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兰, 尹东华, 金龙勋*
(1.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2.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与方向
——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A与B农业经营组织经营者调查为例
金红兰1,尹东华2,金龙勋2*
(1.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2.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摘要: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A与B两个农业经营组织,经历了“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的变迁过程,最终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六次产业化”。本文基于上述农业经营组织的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结合经营者的意识,对吉林省延边农业六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业六次产业化;农业经营组织;专业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厂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今村奈良臣首先提出了农业“六次产业”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农业生产向第二、三产业延伸,通过农业一、二、三产业的相互延伸与融合,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即“六次产业” 等于“1×2×3”产业。其意为农村产业链中若其中1个产业的产值为零,则“六次产业”所带来的总体效益变为零,因此,农业“六次产业”的界定从农村各产业相加之和“1+2+3”向各产业相乘“1×2×3”改变。
农业六次产业化可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内,充分有效地利用农村地区资源,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基本,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是农村各产业有机整合的过程[1]。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属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延边农业产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年增长,逐步完善健全的过程,品牌建设显著、标准化基地逐步完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但总体上产业化水平不高,依旧存在“小、弱、低、散”等问题[3]。
本文以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模式的A与B农业经营组织经营者的访问调查为例,从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及经营者的意识阐明2个农业经营组织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吉林延边农业六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
1调查对象的概况
本文中“A农产品加工厂、A专业合作社、A专业农场”统称为A农业经营组织,“B农产品加工厂、B专业合作社、B专业农场”统称为B农业经营组织;A与B专业农场的设立才形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六次产业化的A与B农业经营组织[4]。
吉林延边专业农场经营类型分为农民个人创办、非农创办、农民合伙创办、企业创办、合作社转型或领办等,截止2014年6月,延边农经站统计的已认定并注册的专业农场总数已达到913家,各类型分别为552、65、225、18和53家。
A与B专业农场属于专业合作社领办类型。 A专业合作社与B专业合作社各设立于2008年10月31日、2009年2月,各以吉林省延边州月晴镇的M村与C村2个邻接的行政村为单位。A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者(法人代表兼理事长)是M村的村长兼书记C,C出生于1954年3月,1998年起担任M村的村长,2003年至今担任村长兼党支部书记。成员总数为11人,成员出资总额为11万元,其中,C的出资额为5万元,占总额的50%左右。B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者(法人代表兼理事长)是Q村出身的企业家J,J出生于1969年2月,1993—2001年从事自营业。成员总数为60人,成员出资总额为35.9万元,其中,J的出资额为30.0万元,占总额的80%以上。A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是水稻种植、加工,B专业合作社是农产品加工(大米+大豆油)相关业务,因此,A专业合作社还有“向社员提供农机服务”的业务。
A专业农场设立于2010年12月,是月晴镇设立最早、最大的专业农场。经营者(专业农场负责人)与A专业合作社为同一人物C。其专业农场总面积为202 hm2,加入农户为249户,占农地承包权农户(274户)的90.9%。但是,在M村,274户中从事耕种的农户只有54户,不加入A专业农场的5户,在A专业农场里从事耕种的农户为49户。2012年,在专业农场长期从业人员直接耕作的直接经营面积为102 hm2(水田64 hm2,旱田38 hm2),是由A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与监事会成员5人以及村内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6人,共11名长期从业人员来经营管理A专业农场。A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与监事会成员5人是村长(经营者)、村委会会计及村民小组组长等村干部。剩下的100 hm2(尤其是水田64 hm2)由专业农场长期从业人员以外的38户农户,按照经营者C所提示的耕作时期及生产资料(品种、农药、化肥)等种植要求各自从事耕种。
B专业农场设立于2011年3月,经营者(专业农场负责人)与B专业合作社为同一人物J。其专业农场总面积为61 hm2,加入农户为77户,占农地承包权农户(111户)的69.4%。但是,2012年直接经营面积为水田10 hm2,是由B专业合作社主要成员7人以及村内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3人,共10名长期从业人员来经营管理B专业农场。除了J以外的B专业合作社主要成员6人中3人是村长及村民小组组长等村干部,其他3人是一般农民。剩下的水田31 hm2由15户农户,按照A专业农场经营者C所提示的耕作时期及生产资料(品种、农药、化肥)等种植要求各自从事耕种。
A与B专业农场的长期从业人员主要以A与B合作社理事会与监事会成员构成。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以及倾向于专业农场的优惠政策,A与B专业农场已拥有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加入专业农场的农户可以免费或低价享受农机具利用服务。
2A与B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
2.1A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
由表1可知,M村A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经历了“农民专业协会”(2003)→“农产品加工厂”(2004—2007)→“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合作社”(2008—2010)→“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2011—至今)的过程。
表1 A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
注:1) A专业农场对农户支付的农地流转价格为:水田5 000元/hm2,旱田3 500元/hm2。但是,国家粮食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由A专业农场领取,因此,除了补贴实质上的农地流转价格为:水田2 500元/hm2,旱田2 000元/hm2。
2003年,经营者C设立月晴镇无公害水稻协会,同时登录“H”牌商标,为大规模农业生产以及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2007年,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厂,为注重管理效率的阶段。2004年,设立农产品加工厂,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严格执行统一品种、播种、肥料、加工、包装、销售的“6个统一”发展战略;2006年,根据大米加工量缩小了无公害标准化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内的管理面积,注重提高效率;2007年“H”牌大米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为农业六次产业化打下了初步的基础。2008—2010年,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厂与专业合作社阶段。2008年扩大农产品加工厂的同时设立了A专业合作社;2009年,A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2010年末设立了A专业农场,奠定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基础。2011年开始步入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并实现了农业六次产业化。2011年开始逐步扩大投入,并且专业农场内的直接经营面积也逐渐扩大,确保加工原料来源。
2.2B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
由表2可知,Q村B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经历了 “农产品加工厂”(2001—2008)→“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厂)”(2009—2010)→“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农场”(2011—至今)的过程。
表2 B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
注:2012年,B专业农场水田农地流转价格为5 000元/hm2,对国家粮食补贴中只领取良种补贴,因此,除了补贴实质上的水田农地流转价格为4 800元/hm2。2012年,在合同书上加以修改,水田流转价格以2012年4 800元/hm2为基准,2013年开始其价格每年上升500元/hm2。
2001—2008年,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厂阶段。2001年,设立大豆油加工厂;2004年,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购入二手大米加工设备,扩大加工厂;2005年开始,为了确保加工原料来源,与Q村内专业大户(来自黑龙江的外来户4户)签订种植大豆及水稻合同(合计50 hm2);2006年,加大设备投入,第2次扩大加工厂。2009—20010年,主要是发展专业合作社兼农产品加工厂阶段。2009年,基于农产品加工厂设立了B专业合作社,结束与Q村内专业大户(来自黑龙江的外来户4户)签订种植大豆及水稻合同(合计50 hm2),扩大原料生产及加工规模;2010年,增加了大米加工设备。2011年开始,步入专业合作社兼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农场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并实现了农业六次产业化。2011年,设立B专业农场,大幅度提高农地流转价格 ,确保加工原料来源;2012年,扩大B专业合作社规模;2013年,购入加工设备,扩大加工范围及规模。
2.3A与 B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比较
A与B农业经营组织是在经营者C与J的带领下,各在M村与Q村设立了唯一的农产品加工厂后,依据国家、政府的引导及支持先后设立了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农场,经历了“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的变迁过程,最终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并实现了“农业六次产业化”。
A农业经营组织是从2004年开始,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严格执行统一品种、播种、肥料、加工、包装、销售的“6个统一”发展战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六次产业化。通过A专业农场的设立逐渐扩大直接经营面积,巩固加大加工原料的生产、经营力度。
B农业经营组织是2009年,在原有农产品加工厂的基础上设立了B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成员签订种植大豆及水稻合同,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通过B专业农场的设立,注册“G”商标,开始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六次产业化。
M村与Q村是邻村,B专业农场也逐渐扩大直接经营面积并大幅度提高农地流转价格,B专业农场的设立直接影响A与B农业经营组织。但是,B农业经营组织的J长期从事加工、销售经营,而生产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生产方面受到A农业经营组织统一品种、播种、肥料的“3个统一”的影响。
3A与B农业经营组织经营者意识
A与B农业经营组织是在经营者C与J的带领下建立起来的。因此,C与J的意识直接影响到2个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结构及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由表3可知,A与B农业经营组织经营者C与J的专业农场设立理由、经营理念与理想以及作为经营者重视内容等方面的意识。
表3 A与B农业经营组织经营者意识(2012年2月& 2013年4月)
注:“√”是2012、2013年共同重视项目,“※”是不考虑先后顺序时选择的2013年重视项目。
1) 从2012年2月实施的调查中发现,设立专业农场理由为A与B都是“对专业农场有利的政府补助政策”和“谋求农地集聚,实现大规模经营”。作为M村村长兼书记的C还以实现“保护M村农地,有效利用农地,对M村做出贡献”的目标设立专业农场。Q村企业家出身的J是以“拥有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理想” 设立专业农场[5-6]。
2) 从2013年4月实施的经营理念与理想相关调查中发现,A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者C最重视的是“谋求农地集聚,有效利用农地,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B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者J最重视的是“拥有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提高G品牌大米的销售额”。C与J共同的“经营理念与理想”是结合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3者的发展,提高经营效率,给相关农户及村民增进福利。
3) 作为经营者在2次调查中C与J共同重视的是“筹措资金,购入资材相关方面的管理”,“从业人员的人才管理,接班人的培育管理”,“销售和营销管理”。而且,C还重视“农业政策的变化”与“商品差别化、品牌化,开发新商品”;J还重视“机械化种植、生产管理”与“制定目标和战略计划(计划性地集聚、确保、有效利用农地)”。
2013年4月,以与2012年2月调查时同样的选择项目再次调查时,除了2012年重视的项目以外,C还重视“确保农地适度规模,有效利用”、“机械化种植、生产管理”、“财务和会计管理”;J还重视“商品差别化、品牌化,开发新商品”、“农业政策的变化”。
4农业六次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过于依赖于特定人物的个人能力。A与B农业经营组织是在经营者C与J的带领下,经历了“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的变迁过程,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六次产业化,过于依赖于特定人物的个人能力。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属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A与B农业经营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育领导能力(leadership)的接班人。
2) 存在“双层经营结构”现象,农地流转价格竞争激烈。A与B专业农场的总面积与直接经营面积不同,农场内存在农场从事人员直接经营与农户个别耕种混在的“双层经营结构”。但是,为了确保加工原料,两农场的从事人员直接经营面积逐年扩大,农地集聚度逐步增高。尤其是,B专业农场的生产基础比较薄弱,设定高额农地流转价格,积极集聚农地。随着B专业农场农地流转价格的提高,希望加入B专业农场的农户越来越多。农业六次产业化是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基本,再加上M村与Q村为邻村,因此有可能导致确保农地的A与B专业农场的农地流转价格竞争,这将会直接影响A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状况。
3) 农业六次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C与J共同的“经营理念与理想”是结合农产品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3者的发展,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生产高附加价值的高级加工商品,实现品牌化经营战略,不仅提高收益,并且增加对相关农户及村民的利益分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六次产业化,不仅对农业经营组织,而且对农民也有利,最终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总体上A与B农业六次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依旧存在着农业基础较薄弱、农业经营组织规模较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一牌一品等问题,要实现农村各产业有机整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5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1) 提高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程度,围绕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六次产业化[7]。A与B专业农场属于专业合作社领办类型。与提供综合性服务为目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专业农场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从事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农村产业链中若其中一个产业的产值为零,则“六次产业”所带来的总体效益变为零,A专业农场的设立巩固了A农业经营组织的生产基础,提高大米“H”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B专业农场的设立开始形成B农业经营组织的生产基础,注册大米“G”品牌,开始形成农业六次产业化。截止2014年4月,延边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3 600多家。其中,已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签订合同,或有其意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借鉴A与B农业经营组织,新设立“专业农场”等各个环节中分工明确的组织,或者加强专业合作社中的各个环节业务,提高合作社本身的整体综合能力。
2) 防止对工商资本的依附性,避免利益分配的不利地位,保护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农业六次产业中的主动权,要积极培养需要培育领导能力(leadership)、懂农业的接班人[8-9]。A与B农业经营组织是在经营者C与J的带领下,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六次产业化。虽然,在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工商资本包括外部植入型新型经营主体,往往具有资金、技术、经营理念甚至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一味排斥工商资本,不利于扬长避短[2],但是要实现农业六次产业化,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具有领导能力的(leadership)、懂农业的接班人,这是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关键因素,将会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
3) 继续加大政府、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为农业六次产业化开辟绿色通道,为更好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政府引导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的模式[10]。A与B农业经营组织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农业制度及政策,是“经营者自愿”与“政策性支持”相结合的结果。A与B农业经营组织总体上形成农业六次产业化,但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依旧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各个农业经营组织的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发、政策补贴及奖励等;但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盲目性的经营,应建立择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1]。而且,A与B两个农业经营组织各自设立地为邻近的2个村,这不仅产生两个农业经营组织间的竞争,还加大了经营成本。政府应鼓励以镇或市,以及更大级别规模单位的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加强农业经营组织的综合能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使地区农业六次产业整体升级,形成产业集群[12]。
参考文献:
[1]徐哲根.日本农户增收的产业路径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03):48-54.
[2]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5-10.
[3]沈权平,王国臣.延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37 (01):85-90.
[4]金红兰,藤科智海,小沢亙. 延辺地域における「専業農場」の発展過程と展開方向 ―図們市Y鎮のYR農場·CX農場を事例として[J].農村経済研究,2014,32(01) :95-104.
[5]金红兰,藤科智海,小沢亙.中国延辺地域における「専業農場」の現状と課題 ―図們市Y鎮の「専業農場」経営者意識調査より[J].農村経済研究,2013,31(02) :65-71.
[6]金红兰.中国延辺地域における農地流動化の進展と「専業農場」経営の展開方―図們市Y鎮を事例として[D].盛冈市:岩手大学大学院連合農学研究科,2014.
[7]楊秀玉.中国の農企業における後継者育成に関する研究―中国の吉林省を対象とした日本の法人経営との比較から[D].盛冈市:岩手大学大学院連合農学研究科,2012.
[8]斎藤修.地域再生とフードシステム―6次産業,直売所,チェーン構築による革新[M].东京:農林統計出版社,2012:1-48.
[9]斎藤修.フードシステムのイノベーション-食と農と地域を繋ぐ[J].フードシステム研究,2014,21(02):58-69.
[10]桜井清一.6次産業化政策の課題[J].フードシステム研究,2015,22(01):25-31.
[11]孔祥智,周振.发展第六产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研究,2015(01):98-103.
[12]崔振东.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及启示[J].农业经济,2010(12):6-8.
收稿日期:2016-03-15基金项目: 山东省开放课题(320076);德州市社科联资助项目(2016DYDZ-015)
作者简介:金红兰(1983-),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区域经济。金龙勋为通信作者, E-mail:lxjin6466@hanmail.net
文章编号:1004-7999(2016)02-0127-07
DOI:10.13478/j.cnki.jasyu.2016.02.007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irection of the sixth-industrialization for agriculture——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A and B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Yanbian, Jilin Province
JIN Honglan1,YIN Donghua2,JIN Longxun2
(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DezhouUniversity,DezhouShandong253023,China;2.CollegeofAgriculture,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133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ixth-industrialization for agriculture in Yanbian, Jilin Province. The sam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and B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was as follows: factory for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o-processing plant) →cooperatives →specialized farm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sale were all under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management.
Key words:the sixth-industrialization for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pecialized farms, specialized farmers’ cooperatives, agro-processing p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