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娟++王珏璟+赵准胜
摘 要要传承乡土文化,因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但是乡村原有的生活依托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土文化逐渐被城市文明弱化和边缘化,甚至发生断裂,因此,要对乡土文化断裂进行追踪溯源。乡土文化哺育乡村学生成长,是驻守在乡村学生心中的精神家园,是他们离不开的生活场域,是乡村学校教育的意义所在。乡村学校教育是传播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对乡村学校教育传承乡土文化的路径选择进行探究。
乡村学校教育 乡土文化 断裂 传承
要传承乡土文化,因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但是乡土文化逐渐被城市文明弱化和边缘化,甚至发生断裂。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剧烈的时期,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步伐加快,社会分层加剧,促使社会流动加快。城市与农村二元对立格局深化,在这种二元对立的矛盾格局中,城市拥有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并且不断侵吞、掠夺农村的公共资源[1]。这种侵吞和掠夺在教育层面上的反映,则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进而使乡土文化迅速从乡村学校教育中撤离,乡土文化被贬值,面临断裂的危险。乡土文化哺育乡村学生成长,是驻守在乡村学生心中的精神家园,是他们离不开的生活场域,是乡村教育的意义所在。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社会转型时期乡土文化断裂溯源
对社会转型时期乡土文化断裂进行溯源,乡村学校才能更好地进入乡土文化传承序列。
1.实践层面中的乡土文化被城市化进程解构
城市化改变了乡村原有的生活风貌,开阔了乡村学生的文化视野,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乡村学生离土的步伐也在加快。随着学生的离土,乡土文化也逐渐被剥离。但是乡村文化却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不被城市文化认可和接纳,无法在城市中传承和扎根。乡土文化像浮萍一样在水面飘摇,失去了依存的根基,就此,乡土文化逐渐被城市化进程解构。同时,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外来的先进文化,一直被乡村学生效仿和学习。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乡土文化逐渐淡出乡村学生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文明,乡村文化的特色逐渐丧失。
教育的决策权掌握在城市手中,教育政策多由掌握教育话语权的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城市价值预设被敏感的乡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在乡村学校教育中,乡村学生接受的,也多是城市价值取向。在教材的选用上,是以城市价值为取向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有篇章中,能够反映乡村文化的仅仅有7篇,只占全部语文教材篇章的4.1%[2];更鲜有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设计,仅仅表达与自然交流的篇章也只有6%。离乡离土的生活追求使他们很少关注当下生活当中的乡土文化价值,更谈不上传承,乡土文化就这样被城市化进程冲击和瓦解,直至解构和被湮没。
2.观念层面中的乡土文化被市场化浪潮削弱
在市场化浪潮中,地方政府注重的是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建设,以吸引各方游客。致使乡民的文化生活日益贫乏,缺乏乡土文化认同。过去古朴的乡土文化价值被功利主义的人际交往规则和物质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取代。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在市场化进程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传统习俗和契约规则也无法再约束乡村的人际交往、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时尚的消费文化取代了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乡村文化逐渐退守在角落,进而被边缘化,而城市文化迅速席卷乡村社会,乡村文化逐渐变得虚无和市场化。乡村文化的独特性特质和乡村风貌渐行渐远。乡村文化被观念文化彻底动摇,而带有商品性、娱乐性、流行性的消费文化和传媒文化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乡村学生的宿命感、自卑感使得贫困文化与消费文化、商品文化之间似乎产生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乡土文化就在这样的市场化浪潮中削弱。
3.乡村学校教育中的乡土文化被“教育上移”割裂
近年来,受“教育上移”的影响,到城市求学的乡村中小学生逐渐增多,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在城市发展,因此,乡土文化的传承主体逐渐减少。乡村学校教育由于深受“教育上移”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教育,乡村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教育上移”还表现在乡村中能够传承乡土文化的精英阶层的离土,新生代的乡村教师中的优秀者充满对城市的向往,一旦机会成熟,他们便会选择到城市的优质学校去发展。文化人士的整体逃离使得乡村社会文化呈现出空心状态,乡村文化结构逐渐解体,乡村社会文化贫瘠,处于文化缺失的态势[3]。
“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平均每天消失56所农村小学。”[4]“教育上移”使得农村学校消失迅速,乡村学生整体逃离乡村村落,向教育资源集中的城镇转移。乡村学生的这种大规模转移,伤害了乡村文化,使乡村学生与自小生活的精神场域相剥离,乡村的古朴美、自然美、人文美逐渐被生疏和遗忘。乡村学校教育中的乡土文化被乡村学生的整体离土割裂,家乡的山山水水逐渐被学校教育忽视和漠视,与乡村学校教育传承的乡土文化相比,乡村学生更向往他方世界的美丽和精妙,“教育上移”彻底割断了乡村学校教育中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
4.素质教育中的乡土文化被应试教育阻断
一直以来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其实质是为城市学生预设,乡村学生在“跳农门”心态驱使下,更多地重视智育的培育,在乎的是分数,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他们因循的是应试教育,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模式,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乡民供孩子读书是极其功利的,他们要从教育中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希望通过应试教育,通过考试,让孩子有机会能够进入高一级社会阶层,教育改革恰恰是不完全遵从智力教育的,教育改革影响乡村学生的考试成绩,乡民就持排斥与反对态度,甚至抵制。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已。在这种应试教育期许之下,乡村文化如何传承?
应试是乡村孩子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教育改革中的素质教育对于乡村学生的应试教育而言,它冲淡了应试教育,削弱了应试教育。而素质教育中的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播并不是社会大众评价一所乡村学校的重要标准,大众评价一所乡村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率,它对于乡村文化的打击是致命性的。乡村学校无疑成为了智育的训练场,这种智育就是以应试为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已。涵养学生人文情怀的乡村文化被应试教育阻断,应试教育使得乡村学生逐渐与他们熟悉的乡村文化相疏离,他们被埋在书山题海中,被迫与“生于斯,长与斯”的乡土挥手。
二、乡土文化对乡村学校教育意义识解
乡土文化是乡村学生具体的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涵养了他们的性情,使他们从乡村生活源泉中找到生存的自信与生命的价值。乡土文化具有人格教育功能,并且能够完成道德教化,传承道德教化的精髓,使其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价值观。
1.培育乡村学生理性的人生价值
乡土文化是乡村生活社区所特有的,并不是天然存在的,是乡民长期创造的结果。费尔巴哈一语道破文化对于人精神成长的机理,他说,在精神上,婴儿虽然有能够成长为人的全部生理机制,但是此时他只是一个生物的动物,要想成长为人,需要文化的培育与涵养。费尔巴哈指出了乡土文化对于乡村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它能够科学培育乡村学生理性的人生价值。
由于自小接受乡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在现代社会里,乡村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文化地位,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扎根于泥土,能认识到艰苦的田间劳作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练就自己勤奋耐劳的劳动品质。因为长期劳动养成的伦理温情,乡村学生能够体会父母劳作的不易,珍惜当下的生活,感悟自然、热爱自然,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2.养成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
乡土文化不同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可以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广为传播,大众文化因为是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因而它是具有标准化的文化。人生活在标准化的文化环境中,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就会逐渐丢失。看似自由而随意的人其实逃脱不了文化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引导。在大众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中,乡村学生极易迷失自己的文化信念,能够养成独特个性的思想资源被大众消费文化取代。
乡村学校教育中所传授的乡土文化与大众文化明显不同,因为乡村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中,是在漫长的乡村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具有这个地域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乡土文化为乡村社区所独有,乡村学校通过教育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知识,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乡村学生生活在其中,就能够逐渐养成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个性。
3.融合乡村学校多元的教育内容
乡土文化教育复兴能够扩展乡土文化的空间,能够丰富乡村学校的教育内容,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也是乡土课程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等生态环境都是乡村学生的教学内容,这些不带任何符号化、抽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乡土知识,注重的是经验和感性的乡土生活,乡村学生自然乐于亲近和备加热爱。
这些丰富、具体、生动的直接经验是乡村学生用自己的全部感官亲自参与的,带动了他们持续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些具体而丰富的乡土文化融合了乡村学校其他的教育内容,使得学校的教育内容呈现多元化状态。以乡土文化为教育内容的课程由于是从学生生活环境中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因此,很容易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双向互动。
三、乡村学校教育传承乡土文化路径选择
乡村学校教育是传播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中需要传承个体——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需要构建利于乡土文化传播的开放、包容的乡土课程,乡村学校要主动走入乡土社区,融入乡村社会,利用乡村社区资源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进而实现乡土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的统一。
1.组建具有乡土情结的乡村教师队伍
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路径有家传与师传,但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文化家传面临断裂的危险,因此,最好的传承无疑落到乡村教师身上,传承乡土文化,他们责无旁贷。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最好的认知、对乡土文化的情感直接受乡村教师的影响,因此,选择极具乡土情怀的教师传承乡土文化意义重大,他们能够克服都市文化的影响和阻隔,他们会深度挖掘广阔而丰富的有益的乡村教育资源教育学生,他们会把乡土文化很好地融入到乡村学生的课本当中、课堂当中,实现乡村教育与国家教育的完美统一。
教育主管部门要利用好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政策,有目的培养能够传承乡土文化的、有乡土情怀的优秀的乡村教师,因为这些教师多数自小成长在农村,乡村情感基础好,又热爱教育事业。给予他们一定的待遇,让他们安于工作,引出乡村教育师资的源头活水,这是改善乡村教育的长远策略。提高师资待遇,留住具有乡土情怀的优秀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培养他们立足乡村教育、传承乡土文化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怀,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精神家园。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的精英人物,是改变乡村文化衰落的主力军,政府要给予这些主力军以一定的政策鼓励和物质资助,创造条件,让他们深入民间,走进村落,走向千家万户,发挥他们的文化传播作用。
2.建构城乡多元融合的乡土课程
乡土是乡村学生精神成长的场域,是乡村少年生活的物理空间。在编撰乡土课程时一定要避免乡村教育中的城市价值预设,理性理解“教育上移”和应试教育的强制干预,这样才能够避免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被遮蔽。乡土文化对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的养成和精神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必须科学而实际地进行编撰。因为乡土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乡村少年立足乡土,更要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开放的心态[5]。
乡土课程能够正确引导乡村学生化解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城乡二元对立怨恨情绪,因此构建城乡多元融合的乡土课程非常必要。这样的乡土课程既能立足乡土,又积极开放,实现都市文化和乡土文化之间的开放与融合。地方课程与乡土课程要充分发挥各乡村的优势,因地制宜、整合优势的育人资源,多元整合的乡土课程能够方便乡村学生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构建乡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式,开发乡土教材,开发地方性校本课程是实现乡土文化复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利用社区资源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
乡土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主要靠大众传媒的传播,但是随着娱乐题材越来越受青睐,在大众传媒中表现乡土文化的题材似乎呈现失语状态,报章杂志、广播电视,较少反映乡村文化生活题材。大众传媒要大力弘扬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避免被城市文明淹没。避免在乡土文化教育中呈现“去乡村化”的局面,扩大乡土文化教育的空间和领域。
杜威认为,传统课程要避免与儿童的个人生活经验相分离,保持生活实际与课程之间的联系。美国历史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感受乡土历史,让学生亲眼目睹古战场与工厂遗迹等,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潜移默化地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我国乡土文化教育的复兴不仅要借鉴和参考他人的有效做法,也要借助媒介的影响力,扩大对乡土文化教育复兴的宣传,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现状予以关注和报道,营造乡土文化教育的氛围。乡村学校要承担起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发挥乡土文化引导乡民获得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乡村学校要想社会开放,就要主动融入乡村社会,和乡村社区建立密切的联系,利用开放日加大与乡村社区的沟通和联系,宣传乡土文化,开放校图书馆、教室、运动场,动员全体乡村教师借此机会宣传乡村文化。
4.实现乡土认同与社会认同统一
乡村学校中的乡土文化教育不是排斥和抗拒城市文化,躲避和漠视、抵制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在学校中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和传播应融合多元文化,实现乡土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间认同的失谐,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转型期乡村社会与城市文明的断裂,只能加大乡村族群与其他文化之间的隔阂,不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乡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实现乡土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这需要具有乡土情怀的学生实现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有效衔接,改善乡土环境,促进社会认同,乡村文化才有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命感。只有实现了乡土认同,才能进而实现乡土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因为它具有生活化、自然化、本土化的特点,能够使乡民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传承乡土文化要以实现乡土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为宗旨,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彰显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通。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马长安.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J].语文建设,2007(Z1).
[3]万明钢.“文字上移”——渐行渐远的乡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10).
[4]康丽.撤并学校应尊重受教育者权益[N].中国教师报,2012-03-21.
[5]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