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雁 房冠辛
传统村落“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模式创新研究*
——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与建设成功案例解析
张鸿雁 房冠辛
全球化和城市化正使中国的传统特色村落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消亡和被过度消费的严峻形势!如何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对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进行整合、厘定和创新,必须从“体系性、差异性、唯一性和原创性”的多重视角出发并加以科学性的建设 ,并在充分尊重原住民、原文化、原空间、原生活、原习俗的基础之上,将乡村文化特色化和“原地点精神”化,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直接介入区域地域生产力结构体系。为达此目的,首创“精准保护”和“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模式”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范畴,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来创造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精准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建构具有中国乡村“根柢文化”底色的文化永恒记忆。
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特色文化
“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国家层面对乡村城镇化的重视直接构成本轮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建设的核心诉求,而作为乡村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特色文化村落的城镇化规划和建设路径探寻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龟山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老子山镇,作为淮河、洪泽湖地区佛教文化最早发祥地以及孙悟空原形——“水怪巫支祁”民间传说的发源地,在2014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成为淮安唯一的传统村落典范[2]。
本文首次提出传统村落“精准保护”的概念与范畴,是应对全球化和社会快速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高速推进对传统乡村存在的挑战而提出的。现实乡村建设的迫切性要求我们必须从“精准保护”的意义上来保护中国传统的“根柢文化”,保护广袤田野的历史乡愁记忆和村落原生态文化。“精准保护”创新的核心是“精准”:只有做到精准定位、精准调查到户到人、精准规划设计、精准分析梳理历史文脉、精准描述乡愁文化现象、精准复原历史景观风貌,精准掌握历史记忆资料和“在地文化”符号,才能最终达到原汁原味“精准保护”原文化的目的。之所以强调“精准保护”,主要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地方“文化集体记忆”和传统村落的丧失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亟需“抢救式”的“精准保护”。“精准保护”的本身也是应对当代乡村在消亡、保护本土文化的具体行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精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可推卸历史的责任!①那么,如何认识现实的社会变革呢?可以从五个层面加以思考:
1.1 国家战略层面——“新型城镇化”前提下的区域发展路径的变革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和一种战略思考。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转向、地域生产力有效分工的体系构建、区域特色文化动力要素的彰显、传统特质与乡土文化的留存和化传统农民为市民等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词[3]。在这种情况下,龟山村作为一个虽然是已经衰败,但有着较丰富的特色历史文化的典型村落,如何可以创新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不失自我,最终可以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美丽乡村,这是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龟山本轮规划所必须要思考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新型城镇化对于龟山村未来保护与开发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巨大的机遇。一方面,龟山村必须从就业、产业、文化和传统保护等核心视角着手,积极应对新型城镇化对传统村落发展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依托自身优越的资源,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与资源整合,龟山村完全可以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的创新样板。
1.2 传统村落层面——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的变革
以往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既有模式面临变革。单一、静态、孤立和去特色产业化的传统村落保护理念,有时成为一种“建设性破坏”。保护与开发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与关联性,任何保护其实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开发”,一味强调保护而忽视开发,往往因为缺乏经费而不能起到真正强保护的作用,恰恰相反,这只能是一种对保护的误读与对开发的误读,最终会造成了保护过程的不可持续和不稳定,危及到传统村落的自身发展。国内外成功的传统村落发展案例已经证明,只有明确地以保护主体并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利用开发实现永续保护,而“精准保护”理念就是对传统保护方式的一种创新。
1.3 区域动力层面——老子山镇、洪泽县(区)乃至是苏北区域整体的动力变革
面对苏南的现代化发展,苏北不能再固守传统路径,必须形成跨越式发展,在大洪泽湖范围内与苏南区域形成“整体梯度承接、局部差异发展”的新思路。而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实现苏北区域发展动力的转变,将以往过度依靠工业转移和一二产业发展的思路加扭转,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框架之下,依托乡村独有的特色资源,形成三产联动的发展的新思路。洪泽老子山镇作为洪泽县发展的特色镇之一,“文旅产业”基础良好,特色优势明显,应当谋求成为洪泽、淮安乃至苏北区域的乡镇“文旅产城一体”创新的样板。在这种情况下,龟山村的发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继承上,必须审慎思考自身在老子山、洪泽湖及苏北区域的区域动力转型当中的角色和作用,换言之,必须谋求成为区域动力转型的样板和特色文化旅游乡村,以文化旅游为特色,建设成为苏北、江苏甚至是长三角一个特色旅游目的地。
1.4 文化资本层面——村落自身“文化特质”要素发展方式的变革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时代,文化不再仅仅是停留在传说、博物馆、书本以及人们记忆当中的简单符号,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一种动力、一种象征和一种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归根基底,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资本”,一种依托特定文化要素、具有较强差异性且具备“溢价性增殖”的独有资本。西方文化产业的发达,恰恰是因为率先意识到文化“符号化”、“品牌化”、“资本化”的可能性前景,并以有效的产业载体、宣传路径和文化整合的方式,创造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城市文化资本”[4],从而推动了自身一二三产的跨界高效发展。龟山村本身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迹、传统的建筑、自然的空间、原始的居民等等,都是打造自身独有“文化资本”的重要基础和要素。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些文化要素不仅仅是需要保护、留存的遗产,更是与民生、经济、产业和未来紧密关联的文化宝藏,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实现对自身文化要素的资源化、资本化、资产化和文化资本再生产过程,而“精准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过程。
1.5 全球竞争层面——从“文化自觉”到唯一性特色文化的建构
全球化时代正在来临,其核心是文化的全球化,美国学者托尼·米尔曾提出“文化劳动的新国际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NICL)”[5]的观点,认为在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全球化竞争当中,由于文化本身的均质性和“固有资源不依赖性”,任何具有唯一性和创新性的文化都具有全球竞争性,可以通过文化“嵌入”的方式在全球城市文化价值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任何载体(包括个人、企业、区域、国家)都可以借助自身文化的唯一性、珍贵性、独特性和影响力直接介入全球化的舞台竞争之中,成为全球化多重主体的一部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主体之一。
因此,龟山村作为传说、遗迹、建筑、空间等多重唯一性要素为一身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将自身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放在全球化舞台之上,以更高的视角将龟山村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唯一性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创新样板和目的地,从而实现龟山村本身发展的某种国际化特色,亦如南京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一样,直接进入全球价值链竞争的高端环节。
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一体化并行,我们试图通过龟山村的“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模式建构一种保护与合理开发结合的传统村落原文化改造创新模式:即必须明确自身的发展问题与发展导向,以强力保护和创新开发为着力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成功案例和对区域分析、资源禀赋等精准考量,再加以我们团队的“入户访谈”的精准田野调查,从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导向视角着手,为龟山村传统村落设计明确的“索引性”准则。同时,由于龟山村目前尚无成规模的明显开发路径和项目,我们认为应当将问题与发展导向结合在一起分析和规划,避免两者的人为割裂。基于龟山村本身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六大关系”的妥善处理,构成了龟山村作为一个传统村落的核心导向与诉求。这“六大关系”实际上构成了龟山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创新突破点,这也是对以往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那种静态、僵化、割裂的规划路径和运作方式的突破与再反思,既是龟山村未来发展所必须要面向的指引方向,同时也是龟山村尝试成为传统村落发展创新模式的核心要素和核心框架。
其一,精准强力保护与创新开发的融合。龟山村必须实现精准型的强力保护,并与创新开发相融合,杜绝过分偏重——或只强调保护或只强调开发的片面建设的既有路径,转而将精准意义上的“全流程、全环节、全要素”作为三大核心要求,将保护与开发的互相融合贯彻在龟山村建设发展的始终,在资源梳理、现状分析、主题定位、功能分区、空间特色、项目设计、运营服务、营销推广等各环节明确强力保护与创新开发的各自侧重和着力点,实现强力保护与创新开发在龟山村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融合。
其二,历史传承、延续与未来发展的精准衔接。龟山村必须实现历史延续与未来发展的融合,换言之,就是将龟山村发展的潜力性和可能性进行长时程范围的有效整合,将龟山村发展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进行统合性思考,以历史珍贵遗产为基础,以现实富民建设为核心,以未来永续发展为目标,三者联动考虑,互相渗透,不断推进整个龟山村在历史、现在、未来三大发展阶段的贯穿融合,从而可以最大化历史延续的价值、最大化自身发展的意义、最大化未来永续的可能。
其三,本地特色与全球介入的整合串联。龟山村必须实现本地特色与全球介入的串联,这是本轮规划的一个重要同向。在全球化时代,龟山村必须深刻认知到本地性与全球性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必须深刻认知到“localization”与“globalization”的双向嵌入性。将龟山村自身的地方性特色要素进行挖掘、梳理、集聚、展示、创意、设计、宣传和运营,并以全球化的特色性、唯一性、专业性、市场性和资本性进行重建、重构、重缀和重拾,将龟山村的本地唯一性文化资本在全球化的体系之下锻造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借助全球性的资本、市场与组织架构,实现龟山村自身价值的资本最大化经营。
其四,原生活态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兼顾。龟山村必须实现产业运作与原生样态存在的兼顾。对于龟山村来说,原生活态与产业运作必须一体化思考。原生活态要求的是对于原文化、原住民、原建筑、原风格、原习俗、原生活等等一系列“原”要素的活态保护,形成维持既有活力与生活样态的留存形式。而与此相对应,产业运作实际上与原生活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前者必须依托后者形成强大的核心产业引力,而后者也必须依靠产业运作形成富民福民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五,区域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统一:龟山村必须实现区域活力与以人为本的统一。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之下进行龟山村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将“人”这一核心要素放大,认识到不论是保护与开发、现在与未来,人都是最核心的着力点与关注点。因此,在龟山村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发展过程之中,必须以村民为重要参与主体,将村民自身生活与收入水平的提升与整个龟山村的区域发展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
其六,传统乡愁与现代生活的互动:传统村落的“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一方面是为了维持传统乡愁,留存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必须深刻认识到龟山村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任何对于传统的继承都不是简单粗暴的全盘吸收,而是有取舍地进行选择,因此必须实现现代生活方式的引入与普及,让传统乡愁与现代生活可以在龟山村得到较好的互动,成为后现代社会一个后都市生活的一种样板。
实际上,保护与开发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与关联性,保护与更新本身就是内在性根植于文化自身传统之中的重要基因,有学者就论述到:“民俗有其两重性,一是相对稳定性,一是其历史流变性”[6]。任何保护其实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开发”,一味强调保护而忽视开发,并不能起到真正强力保护的效果,恰恰相反,这直接导致很多传统村落不仅不能实现对自身珍贵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利用,也不能落实对已有保护目标“实质性传统”的有效维系,甚至可能造成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认知性偏差和缺失。单一的保护或轻保护偏重开发的思路与模式,往往缺乏对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特色凸显、充分就业等核心要求的有效回应。国内外成功的传统村落发展案例已经证明,只有明确的将保护内容,并达到精准保护的程度,加以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并贯穿村落发展建设的全过程,才能够充分利用传统实现有效开发,才能够充分利用开发实现永续保护。所以,我们必须实现对“精准保护与开发的一体化”创新,从而实现对全球化发展、文化动力因、新型城镇化等多重发展背景的有效回应。
作为淮安市唯一的特色文化村落,龟山村有很多传说和故事。大禹曾在此疏道治淮。彼时水怪巫支祁为患一方,大禹曾与巫支祁及其所属几十万山精水怪大战,擒获巫支祁于龟山脚下,自此淮水始安。后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沿革之中,历经项王城、汉王城的秦汉时期,刘宋文帝时期(424-453年)在原项王城基础上筑龟山城。隋代开通济渠后,这一时期的淮河交通繁忙,沿线兴起一批集镇,隶属盱眙的龟山镇即在此列。龟山商贾往来增多,人口渐增,城镇渐兴。此时佛教在淮河、洪泽湖地区兴盛起来,龟山始建寺院。相传炀帝南巡江都时,至破釜涧突遇降雨、汇聚成泽,于龟山脚名之“洪泽浦”,“洪泽”二字即出于此。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迁泗、濠州路巡检于此,使龟山成为强化淮河下游统治的壁垒。元丰六年(1084年)开龟山运河,置淮南、淮东漕运司,置务税令,龟山镇一时“人烟繁盛,倍于淮阴”,位列盱眙三镇。宋廷南迁之后,漕运停止、运河淤塞,随漕运而起的龟山亦因此逐渐衰落。清代一度成为清河重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泗州学移建龟山之麓,学员二十人,另有凤阳学府旧额二名,这是龟山有史以来最高学府。而历经清朝和近代后龟山村逐步衰落②。
表1 龟山相关诗词文章整理汇总(项目团队整理、归纳)
朝代类别 作者诗词文章杨万里北宋北宋北宋诗词诗词诗词北宋文章沈括《题龟山塔》二首《题龟山水母井》《望龟山》二首《泗州龟山水陆禅院佛顶舍利塔记》《龟山祭淮河词》《泊龟山》《祭淮渎文》《龟山水母庙》《泊舟龟山》《龟山寺晚钟》《龟山寺晚钟》《龟山寺晚钟》《淮渎庙和柳地宫韵》《重修淮渎庙碑记》张禧张耒张耒张以宁郝经郑真陈道潘叔权叶本黄景燮云崖唐龙文章诗词文章诗词诗词诗词诗词诗词文章文章清代北宋元代元代明代明代明代明代明代明代明代纪映钟诗词《龟山寺晚钟》陶澍陶澍《龟山览古》《游龟山访禹迹》四首诗词诗词清代清代清代清代清代文章文章文章麟庆麟庆阮元《重修淮渎庙附祀僧伽大圣记》《重建安淮寺碑记》《移建安淮寺碑记》诗词《龟山望明陵》张相文清代
由于龟山村本身交通位置重要,因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成为佛教兴盛之地。实际上,淮河流域及洪泽湖地区的佛教多在南北朝兴起,于唐宋兴盛发展起来,龟山便是佛教兴盛的一大代表。佛教老子山的最早落脚点就是龟山,自唐宋至明清,曾有淮渎庙、先福寺、龟山寺、龟山塔院、大圣寺、安淮寺等,南宋皇帝赵构、清帝康熙都曾在此登岸拜佛。但至今寺院已踪迹难寻,大部分目前也仅知寺名。而除了佛教文化之外,民间传说(比如大禹镇锁巫支祁)、运河历史(龟山大运河)、文学底蕴(具体见附表)等都非常丰富。
表2 龟山乡村历史文化遗存整理汇总(项目团队整理、归纳)
在历史文化遗存上,龟山遗址构成了龟山村最为核心的文化资源,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龟山遗址的文
物保护范围北至村民宋德福家后竹林,东至村民马德民家前村民路,西、南至石工墙。目前主要包括 “圣旨”碑、“移建安淮寺碑”、龟山寺塔地宫、“重修淮渎庙碑”、“陶澍、麟庆碑”、“御码头”、明代“石工墙”等。控制建设范围为东、北自保护范围外100米,南、西两面与保护范围线重合③。具体参见图一:
表三:龟山相关非物质文化资源整理汇总(项目团队整理、归纳)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共计有8项,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主,包括一项人物资源。其中洪泽湖渔鼓舞、水漫泗州城传说和巫支祁传说三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资源遗产名录。
龟山村的“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划方案或是实施路径,而是一个必须成为具有明确问题导向和对应方案的操作方法及模式,是一揽子“精准解决方案系统”,这就要求必须在充分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的可能性,充分认知到“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对于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传统村落从一般意义的资源整合上升到城镇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让一个村落的本土文化资本要素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的一个有特色的重要乡村文化品牌。
针对地方品牌建设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哈维曾这样论述,“附着在如巴黎、雅典、纽约、里约热内卢、柏林和罗马这类名城和场所上的集体符号资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这些地方获得了相对于巴尔的摩、利物浦、埃森、里尔、格拉斯哥等地的经济优势。”[7]因此,“城市的‘品牌’成了一件大生意”[8]。基于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未来城市与区域发展主要是围绕城市文化符号资本展开的竞争,谁能够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资本”,谁能够更好的宣传彰显自己的地方文化符号资本,谁就能够占居发展竞争的特色文化战略高地,是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产业、资金、企业、信息和人才等诸多要素的流入。为此,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三个核心步骤和关键环节是值得关注的:
3.1 “网络+”的全要素资源“大数据化”的“精准掌握”
要做到“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就必须形成对传统村落人文历史“全资源”的完整认知和“精准知晓”,并在此基础之上叠合大数据的处理方式,形成对村落既有发展基础和“镇情”、“村情”的“精准把握”和实时掌控,做到无一遗漏。前者要求必须打破单一资源视角来审视传统村落的现状,转而以具有增殖性、辐射性和带动性的文化资本视角形成传统村落的资源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村落实际上具有全要素资源基础的发展能力,必须将村庄形态、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原住居民、传统风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说、语言口音等都纳入资源范畴,形成以传统村落地方“文化资本”为内核的全要素资源基础。这种保护方式在国际上已有先例,“在韩国,掌握某种传统歌舞、服饰、工艺等方面技艺的人,一旦被政府和学者们确认具有某方面传统的代表性,便可每月从政府获得一笔补助,从而使其自尊、自重和保证不把这一传统变成商业演出以持续保持原有风格,并致力于培养传承的接班人。”[9]后者则意在强调,作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传统村落,任何针对龟山村的保护与开发都必须将现状的详尽梳理和有效掌握作为前提基础,因此,针对龟山必须形成针对空间、建筑、居民、文化、遗产等多重现状要素的大数据掌握,以专项数据库结合信息化网站管理系统为载体④,共同形成大数据式的龟山现状情况摸底。(具体参见表4)
图1 龟山建筑情况调查摸底数据图(部分示意)
经过多次走访,项目团队形成了对龟山村全域100
户人家的入户摸底调查,针对每一个建筑形成了如上图所示的摸底调查数据库。同时为了评估龟山村内部每一户人家以及建筑的基础和未来保护开发潜力,项目团队对每一户人家的宗族、人口、户籍、职业、收入来源、居住时间和产权归属乃至未来发展意愿等进行了综合评估,打破了建筑空间与村民生活分割的既有规划缺陷,真正形成了对龟山村基础的夯实把握和理解。详情如图一。
表4 龟山既有居民的入户调查统计表(部分)
编号居民基本情况(宗族、人口、户籍、收入、居住时间等)建筑基本情况( 年代、材质、细节、质量、布局等)文物基本情况(内部文物、周边资源等)房屋基本情况(产权、相关设施等)自身诉求基本情况GS007宗族姓氏为张姓,家庭人口6人,均为龟山本地户籍。屋主一家外出南京打工,仅过年回村,使用频率较低。与对面GS005、GS009为亲属关系。无自有产权 不详GS008宗族姓氏为姚姓,家庭常住人口7人,均为龟山本地户籍。无自有产权无拆迁意愿GS009宗族姓氏为张姓,家庭常住人口2人,均为龟山本地户籍。与GS005、GS007为亲属关系。无自有产权不详GS010宗族姓氏为王姓,家庭常住人口6人,均为龟山本地户籍。包括房屋两栋,占地面积较大,形成有围墙的封闭院落,有铁门上锁。屋龄8年左右。一栋主建筑红瓦双坡顶,旁边一栋平顶附属建筑,房屋质量和内部设施较好。包括房屋三栋,占地面积较大,形成有围墙和铁艺门的封闭院落,屋龄10余年。主建筑为两层,朱红瓦双坡顶,正脊有翘角,建筑外观较好;旁边一栋单层平顶建筑,有卧房、卫生间和储藏室等空间。围墙之外有独立于院落外的一冷冻库。包括联排的房屋两栋,常住2人。为砖砌+水泥粉刷,红瓦双坡顶,屋龄20余年。与GS010一墙之隔,屋前有一定空间。由房屋三栋、后院、芦苇杂物间和猪圈构成,屋龄为30年左右。占地面积较大,屋旁有自家竹林,有茅草栅栏形成封闭院 落。GS010-1和GS010-2为砖砌+水泥粉刷;GS010-3为厨房,主要建筑材料为芦苇。内部条件一般,无卫生间。无自有产权不愿拆迁GS011宗族姓氏为范姓,家庭常住人口4人,均为龟山本地户籍。包括房屋三栋五间,屋龄30余年。GS011-1为卧房,建筑建筑为石砌+水泥粉刷,灰瓦双坡顶,有走廊和方形廊柱; GS011-2为杂物间,主要建筑材料为芦苇;GS011-3为厨房和卫生间,为砖砌+水泥粉刷。内部有地砖、吊顶等,基础条件较好,门前有较大面积空地。无自有产权不详
编号居民基本情况(宗族、人口、户籍、收入、居住时间等)建筑基本情况( 年代、材质、细节、质量、布局等)文物基本情况(内部文物、周边资源等)房屋基本情况(产权、相关设施等)自身诉求基本情况GS012均为龟山本地户籍,常年无人居住。修建于1991年,包括联排房屋两间,为砖砌+水泥粉刷,一间为厨房。无自有产权不详GS013均为龟山本地户籍,常年无人居住。修建于1991年,包括联排房屋两间,为砖砌+水泥粉刷,一间为厨房。无自有产权不详GS014宗族姓氏为范姓,家庭常住人口3人,均为龟山本地户籍。无自有产权不详GS015宗族姓氏为高姓,家庭常住人口4人,均为龟山本地户籍。无自有产权不详GS016-1宗族姓氏为湛姓,家庭常住人口4人,均为龟山本地户籍。修建于1991年,包括联排房屋两间,为砖砌+水泥粉刷,一间为厨房。包括房屋两栋,主建筑和厨房各一栋,屋龄40余年,建筑建筑为石砌+水泥粉刷,均覆瓦双坡顶。屋后有自家竹林,屋前有较大面积空地,有树、石磨和手摇水泵。包括房屋三栋,门前有较大面积空地。GS016-1屋龄 7、8年,为砖砌+水泥粉刷;GS016-2屋 龄40余年,为石砌+水泥粉刷,灰瓦双坡顶;GS016-3屋 龄为40余年,原为厨房,主要建筑材料为石头,以芦苇作门,内有灶台,屋顶破损,现已废弃。无自有产权不详
在此基础之上,项目团队综合考虑建筑情况、文化历史和居住情况等,为龟山村量身设计了保护与开发指标体系。见表5。
这三级指标体系共同构成了龟山村进行建筑保护与开发遴选的重要量化评价标准,覆盖了建筑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特色性、完整性、历史性、宜居性和潜力性五大核心指标,并下设十六个二级指标体系,从而构成了依据龟山本地实际情况,符合国家传统村落保护要求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指标。
在形成对龟山村“精准”的“建筑—人—文化”立体化掌握的基础之上,将“网络+”的创新思路引入,为龟山村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实施和反馈专门设计了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古村落保护、历史研究、规划管理、开发建设、招商综合和行政管理六大功能平台的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对龟山村既有文化资源、建筑情况和村民生活的及时性掌握,同时还有效避免了前期规划与后期拆迁、建设、管理、招商等环节的脱节,真正形成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的服务策略。详情请参见图2、3⑤。
表5 龟山建筑保护与开发指标体系
图2 龟山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管理平台(其一)
图3 龟山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管理平台(其二)
“互联网+”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也必定成为传统村落“精准规划”乃至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思路,但传统乡村有其特殊性,在践行“互联网+”整体创新思路的过程之中必须充分审视和有效介入。可以说,龟山村保护与开发一体规划信息管理平台的建构正是以扎实而详细的基础数据调查为基础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真正成为服务龟山村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个面子工程的层面。
图4 龟山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管理平台(其三)
(调查资料分析案例)
3.2 “保护+”的传统村落“以人为本”的原文化“精准理解”
必须明确提出“强保护”的传统村落文化延续策略,尤其强调对核心区的强力保护,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形成对龟山村特定要素(包括人、建筑、文物遗迹、民俗等)形成定制保护思路。通过特定要素的梳理、保护等级的分区、保护办法的解释、重点项目策划这四大核心步骤,形成对龟山村传统村落的强力保护和明确落地,真正将村落保护的工作落实到空间上,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保护思维。同时必须彻底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让做到“原住民、原建筑、原文化、原习俗、原生活”的完整保留,除了在保护阶段强调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相应习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发展的过程必须将“富民福民”的民本经济发展导向放在首位,着力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就业水平,提升龟山居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首先,明确龟山村“强保护”的顶层思路和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历史,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立足历史价值,实现文物古迹原址保护、村落格局原态保护、历史传说原真保护,不随意更改、过度修饰村落面貌和历史;留住乡愁,坚持本地特色原则,实现集体记忆的延续性。以物质资源为依托,强调非物质形态文化的保护传承,留住本地文化,留住村民归属感,避免千村一面和情感记忆流失;整体保护,坚持整体思维,实现保护的内容整体性和空间整体性。摒弃只重文保单位的保护思路,对实体资源、空间环境、历史内涵等进行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全域保护;村民主体,坚持尊重村民原则,培养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主。为村民参与保护提供可能性。以村民本身为保护内容,实现保护主体和被保护主体的双重身份;活态传承,坚持传承乡村生活生产方式,保持乡村永续活力。借鉴生产性保护理念,推动对文化资源的重新利用,将传统物件、民风民俗和现代生活重新融合,避免见物不见人;合理开发,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实现开发的适度性。在保护的基础上,优化生态和生活环境,丰富文化体验空间,提高经济效益,为龟山村保护开发提供持续动力。
其次,实施精准“分级保护、各有侧重”的管制策略。秉承“村落全域化保护、三级梯度化保护、界限明确化保护”空间管制原则,将整个村落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建设区和风貌协调区”三大部分(详情见图5)。其中核心保护区主要针对龟山遗址所在片区,要求严守三不得、三保证。其中“三不得”主要是指“不得改变片区格局、不得随意拆迁或扩建、不得破坏或移动文物”,而“三保证”则主要是指“保证建筑修旧如旧、保证良好周边环境、保证历史空间活态利用”。控制建设区则主要针对居民居住区,强调坚持“三个控制、一个优化”。其中,三个控制主要指控制传统空间尺度基本不变、控制原有建筑风格基本不变、控制建筑总量和建筑高度。一个优化主要是指优化绿化环境和人居设施。风貌协调区则是对应其他区域,强调要落实三个协调,即协调新建项目与传统建筑、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该片区与其他保护区。同时根据三大保护分区制定完整可行的建筑改造方案,将建筑分为迁移型、翻建型、修缮型、保护型四大类型。龟山村全村共有房屋建筑100户,经过调研规划的综合考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药拆迁16户,占总数16%;翻建14户,占总数14%;修缮66户,占总数66%;保护4户,占总数4%。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既有建筑物的冲击和改造,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空间尺度和建筑风格,最大程度地留存龟山村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
图5 龟山村保护空间的分区设置与建筑分类示意(项目团队自绘)
最后,大力推进“体系化、针对化、落地化、精准化”的保护配套工程。针对龟山村的具体情况,规划整理确定五大类保护对象,推行五大分类保护工程。以100户村民为核心,以文物、建筑和空间为依托,覆盖原住居民保护、乡村记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民居建筑保护、村落风貌保护。其中,“原住居民保护工程”重点强调留住原住居民、保证生活质量,保留生产方式、保护生活形态,反映村民意愿;“乡村记忆保护工程”重点强调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要素,包括历史传说、集体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强调以龟山遗址为主的历史文化遗存;“民居建筑保护工程”强调对民居建筑的整体保护;“村落风貌保护工程”强调对原生自然环境、街巷布局、空间节点、原有景观视廊、建筑外观及高度控制等。以这五大保护对象为核心方向,同时推进五大专项保护工程:
其一, 原住民保护工程。在不强制外迁现有居民,吸引青壮年回流的原则指导下,主要通过保证生活质量、保留文化特色、保护主体地位三大方面入手,制定具体保护内容(参见下图)。将延续龟山村传统生活状态与创造乡村生活新样态有机结合,保护村民基本利益,以留住原住居民、避免空心村情况恶化,实现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的原住居民保护。
表6 龟山村“原住民保护工程”的具体内容
其二,乡村记忆保护工程则以政府为主导,面向全体龟山村民,以外界力量为助力,推动非遗、历史事件及人物、风俗传说、集体记忆等龟山乡村记忆的有效保护。包含拯救记录、普及共享和传承延续的六大保护计划,保护个人、家族和村落三重记忆。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历史档案计划、龟山日记计划、说书人计划、村民导游计划、非遗造血计划、乡土教育计划。
其三,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则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出发点,结合龟山实际情况,明确保护主体和相关职责。保护对象为以龟山遗址为主的龟山村历史文化遗存。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强调不得任意搬迁、移动、毁坏、盗取文物、不得在控制建设地带内开展大规模建设工程原则,针对不同行为主体制定旅游引导系统、整体保护计划、《龟山村民文物保护公约》、学术研究推动等具体措施。
表7 龟山村“原住民保护工程”的具体内容
其四,民居建筑保护工程则强调实行高覆盖率的民居建筑保护工程,除拆迁型以外的建筑均在保护范围以内。将建筑分类为保护型、修缮型、翻建型三大类型,并进行分类保护。详情参见表7:
其五,村落风貌保护工程则旨在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面貌,保证开发建设过程中村落的整体环境、整体风格、整体格局、整体位置和整体景观不发生巨大改变,保留可辨认的视觉印象和历史沿革痕迹。颁布10条保护标准⑥,从控制龟山的自然原貌、街巷布局、空间节点、原有景观视廊、建筑外观及高度等方面,实现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和延续。
3.3 “产业+”的富民福民建设路径:特色与产业的精准定位
在强力保护和数据摸底的基础之上,必须着力提升龟山村的“文化自觉”,建构传统村落的自我生存、自我盈利能力,充分认知小村落与小城镇是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孤立发展的,必须积极参与“地域生产力结构体系”,积极参与区域性的城镇生产消费分工,深度嵌入到县市乃至全球层面的市场需求当中,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为村落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支撑。基于此,就必须强调立足村庄自身特点,形成具有差异化和唯一性的产业发展集群,并依托集群形成若干重大项目。在这个过程之中,逐步带动所在地居民的产业升级和就业升级,真正做到富民福民,从而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最新要求。这就要求在龟山村的保护与发展当中要充分以功能分区为导向、以主题明确为依据、以要素齐全为要求、以全域覆盖为基础,体现文化传承、富民强村、人居环境三大诉求,争取以特色产业引领带动,可以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学养会商”十大类型,最终形成拥有 62 项产品的龟山村落开发项目体系,在一个村落囊括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四大乡村旅游类型,把原本静止、孤立、没落的传统村落打造成为具有盈利能力、品牌能力、富民能力乃至辐射带动能力的旅游目的地。
为此,规划提出了“一轴、两环、六区”的整体功能分区设计体系。按照各个区域的各自特点结合后期保护开发过程中的任务侧重进行分割,将龟山村全域分割成为综合服务片区、特色商业片区、乡村生活片区、核心文化片区、滨湖美食片区、生态休闲片区六大核心片区:
其一,核心文化片区是龟山遗址所在地,也是“保护+”策略当中划分的重点保护空间,因此强调以“传承历史、创意未来”为主题,主要承担龟山历史文化的展示体验功能。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连接,注重历史文化的创意表达和产品设计的多层次体验,以旅游体验带动文化传达。其二,乡村生活片区是目前主要民居和居住功能承载区,是龟山文化、民俗活态传承和展示的重要空间,而之前的保护策略当中也考虑到保护原住民的居住环境,这一部分为“控制建设区”,基本保留村落的原始肌理和民居格局,依然作为村民的集中安置区域,同时赋予更多村落文化的产品,成为龟山活态保护区。少部分民居将会拆除或改建,为旅游开发所用。这个片区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古村落的文化,使游客体验到古村落的生产和生活。其三,特色商业片区目前人口稀少,而且土地产权明晰归属镇政府所有,所以在保护开发当中承担平衡资金与吸引人流的主要任务。这一片区的设计目的在于直观地展示龟山村当地特色的食品、物品,满足游客购买纪念品、餐饮的需求。整个商业片区建筑的设计上与周围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展现出繁荣的景象。其四,综合服务片区是整个龟山村旅游目的地打造的起点和服务功能承载区,要形成具有明显品牌效应的空间感营造,其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龟山村的入口处,作为景区的入口,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功能,是从外界到龟山村正式景区的一个过渡。同时,综合服务片区能给游客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是游客的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以上四大片区在龟山村的保护建设过程当中是预先启动保护与开发建设的板块,因此其产权归属清楚、承担功能明确并且有着非常独特的发展竞争力和基础资源。而生态休闲片区和滨湖美食片区则分别对应生态休闲旅游和特色餐饮休闲两大功能,作为整个龟山村后期持续开发的待利用空间,形成一个区域开发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在六大分区的基础之上,规划还提出充分结合本地特色、产业特色和盈利可能的62项文旅产业项目,覆盖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体验、购物、学习、艺术、博览等多个文旅细分产业方向,将宏观空间层面的功能分度通过切实的操作来落地,成为支撑龟山村产业驱动发展,富民福民倍增的重要手段。
图6 龟山村村落功能分区规划图(项目团队自绘)
图7 龟山村村落文旅产业发展项目规划落点图(项目团队自绘)
与此同时,规划还从后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专项提出运营和营销设计方案,前者针对组织机构、融资渠道、景区设备、全民参与四大核心提出“活态经营、文化先导”、“市场运作、利益驱动”、“政策导向、引进爆点”、“全民动员、村民主体”、“分类对待、因类制宜”、“三步阶段、阶段推进”的48字原则,并配套提出具体实施策略。而后者则打造龟山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吸引有效客流、着重社会效应四大方面出发,提出针对龟山的“立体营销”策略,利用口碑、广告、渠道、新闻、网络、平台六大路径进行多面营销,成功提升龟山作为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典范和一个乡村旅游示范样本的影响力。
不仅要通过“精准保护”的规划来推进项目的科学“精准施工”建设,还要通过以“精准到户目标管理”来最终实现项目的落地。这一规划在完成之后,得到政府与相关领域专家的一致认可并顺利通过评审。目前龟山村在淮安市镇县市三级政府联动支持之下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通过选择试点区域,政府主导进行了局部区域的建筑改造和功能调整,目前已经在村落的核心部位按照规划形成了地方书院、特色民宿、农家乐餐饮、高校实习基地等,这些“试点建设”对龟山村民和外来投资者是一个示范和引领,目前已有多户本地居民和外来投资企业与镇政府进行洽谈,希望在龟山村进行保护、开发和自主经营中参与投资建设。龟山村的未来保护与开发正在由以往单一、静态、孤立的困境走向延续、开放、有地方精神的特色文化村落,当然,龟山村这一传统村落也是“精准保护规划一体化”的一个成功样板。⑦
图8 龟山村改造之前的建筑风貌和发展程度
图8 龟山村改造之前的建筑风貌和发展程度
图9 龟山村改造之后的部分建筑与风貌
图9 龟山村改造之后的部分建筑与风貌
图10 龟山村改造之后的效果图
注释:
①习近平2015年在贵州考查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参见新华网.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EB/OL]. [2015-06-19] http://news.sohu.com/20150619/n415353638.shtml.
②张鸿雁在2011年主持《中国桠溪“国际慢城”概念规划与旅游策划》。
③相关历史沿革由规划项目团队自行整理获得。
④参见《龟山村历史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等相关上位规划。
⑤龟山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全部由项目团队自主建设、自主维护。
⑥保护优先、量化管理、色彩管控、空间继承、景观通达、山水原貌、生态优先、建筑统一、分区控制、环境提升等十大原则。
⑦相关图片由项目团队实地调研拍摄和老子山镇政府官方提供两部分构成。
[1]凤凰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让居民见山见水 记得住乡愁[EB/OL].[2013-12-06]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216/11279223_0.shtml.
[2]中国江苏网.龟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EB/OL].[2014-12-01]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12/01/022766471.shtml.
[3]张鸿雁. 中国新型城市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现代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3,(3).
[4]张鸿雁. 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花建. 文化产业集的集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119.
[6]马知遥. 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10,(3):29.
[7][美]戴维·哈维著. 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 [M]. 叶齐贸 ,倪晓辉 ,译 . 北京 :商务印图书馆 , 2014:104.
[8]Miriam Greenberg. branding new York: how a city in crisis was sold to the world[M], new York:Rutledge, 2008.
[9]马知遥. 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10,(3):29.
责任编辑:高永青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are faced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marginalized/being mainstreamed and being consumed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ow to protect and exploit cultural trai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to push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we have to make a customized plan to review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of cultural traits in villages in a more systematic/special and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base of respecting original people/original culture/original space/original life and original tradition, we must find a way to specificity and localize cultural traits of rural areas, which will push the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to become a part of regional productivity structure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this paper has come up with the original concept/method/theoretical category- “accurate protection”and “integrated accurat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which is an attempt to combine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to find a proper way of creating a new mode of “accurat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raits in rural areas. By this, we can construct eternal memory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base of Chinese rural culture.
new-type urbanization ; social governance ;Traditional villages ;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 cultural traits
C912
: A
1674-4144(2016)-01-10(17)
张鸿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名城》杂志主编。
房冠辛,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是张鸿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029)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还有:张新生、邵颖萍、邓诗琦、 张娟、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