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

2016-08-01 21:45张天叶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左传内容

摘 要:檄文在《文心雕龙》中有具体的描述,根据其内容特点,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左传》可觅檄文之踪迹。具体结合而看,认为檄文的作用是为了师出有名,震慑敌方。

关键词:檄文;内容;《左传》

作者简介:张天叶(199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2014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文心雕龙·檄移》云:“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檄”即明白清楚之义,说明檄文晓畅明理的特点。又云:“凡檄之大体, 或述此休明, 或叙彼苛虐, 指天时, 审人事,算彊弱,角权势,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凡此众条,莫或违之者也。故其植义飏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

一、檄文的内容

上述文字详细说明了文体内容的要求。具体总结如下:

首先,要写出己方的美好与清明,反之要揭露敌对一方的暴虐无道。毕竟古代征伐也是讲究正义与不正义的,像春秋时期征战的评价是“春秋无义战”。

其次,因古代的君权神授等神学思想影响,檄文中应当包含上天的旨意,指出对方气数已尽等。“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敌方的作为不符合上天的旨意与要求,应当被诛伐惩戒,通过种种言语得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另一个方面,还可以瓦解地方军队的信心,他们会怀疑犹豫,动摇其勇气,暗生归顺投降之心。

进而,占卜预言未来发展,联系历史经验与教训。所以在檄文这样特殊的文体当中是可以用典的,比如王伟《传檄荆州》:“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 湘东一目,宁为四海所归。”从中得到了萧绎身体有缺陷的信息,又用项羽兵败乌江的故事来嘲讽萧绎,让读者不禁心神动摇。用以前发生的事实标明占卜的语言,借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一般来说都是我方必胜,敌方必败。虽然说要忠于信誉,但是毕竟“兵不厌诈”。这样的预言之下,将会更明显的动摇敌方军心与民心,我方则备受鼓舞,声威浩荡。

这三个层次也很符合曹刿在长勺之战中说过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刘勰在《檄移》的开头便说到了:“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 其来已久。”作战需要勇气、士气,出征前的誓师也是为了让士兵达到良好亢奋的精神状态,战争中擂战鼓也是为了激发振奋士兵的斗志。战斗中的精神状态有时候可以决定胜负,所以“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

二、檄文与《左传》

檄文是用于军事的文书,春秋时期已成萌芽,战国时正式出现。据《文心雕龙》记载,檄之本源为 “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多种文体,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但是并没有明确说包含檄文这个文体。檄文这样的文体,多用于军事方面,而《左传》为人所称道一点是其战争的描写,诚如李充翰《林论》所言:“盟檄发于师旅。”战争本身便是檄文这个文体发展的绝佳温床。所以若说檄文源于《左传》是比较合理的。

春秋时期是混乱的时期,因为王道衰微,诸侯国为各自利益而战,但是又担心对方不服,以及舆论影响,同时也要对己方兵将进行鼓舞,所以会找一些理由,而这些理由恰恰算是檄文的雏形。比如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在此之前先派管仲责问,以楚国不进贡苞茅草为由兴师讨伐。这或许不够明晰,在成公十三年,因为秦国的背信弃义,晋国在发兵之前派大夫吕相去陈述与秦绝交的意见。这篇后被冠名为《吕相绝秦》,也被认为是檄文的真正起源。

吕相先是陈述了两国的渊源,强调秦晋世代友好,并且晋曾受惠于秦,但是紧接着话语一转,开始细数秦国的罪状。连着两段,运用了排比增强了气势,以及一连串“我”的运用使得更加咄咄逼人。一气呵成,话语犀利。虽然,有些地方言过其实,但是看上去有理有据,理辞兼备,气势逼人。也正是“虽本国信,实参兵诈”,它的辞要“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

后人评价如清代《古文观止》说:“秦晋权诈相倾,本无专直。但此文饰辞骂罪,不肯一句放松,不使一字置辨。深文曲笔,变化纵横,读千遍不厌也。”虽然强词夺理却让人听之信服,所以后来晋国获得其他诸侯国支持。先声夺人,使得秦国理屈词穷,众叛亲离。《吕相绝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契合了檄文的特点。《左传》中这两例也正如刘勰所说:“管仲、吕相、奉词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

综上所述,檄文是为了鼓舞士气,威慑敌人,从心理开刀攻陷;并且使得我方名正言,师出有名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左传[M].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左传内容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主要内容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