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会话交流的重要媒介。其方便、高速、不受时空的限制等优点不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以网络为媒介来交流。年轻网民们力求独特个性,利用自己的创新精神,通过语言符号、表情、数字等组合成了无数的汉语言网络符号,其再生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本文将以汉语言符号网络再生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汉语言网络符号的构成形式。
关键词:汉语言符号;网络;形式
作者简介:王雨佳(1992-),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1
一、自然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它自然地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自从网络的出现到普及,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也就是说,书写的载体,即传播媒介导致了自然语言的随之变化。网络语言的传播媒介为屏幕及键盘,屏幕用来解码,键盘用来编码,过程中有网络来支持其传播。正是因为现代网络技术之发达,网络符号才得以迅速地传播与再生。
二、网络语言与书面语不同,它掺杂着各种语言变体,更多时候还会添加一系列表情符号。虽然其形式复杂多变,但本文作者还是总结了四种汉语言网络符号生成的规律,以便读者们对汉语言网络符号的构成形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将汉语言网络符号的构成形式分为:谐音、缩写、语码混用以及符号的叠加四种形式。
1.谐音。它同时又可以细化为汉字谐音、英文谐音、数字谐音以及包含字母、数字、符号的谐音。如“神马(shen ma)”对应的汉语是“什么(shen me)”。“海龟(hai gui)”指的是留学海外的人员,对应的汉语是“海归(hai gui)”。“米国(mi guo)”指的是“美国(mei guo)”。根据括号里的汉语表音,可以发现这些网络语言都是根据汉语拼音的谐音创造出来的,所以读音基本一样。如果再要细分,汉语谐音还可以再分为普通话谐音和方言谐音。“海龟”、“神马”都是普通话的谐音,而像“米有”--“没有”就是广东话方言的谐音,“偶”—“我”就是闽南语的谐音。OMG则是oh my god的英文谐音形式。数字谐音就是用0到9,总共10个阿拉伯数字来通过谐音创造网络语言。用连续的数字“5”来表示人哭泣的声音。“9494”则表示汉语的“就是就是”。“9958”则是“救救我吧”数字的谐音。谐音这种网络语言构成方式,其优点就是网络语言和它所代表的规范汉语基本具有相同的发音,读出网络语言就基本可以猜到它想要表达的规范汉语。用两个“=”来表示汉语里的“等等”,这是包含符号谐音的网络语言。“3q”属于包含数字和字母谐音的网络语言,表示“谢谢”。“+U”属于包含符号和字母谐音的网络语言,表示“加油”。以上这些都是网民通过不同的谐音方式来创造出来的网络语言,既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所以网民不断地在创新此类型的网络语言,来丰富网民之间的交流形式。
2.缩写。同样,缩写还可以细分为汉语缩写、英文缩写、谐音缩写。“GG”、“DD”、“JJ”、“MM”分别表示为“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的汉语缩写形式。“BT”是汉语“变态”的缩写形式。由于网络交际的其中之一优势就是及时迅速,在键盘输入时,敲击两个字母肯定比两个汉字要快,所以这种缩写方式很快得到了网民的普遍接受并得到了广泛传播。“asap”是“as soon as possible”的缩写,这样的缩写方式既方便简洁,又沟通了网络虚拟世界的交际。“B4”是“before”的谐音缩写方式。“kkkkk”在网络语言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来模仿咳嗽声来引起其他网民的注意,二是表示有事要宣布了,需要大家保持安静严肃。
3.语码混用。它以一种语码为主,并夹杂其他语码的现象。通常以汉语为主语码的例子都会夹杂英语语码。如“吃饭ing”、“洗衣ing”、“K歌”。这种语码混用的方式相比与规范的汉语言符号输入更迅速简便、表达更形象诙谐。如在任何表示动作的汉语言符号后面加“ing”,对英语略知一二的网民都知道这表示现在正在做某事,所以相比于输入“现在正在吃饭”,在键盘上输入“吃饭ing”肯定更迅速方便。
4.符号的叠加。这种构成方式都是运用多个符号,通过展现人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来传达意义。其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特点丰富了网民的交际活动。如<(-︿-)>表示生气, <( ̄︶ ̄)>表示满足、十分得意,<(@ ̄︶ ̄@)>表示满足地脸红。
三、至于汉语言网络符号今后发展的方向,本文作者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今后汉语言网络符号还会经历令人难以预测的变化和发展。汉语言网络符号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如更多的网络新词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一旦网络新词逐渐演变为普通词汇,追求创新的网民就会创造出更多的网络新词。因此,汉语言符号网络再生问题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汉语言符号网络再生研究也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进. 表意符号的网络再生[J]. 现代传播,2012(6).
[2]靳琰& 杨昊昕. 自然语言的网络再造[J]. 电化教育研究,2011(6).
[3]赵毅衡. 符号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