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红峦
摘 要:《逃避自由》从分析中古时代及近代初期的欧洲文化来研究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对象,佛洛姆主要是通过对于资本主义产生以及发展对于“个人化”、“自由”的影响,以中世纪末期及资本主义产生之出已然发生的事情,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对比性分析,重点放在在应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美好——“自由”的时候,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中的个人以及现代人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自由;思考;选择
全书主要分析资本主义这一因素对于个人的作用。在冲破了封建等级制度对自由的禁锢后,“个人化”以及“自由”的发展路径又是怎样的呢?佛洛姆以“个人化”的过程来讲述自由,开篇用婴儿与母体的关系来形容个人的出现(个人化产生),以这种形式类比出来所要讲的主题,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与整个人类的“个人化”发展历程有着相似性,婴儿脱离母体,渐渐长大,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权威的互动,正是类似于人类自由之发展历程。2016年6月23日,轰轰烈烈的英国脱欧公投最终尘埃落定,卡梅伦也提出辞职。然而早前进行公投的民众看到公投的结果,最终幡然悔悟,后悔了。由此英国境内轰轰烈烈的“反脱欧”民运又成为民间主流,甚至有公民说到以为公投只是游戏,英国断然不会脱欧,[1]但事实证明民众公投致使英国脱欧成功,同时民众在英国脱欧后,又深深的恐惧了。自由,如我们所盼出现了,如何应对这种自由,就成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离开了安全的“天堂”,我们将如何自持?
一、自由与选择
关于人类“本能”、“自由”、“选择”这些问题,书中有所讲解。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从有生命开始,就必须对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做一抉择。人类并非只能从事某一先决的本能行为,而必须在脑海中斟酌许多可能的行为方式,人类开始思想。”[2]诚然,人类与动物的不同,有一个区分点就是本能对两者行为的作用,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摆脱本能对其行为其决定性作用的过程,这也是社会属性逐渐显现的过程。我们不像动物一样根据本能行事,面对一件事情,该如何做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正如作者所说,当人类必须要斟酌可能的行为方式的时候,人类开始有了思想。当人类摆脱了自然的指派,必须去按照某一路径去行事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出现了很多条路,试想一种画面,站在一个中心点,当你要行走,从你的前后左右延伸出很多条道路,在可见的视野范围内你可能暂时看不出它们的不同,这时会不会有些恐慌和孤独,你甚至可能希望由高于自己的一个行为者为你做一种选择,或者干脆希望没有这么多选择。自由和责任是联系到一起的,有时候可能没有勇气承担选择后带来的责任,因为当初选择的时候这些责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选择另外一条便捷的路而不去承担现在压在自己身上的责任。当然,这是消极的,我们也可以勇敢的思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条件,思考每一条路径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而进行最优的选择,我们不必再忍受别人为我们作出的所谓“正确”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因为从一开始就只有我们自己,我们是积极地掌握着自己,自由的行走。
论及掌握自己,自由地行走,就涉及到了个人如何管理自己的问题。作者提到“由于想超越自然,想脱离自然及其他的人类……他是孤独而自由的,但也是无权力和恐惧的。新获得的自由显然像是一个天罚;他脱离天堂的可爱的枷锁,获得了自由,但是他却不能自由地去管理自己,去实现他的“个人人格”。”[3]作者将新获得的自由用“天罚”这个字眼来呈现,这一词组恰当的描述出了新获得自由时的这种尴尬的情形,正如他也说“天堂的可爱的枷锁。”[4]它可爱,但又是不利于我们的枷锁。有了自由,但是不能自由地去管理。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力,但是对于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并没有能够有很好的把握,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当能够自由的管理自己的时候,这种自由才是有效的,如若不然,这样的自由倒真成了一种天罚,上帝也许在露出鄙夷的笑容,好似在说“没有了我的庇护,看你小小的肩膀如何承受这样大的苦难。”
人类脱离自然是漫长而延续的过程。仍然有着原始的关系阻碍着人类人性的充分发展。作者说“与自然、家族、宗教的同一性,使个人有安全感。它属于而且根深蒂固的生活在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中,在这个整体中,他拥有一个无可怀疑的位置。”[5]在等级制社会,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每个人被固定在社会赋予他的固定的位置上,地位是与生俱来的,不论是痛苦或是快乐,只要能够保证生存,一般情况下这种平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观之欧洲文化,由于宗教思想的影响,这种等级制更加稳固。由中国封建社会来看,也正是如此,统治者注重思想控制,被统治者接受这种思想的引导,在能够保持生存的条件下,在固定的位置上生存着。《农民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着重强调一个概念——安全第一。[6]经过长期的磨合,农民与上层阶级形成了一种近乎于稳定的保护人与被保护人的关系。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族、宗教的同一性阻碍了人类自由意识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何谈能够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自由精神的产生。这种情况类似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前的伊甸园的生活,在严密的等级制下生存的人甚至不知自由为何物,也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但人类不会一直生存在这种状况之下,个人化进程总是要继续的。佛洛姆说到“如果个人化过程所依赖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不能作为实现个人化的基础,而同时人们又已失去了给予他们安全的那些关系(束缚),那么这种脱节的现象将使得自由成为一项不能忍受的负担。”[7]他很理性地提出了自由在当个人化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时,才会成为一项不可忍受的负担。换句话说当两者关系适应时,自由还是有着它应有的光辉的。从社会发展的走向来看,由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束了明显的等级制。[8]以前等级制给人们的安全的关系(束缚)打破了,在这个关键点,经济、社会、政治的方面的环境影响着自由对个人化的作用。
二、思考的必要性
作者说到“可是,唯有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时,表达我们想法的权力才有价值。”[9]这一句说出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有了这样的权利,而我们不会利用,那么这样的权力于我们来说也只能是满足我们的幻想,并不能真正的用到实处。关于如何有能力有自己的想法,第五章给出了一些答案。唯有内在的心理状况能够是我们确定自己的个人地位,且不受外在权威的束缚,才能有可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中世纪给人以束缚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确切的说是严密的等级制度。而现代来看社会依然有一种培养我们屈从于权威的趋势。这是一种在思考方式的错误的引导与培养,我们屈从权威,自然缺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思考方面存在着这样的现状。“如今我们已获得了自由的最后一项——言论自由……但现代人却完全不会利用它,终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我们已不再受要我们一意遵行的那些外在权势的控制,却忽视了具有同等权威的舆情与公众意识。”[10]这种状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地存在着。我们不会利用我们的自由。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社会现象,甚至一条娱乐新闻,大众的意见会表现出空前的一致,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时间发生,有一人指出问题,大众在不甄别的情况下人云亦云,舆论一边倒,当事件继续发生,又出现了新的声音,原先的大众意见又如数转而支持新的声音,即使是相矛盾的。当言论自由以这样一种方式被使用着的时候,也许前辈们费劲心血的斗争结果就成了一个名称,一项虚幻的权力而已。所谓的权威舆情的力量有的时候会非常的强大,足以左右事情发生的方向。我们要甄别信息,做出简单的思考,很多的网络群体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没有思考,没有得到真实消息的途径,“沉默”在此时就显得相当珍贵。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从个人心理分析的角度也可以找到答案。“一个人放弃了他独有的个性,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便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11]有了自由,必不可少的就会产生孤独和焦虑,现代人摆脱这种孤独和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舍弃自我,寻求和周围人的同一性。由此可以想象一种情形,在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所有的人朝着一个方向走着,只有你一个人逆着人流的方向,这种孤独感可想而知,甚至产生一种恐惧感。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状况。在运动场上,人们习惯逆时针奔跑,你不会想着要逆着人群,顺时针奔跑,这其中当然涉及到安全问题,但也能说明问题。同样的,在对待一个问题上,我们第一反映是更趋向与多数,尤其是在与自己并不太大利害关系的问题上,会简单的服从多数。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相信独立思考的力量是支撑着这些少数人的。
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也知晓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也试图动用思考的力量,但是我们真的思考了吗?还是只是笼中鸟,在大的框架内幻觉自己在思考? “由于他觉得必须表示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忘记了,他是在重复另外一个人的权威意见,故而相信,他的这个看法是经由自己思考而获致的。”[12]作者指出了这样一种独立思考的幻想,这种情况最隐蔽,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见过。声称是思考的结晶,但是我们真正的了解我们所思考之物吗?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确实动用了自我思考的力量,给权威的观点找理由,找论据,但是有的时候并不去思考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在此就出现了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的问题。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可否先放下已知的结果,或者抱着对已知结果的怀疑的态度。陈景润证明1+1=2,他用严密的逻辑,证实了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也许无用,但是他思考的过程是可贵的。
照作者所说,还有一个问题阻碍着我们自由的思考。 “现在流行的一种可悲的迷信的想法是,只要知道的事实越多,一个人便可获得关于真实事情的知识……他们的时间与精力由于需要学习越来越多的事实,而消耗殆尽,以至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了。”[13]作者犀利地嘲笑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一经典。仔细想想,事情貌似也正如作者说的这样。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当都耗费在对越来越多的事实的积累上,哪有精力再去思考。大可以在与别人的谈论中搜索自己脑中所积累的事实,随便提取几条,你都会赢得“博学”的美誉。纵使脑容量无限,但真正的智者并不是以量取胜或者用已知的事实去教导他人,因为好似只要肯积累,任谁都有可能成为“博学的人”,真正的智者应该是散发着思考的光辉,并且将这些思想的路径与给予他人,用思考的力量预知未知的世界。也许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我们该停下来将我们所得整理归纳,思考并且运用。
三、结语
人们获得了所谓“自由”这种东西,纵然自由有他的万般好处,但是人们同时也失去了原来固定的安全感。如作者反复强调的在大机器生产面前,作为一个个小齿轮,个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不安全感以及无权力感,或者说是缺少对自己承担自己选择所造成的结果的承担的勇气。这是自由的另外一面,我们不得忽视的一面。面对这样的无力感,有些人选择放弃或者逃避这种自由,即便是交出自我,放弃自我选择的权利,由第三者来决定他们的未来,去服从某种权威。
命运似乎进入了一种循环,人们再一次失去自由。只是他们服从的权威由神转而到世俗,进而到一种经济制度,进而到现代人的内心的束缚,自由的敌人貌似越加强大也越加隐秘,隐秘到我们自以为自己享有自由,在与明显的外在的权威束缚的斗争中我们胜利了,但又产生了更强大的敌人,但我们不自知,少有真正的独立思考,少有批判性思维,在巨人的肩膀上大部分的我们沉醉于水平线上的风景。我们忘了的后人也想把我们作为巨人而去眺望更高处的宽广。也许是某一个节点的出现才能叫醒沉睡的我们,但是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的被动的状态下发展着。等待下一个节点,等待下一次发展。对于作者提到的教育的方式,我们都知道,教育至关重要,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的教育也许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发挥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国涵.英国脱欧的深层原因及欧盟下步改革措施,凤凰国际智库, http://pit.ifeng.com/a/20160630/49271552_0.shtml,访问时间:2016 年 6 月 30 日.
[2][3][5][7][9][10][11][12][13][德]E·佛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0页.
[4] 2000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刘海林的译本中第27页翻译成“新获得的自由成了诅咒,他摆脱了天堂甜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21页,第71页,第111页,第114页,第125页.
[6][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 2013年3月第2版.
[8]施治生,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