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巍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新闻舆论工作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为代表的自媒体与人们生活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社会关切的重要平台,大范围的网络舆情日渐形成新的舆论生态。因此,研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的界定和特点
自媒体是公众基于互联网科技与全球信息体系相连之后形成的一种可以自行提供、分享他们自身事实与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核心是UGC(User Generates Contents)即用户制造内容,这种生产内容的方式使得自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自主性和平民化。自媒体由用户自主制造内容,因此具有毋庸置疑的自主性。每个民众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自媒体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二是低门槛和业余性。数字技术给予了网民极大的传播自由度。大多只需要用户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版,就可以创办一个媒体了。很多自媒体用户还不具有准确描述事件的能力,甚至面对其他媒体上泛滥的信息也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三是传播效率高和交互性强。自媒体没有了空间和时间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增强。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每个信息终端的个体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平等控制信息的交流。自媒体的传播路径呈网络化分布,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特性
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重要的民间舆论阵地。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搜集到基层一线的情况,但往往夹杂着谣言和不实信息。显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许多传统媒体舆情所不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体的多元化。自媒体网络把所有人都变成了编辑和记者,每个公众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传播工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碎片化、全天候的“人人即媒体”出现。这导致各类事件频频通过网络曝光、持续升温和发酵,而不少网络事件背后都存在一些推手谋划参与。
二是影响的广泛性。由于自媒体具有即时、互动、连通等特征,在互联网通达的地方,自媒体的传播是空前的,公众在自媒体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和表达的心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放大,任何一个小范围的事件,都有可能通过自媒体网络迅速传播,最终成为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
三是表达的开放性。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受众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只能接收固定的信息,不能参与其中,没有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消除,公众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公众可以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可以采用更加直接、轻松而非委婉的方式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自媒体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使得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更加可以反映民声,更加可以推动公众参与社会生活。
三、如何做好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工作
首先,打造互动平台提升政府形象。政府官方网站是政府的权威信息门户和动态资料库,是政府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政务公开、便民互动及收集网络问政信息的平台。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的互动功能,通过该平台广泛汇集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反映民声、化解矛盾、服务决策、优化环境的目的,并使其成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社情民意网上通道。此外,要时刻关注网络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积极利用网络与公众对话,增强政府网站的权威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功能,引导网民理性探讨问题、表达意见。
其次,主流媒体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作为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要把握自媒体网络的发展趋势,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加强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积极走进群众,主动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议题,吸引公众参与到公共话语的交流中,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使自媒体网络舆情真正代表广大公众的心声,起到过滤作用。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风向标,要讲党性、讲政治、讲观点、讲时机、讲技巧,对不良信息进行规制和对网络谣言进行澄清。
第三,把自媒体网络舆情纳入制度框架和法治轨道。当前我国越来越强调法治,对于自媒体网络舆情来说,也理应纳入制度框架和法治轨道。要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倡导公民理性表达,对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侵犯个人权益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最后,提升自媒体用户的素养。自媒体用户媒介素养提升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要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洞察能力、识别能力,需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信息,有选择的接受一些信息,而不是依靠直觉来分析信息。其次,各大媒体要有意识地传递媒介素养知识,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最后,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水平,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的选修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