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玉(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3)
温室作物膜下滴灌适宜灌水量试验研究
邵子玉
(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3)
[摘要]探讨了辽宁地区温室作物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的适宜灌溉水量。分别进行5种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温室作物的茎粗、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变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温室作物的茎粗值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产量及水分生产率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辽宁地区温室作物的膜下滴灌来讲,产量最高目标下最适宜的灌溉水量是4.22 m3/hm2,水分生产率最高目标下的最适宜灌溉水量是2.67 m3/hm2。
[关键词]膜下滴灌;灌水量;作物;温室
一般来说,温室蔬菜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灌溉水利用效率随之减少,且品质有下降的趋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大部分菜农仅凭经验对温室蔬菜进行灌水、施肥。过量灌水施肥不仅造成水分、肥料浪费,还会引起温室土壤和空间湿度加大,诱发病虫害,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造成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作物生育期耗水量较大,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对温室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式能提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目前,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已被广大农户接受,但由于缺乏相关技术研究,辽宁地区温室膜下滴灌条件下作物的需水规律尚无定论。为此,研究主要针对温室作物膜下滴灌的灌溉水量开展研究,通过试验确定辽宁地区温室作物的膜下滴灌适宜需水量,为辽宁地区温室作物的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2.1试验地点
试验在辽宁省沈阳市黄家乡的灌溉试验中心站4号高标准日光温室中进行。试验站地点为平原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供试土壤为中壤土,参考理化指标为:容重1.33 g/cm3,土壤饱和体积含水率为42.2%,土壤中等肥力偏下,速效钾81.28 mg/kg,速效磷18.39 mg/kg,土壤碱解氮75.41 mg/kg,全氮1.11 g/kg,有机质1.22%,土壤PH值为7.09。
2.2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试验,以不同灌溉水量为因素,根据灌水量的差异设置5个处理,I1∶0.4Ep;I2∶0.6Ep;I3∶0.8Ep;I4∶1.0Ep;I5∶1.2Ep,Ep为灌水基准量。试验设定为E601小型蒸发器(标准蒸发皿)在该时段内蒸发量的一半,利用支架将E601蒸发皿始终保持在作物冠层高度;每个处理1个小区,每个小区内设3个子区,作为3个重复。供试品种为紫丽人,于2014年2月14日定植,7月31日收割。定植时,为保证作物的缓苗率,各个处理统一灌水25 mm。此后每隔12~14 d按设计水量灌溉。
2.3田间管理
每垄种植作物16株,两垄之间的距离为0.5 m。作物定植前在垄水平中心铺设滴灌带,滴头间距 30 cm,滴头流量2 L/h,滴灌带两侧水平距离20 cm处种植作物;滴灌上覆0.08 mm厚的黑色塑料地膜。灌水前采用TRIME观测土壤水分含量,记录不同处理20~40 cm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是作为作物需要灌水时的土壤水分含量参考的数据积累,灌水前测量一次;用水表记录每个小区的灌溉水量;在每小区取作物5株,作为定点观测植株,采用游标卡尺观测定点植株的茎粗,每10 d一次;采用电子称单独计量各小区每次摘果的重量。温室日常及肥料管理同当地农户,每亩地施40 kg二铵及4袋豆粕有机肥。
3.1不同灌水量下温室作物茎粗对比分析
图1为不同灌溉水量下温室作物茎粗的比较结果,在种植的初期,各处理间差异不大,从移栽至5月5日,温室作物生长较快,5月13日以后,作物达到摘果期后,茎粗生长放缓,茎粗值由高到低的排序为I5>I4>I3>I2>I1;6月3日后,作物茎粗基本稳定,直至收割不再明显增长,且始终表现为I5> I4>I3>I2>I1,而从I5至I1处理的灌水量是不断减少的,可见,灌水量越多,温室作物的茎粗值越大。
图1 不同灌水量下温室作物茎粗对比
3.2不同灌水量下温室作物产量分析
各处理灌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数值见表1。图2为不同灌溉水量下温室作物产量的比较结果,5月13日开始,作物达到摘果期后,6月13日全生育期结束,期间维持了1个月的摘果期,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的排序为I4>I3>I5>I2>I1,这与茎粗结果不同;产量最高的是I4,由表1知,其实际灌水量为949.33 m3/hm2;对于I1,I2和I3来讲,灌水量越多,产量越高,即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灌水量超过949.33 m3/hm2后,产量下降,因此,超过某一值后,产量不再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表1 不同灌水量下作物灌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
根据产量与灌水量的特点,将产量与灌水量的关系拟合为二次抛物线形式,以产量为因变量y,灌水量为因变量x,表达式为y=-3.777x2+432.7x-7787,拟合度R2=0.945,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二次抛物线的特点,可以计算出,当灌水量x=859.2 m3时,产量y可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69 087 kg。
图2 不同灌水量下温室作物产量对比
3.3不同灌水量下温室作物水分生产率分析
不同灌溉水量下温室作物水分生产率的比较结果见图3,各处理水分生产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I2>I3>I1>I4>I5,这与灌水量和产量的对比结果均不相同;水分生产率最高的是I2,由表1知,I2的实际灌水量为627.48 m3/hm2,灌水量在这个值以下时,水分生产率是增加的;灌水量超过I2(627.48 m3/ hm2),水分生产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
图3 不同灌水量下温室作物水分生产率对比
根据水分生产率与灌水量的关系特点,将水分生产率与灌水量的关系同样拟合为二次抛物线形式,以水分生产率为因变量y,灌水量为因变量x,表达式为 y=-0.067x2+6.307x-58.761,拟合度 R2= 0.834,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二次抛物线的特点,可以计算出,当灌水量x=705.9 m3/hm2时,水分生产率y可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89.67 kg。
通过不同灌水量下温室作物不同指标的分析研究,概括得到的结论:
1)灌水量可以影响作物的茎粗,灌水量越多,温室作物的茎粗值越大。
2)产量与灌水量呈先增后减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在一定灌水量范围内,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灌水量范围后,产量下降;当灌水量x=859.2 m3/hm2时,产量y可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69 087 kg。
3)水分生产率与灌水量同样呈先增后减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在一定灌水量范围内,水分生产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灌水量范围后,水分生产率下降;当灌水量x=705.9 m3/hm2时,水分生产率y可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89.67 kg。
[参考文献]
[1]余宏军,刘伟,蒋卫杰.灌水量对基质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4(1):32-33.
[2]王绍辉,张福墁.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理特性影响[J].中国蔬菜,2000(增刊):26-33.
[3]董宝锑,刘孟雨,张正斌.不同灌水对冬小麦农艺性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4,14(1):140-143.
[4]熊亚梅,梁银丽,贺丽娜,等.土壤水分对日光温室西葫芦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3):141-144.
[5]陈修斌,杨 彬,闫芳.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日光温室作物生长及生理特性影响[J].土壤通报.2013,40(2):231-234.
[6]王铁良,陈思,毛丽珍.渗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对温室秋冬茬茄子生长效应[J].北方园艺.2014,(4):45-48.
[7]李波,王铁良,张玉龙,等.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日光温室茄子生长及生理特性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6):78-82.
[8]仝国栋,刘洪禄,吴文勇,等.不同水分处理对茄子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3,31(6):540-545.
[9]梁媛媛.日光温室滴灌茄子优质高效灌溉控制指标研究[D].2009,河北工程大学.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624(2016)03-0057-03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