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希
摘 要:张爱玲的作品中总是运用大量色彩来使人物情节更加丰富,使叙事更润滑,使文字变的不那么平面、单向,拓展了叙事的纵深。本篇意在通过浅析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运用,多角度的呈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运用综合分析和细读法,和大家一起体验这场视觉盛宴。
关键词:《金锁记》; 色彩
1943年末张爱玲发表中篇小说《金锁记》,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化历程。七巧的丈夫是患软骨病的残疾人,七巧形容他“没有生命的肉体”,她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一、黑、白、灰——压抑着的苍凉美
张爱玲在作品中常常使用黑、白、灰等一些残缺的冷色调,在张爱玲笔下,白色与死亡、绝望、沉默、悲哀相连,与纯洁无关,只是暴露了社会的现实、人性的丑陋、命运的凄凉 ,《金锁记》中开篇就提到:“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此段“白”和全篇结尾处七巧回忆年少时“露出雪白的手腕”相呼应,“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少女时代的七巧,长得眉目俊俏,在麻油店里帮忙,甚至邻里有几个适龄男子对她心生爱意,怀揣着少女的小心思,顿觉那时的七巧是可爱的。这里的白鸽子无疑是七巧美好爱情最凄凉的象征,一切成空,不再归来。
黑色也是一个与死亡相关联的颜色,黑白的反差对比,也是张爱玲用的得心应手的手法,“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然而她的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黑白的搭配一方面强调了七巧新寡妇的身份,另一方面预示着一场财产争夺战的即将开始。在描写女儿长安准备退学前一天晚上的心思时衬在深青色背景下的那一个“一搭白,一搭黑”的“狰狞”的月亮,夸张、怪异、扭曲,营造了一种诡异神秘的氛围,召示出月亮下命运的反常、凄凉。就是在这样的月亮下,长白替母亲七巧烧了一夜的大烟。
灰色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混合色,似乎越是艳丽灿烂的颜色混合之后就越发接近灰色,也越发接近苍凉的底色。如形容七巧 “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官织缎袍。” 这个身着灰色袍子的小身材老太太,她自己的爱情幻灭、人生不幸,还把生的活绝望,心理变态扭曲强加到儿女身上,已失去了母性天然的醇厚、慈爱。
二、绿——希望向上的和谐美
张爱玲曾在文章中解释“色调的和谐”: “用粗浅的看法,对照便是红与绿,和谐便是绿与绿。”长安首次去约会时 “赴宴的那天晚上,长馨先陪她 到理发店去用钳子烫了头发,从天庭到鬓角一路密密贴着细小的发圈。 耳朵上戴了二寸来长的玻璃翠宝塔坠子,又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 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此时,长安已经是30岁的老姑娘了,却还着翠坠子加苹果绿旗袍,这一抹绿承载了长安内心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最后一点的希望 。
三、蓝——无奈绝望的抑郁美
“芝寿猛然坐起身来。哗啦揭开了帐子,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不是他们疯了,就是她疯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陽。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芝寿嫁入姜家,果真如曹七巧一直抱怨的那样“姜家没一个好人”,最终在姜家被折磨致死,她经历了抗争到无奈,无奈到麻木,最后连麻木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这里通过蓝色描写出她忧郁愤恨和对自己所处的境遇的绝望。
四、金——金钱枷锁的欲望美
“七巧哥嫂来上海看她时,七巧翻箱子取出几件新款尺头送与她嫂子,又是一副四两重的金镯子,一对披霞莲蓬簪,一床丝棉被胎,侄女们每人一只金挖耳,侄儿们或是一只金锞子,或是一顶貂皮暖帽,另送了她哥哥一只珐琅金蝉打簧表,她哥嫂道谢不迭。”在七巧看来,对亲情最大表达方式就是赠予钱物,她说着不中听的话“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这几段描写都体现了曹七巧金钱观的转变,从之前一斤半的麻油熟人算一斤四两,到处心积虑的控制金钱,戴着沉重的用黄金做成的枷锁生活了三十年,压抑了三十年,痛苦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