻创造积极抢攻的机会。从表2可以看出,张继科的发球旋转使用率最高的是正手侧下、下旋,使用率达到69.7%。逆旋转的发球原本是张继科的拿手好戏,在比赛中使用率与得分率都极高,在第35届乒乓球世界杯单打半决赛、决赛胜局中逆旋转下旋、侧下旋的使用率高达63.2%,得分率62.5%,可见逆旋转的发球质量较高,对对手的威胁较大。不过在这2015年两负马龙的比赛中,逆旋转侧下、下旋的使用率只有22.00%,形成了以正手侧下、下旋为主,逆旋转侧下、下旋为辅的发球旋转。可见,张继科的发球技术及发球的战术布置与巅峰时相比有所改变。

表2 发球旋转统计表

图3 各旋转发球对应落点分布图

从图3可以看出,正手侧下、下旋及逆旋转侧下、下旋的发球主要以近网为主,落点较集中于中路近网和正手位近网两个区域。而侧旋、侧上旋的发球落点分布较为均匀,有短球制约对手率先抢攻也有突击对手底线长球。从技战术层面理解张继科在发球旋转与落点环节的运用较为合理,但从较低的发抢段使用率层面来理解(图1数据),发球环节未能有效限制对手的接发球抢攻或是为自己的第三板进攻、衔接创造良好的进攻机会。正如图2得分数据所示,较高使用率的发球技术其得分率并不高。

2.3第三板技术运用分析

第三板技术分为抢攻和控制过渡两种技术,其中抢攻包括正反手抢攻、侧身抢攻、台内反手拧拉、正手挑打等技术,控制过渡包括摆短、劈长、晃、撇等技术。由图4可以看出,张继科在第三板抢攻总计的使用率达到63.20%,其中以反手抢攻、正手抢攻为主要进攻手段,台内短球抢先上旋则使用反手拧拉(使用率7.20%)和正手挑打(使用率8.00%)为辅助进攻手段。根据林炳光论文的指标来评价,发球后使用抢攻技术的使用率63.2%在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使用率属于中等水平[3]。通过横向与2014年第35届乒乓球世界男单比赛的第三板抢攻使用率71.1~75.7%相比,图3抢攻总计的使用率下降了约10个百分比。说明张继科在发球抢攻段使用的技战术存在善有探讨的地方,发球后未能发起积极抢攻技术,说明战术布置不尽合理或是发球质量不高(落点、旋转选择不恰当)。发球后过多地使用过渡控制技术,丧失了发球抢攻的主动机会,导致被动陷入相持被对手发起抢攻,从数据可以看出,使用控制过渡技术后该回合的得分率只有34.8%,是所有接发球技术得分率最低的一个。录像观察发现第三板的控制过渡技术中,张继科摆短至对手马龙中路偏正手位近网短球结合撇、晃至马龙反手位底线长球,企图控制马龙抢先上手,寻找起手质量较低的上旋球发起反攻。但从较低得分率来看,该技战术使用有待完善。面对超一流水平的国际选手,光靠控制过渡技术并不能真正控制比赛场面取得绝对性优势。只有做到发球抢攻一体化方能制约对方抢先上手或回球质量下降,可见这便是导致张继科在这两场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4 第三板使用技术及效果

2.4接发球落点及技术运用分析

接发球所使用的技术,是在前三板战术运用的范畴,它关系到是否能够对整个比赛取得主动起着主要的作用。刘建和教授在接发球战术章节提到,在比赛中,双方都力争积极主动,在运用接发球战术时,要树立抢先争主动的意识,合理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结合自身特长技术去抢先上手争取主动进攻,如果处理不当很快便陷入被动相持或是回球质量不高陷入对手布置的战术[4]。即接发球是接发球员在该回合的第一板,其使用回球技术及质量将关系到该回合的胜负。从图5接发球技术及效果可以看出,张继科在接发球使用技术上,控制过渡使用率高达57.8%,远高于抢攻技术的42.20%。在抢攻技术上,主要使用反手拧拉和反手抢攻技术,正手抢攻与侧身抢攻的使用频率较低,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由对手马龙的发球落点所决定,不过从录像可以看出,张继科在马龙突击反手位底线长球时,较多的是使用反手抢攻对手反手位,从得分率可以看出其效果一般,得分率只有15.60%,而较少使用侧身抢攻技术,从数据可以看出,一旦使用侧身抢攻技术其得分率高达75.00%。可见张继科在处理突击底线长球时不够果断,使用技术保守单调不敢变线以及侧身步伐移动较为迟缓等。

在接发台内短球时,张继科选择的是使用摆短、劈长等技术接发,反手拧拉技术使用率只占21.90%。该数据只占使用控制过渡技术约1/3,可见,在处理台内短球时,张继科不敢积极主动上手,过多的使用较为保险的接发球技术。而从得分率来控制过渡的保险技术并不高,在原本想通过摆短、劈长限制对手抢先上手破坏回球质量,寻找机会进行反攻的战术,反而经常陷入被动相持或是直接第四板接抢段失分,可见该战术效果较差,未能真正获得比赛的主动性。

图5 接发球技术及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发球环节的落点上,通过近网短球控制对手抢先上手,偶尔突击对方底线长球,目的在于争取主动进攻。旋转方面,以正手侧下、下旋为主,逆旋转侧下、下旋为辅,但其效果一般。

3.1.2在第三板使用技术上,抢攻技术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属于中等水平。过多的使用控制过渡技术,不利于发球后的积极主动进攻,主张控制寻找对手失误而进行反攻。

3.1.3在整个发球抢攻段,张继科使用的技战术过于保守,未能限制对手抢先上手。时常陷入被动,是整个比赛未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3.1.4在接发球使用技术上,使用摆短、劈长、晃等技术过多,未能给对手的发球抢攻带来实效性的控制。

3.2建议

3.2.1在发抢段方面,在保持发球落点长短合理结合的前提下,加强发球方式与旋转的多样化。各旋转应多交换结合使用,做到转差较大、动作隐蔽和突然。第三板抢攻时积极调整步伐注意主动迎球创造更多主动得分机会。树立敢于抢攻的意识,减少使用的控制过渡技术,注意调整攻防转换的节奏,并积极主动侧身使用正手抢攻技术,加强凶、狠、转、变的能力,减少无谓失误。

3.2.2接发球要以稳中带凶为主,对于旋转较强、路线较短的台内球使用控制过渡技术时要注意回球的速度、落点以及角度的调动。对于旋转较弱、冒高的台内球要敢于挑打、拧拉,破坏对手的发球抢攻。对于半出台长球一定要积极调整步伐主动上手、果断抢攻,同时注意力量、旋转与落点的合理结合,调动对手跑动,寻找再次进攻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浩耿.首位新材料男单世界冠军张继科前三板技术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05):88-91.

[2]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长胜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胜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2-113,223.

[3]林炳光,世界男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前三板”技战术运用规律及趋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4]刘建和.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5]周瑞琪.对乒乓球前三板技术训练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80-81.

[6]岳海鹏.乒乓球技战术与训练之四——乒乓球打法与战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2-49.

[7]庞赓,王海燕.第5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冠军王皓技战术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26(2):57-59.

收稿日期:2016-04-09

作者简介:黄浩耿(1990-),男,广东揭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乒乓球教学训练与理论。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3-0041-05

An analysis of Zhang Jike's first three bat skill during the Rio Olympic Games cycle

HUANG Hao-geng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sScienc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three-phase method" is used to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2015 that Zhang Jike lost two matches to Ma Long and the 35th World Cup semi-final and final matches in 2014, in an attempt to locate Zhang's technical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first three bats before Rio Olympics so as to better develop training plans and proces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use in competitions.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wo matches that Zhang lost to Ma in 2015, his serve failed to do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third version of the offense, and the third version skill is too conservative to limit the opponent's first receive. The use of receive technology and placement serve is not reasonable, and too much use of drop shot/split long skills failsto bring effective control to the rival's attack after service.

Key words:table tennis; Zhang Jike; Rio Olympics; the first three bats

猜你喜欢
张继科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乒乓球与大铁球
“网瘾少年”张继科看房看到打哈欠
张继科 卫冕之路布满荆棘
迷你乒乓球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