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感性意象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评价方法,建立用户与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意象认知匹配模型,并使用因子分析法等量化方法获取并表征原本难以编码和度量的产品用户隐性知识,再建立用户感性意象与产品造型之间的映射模型,将用户与产品造型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评价因子知识库和通用的计算机辅助感性意象评价系统。此评价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产品造型设计开发部门,设计师能够高效而低成本地获得产品造型需求。
关键词:感性意象;文化创意产品;因子分析法;评价系统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内企业的研发重心正逐渐由国外消费者转向国内消费者,由产品终端转向产品前端,产品设计不仅仅要满足用户的生理需求,同时也要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技术创新在推动产品设计发展的同时,却不可避免的给用户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创新科技和传统用户经验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为设计师理解用户需求、用户理解产品设计提供可靠的、显性的意向表达。
工业设计需要解决人与产品的交互关系,一方面取决于产品本身,如功能、性能、外观、结构、色彩、声音、材质和味道等,包含物理、社会和文化的情境;另一方面依赖于用户本身,如情感、目的、任务、感知、期望和能力等。设计师在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需求用图形化的形式描述出来,设计师拥有无法用言语描述的隐性知识,如长期的经验、对美的理解力、创造力,尤其是对产品设计美感的创造力,常常深藏于设计师的头脑中,只能通过一些图形符号,如点、线、面才能让其外显性。同时设计师在开发产品时,除了要充分运用用户显性知识外,还必须研究深藏在用户心中与情感认知相关的感受和感觉等情感反应,挖掘用户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独特的,难以转移、模仿和替代,在产品核心竞争优势的构建中具有关键作用。
基于感性意象理论,提出基于感性意象的产品创意造型设计评价方法,建立用户与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意象认知匹配模型,并使用因子分析法等量化方法获取并表征原本难以编码和度量的产品用户隐性知识,再建立用户感性意象与产品造型之间的映射模型,将用户与产品造型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评价因子知识库和通用的计算机辅助感性意象评价系统。此评价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产品造型设计开发部门,设计师能够高效而低成本地获得产品造型需求。
二、模型框架
(一)用户的感性意象模型
在产品设计中,用户根据他(或她)以往其他产品的使用经历,对产品形成一种期望值,同时会形成这类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思维模型,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初级阶段会用显性知识描述,比如像什么,有哪些功能;第二阶段,基于过去已有的经验、经历,则会在大脑中对产品形成一种印象,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性思维,并借助一些感性意象形容词描述如漂亮的、高贵的,最终以隐性知识形式储存下来,这就是用户感性意象模型。一个成功的产品它的设计元素能够充分的满足用户的感性意象,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用户会从心里对产品产生喜爱和关注,这种达成优良感受的心里推动力就称为吸引力。在产品设计领域, Baxter 提出了产品4个方面的吸引力来源:对已有的产品的印象;可视的功能性;产品的某些象征性意义;观赏者的本能. Crozier 等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曾提及来自观赏者的3 个吸引力反馈因素:美学感受,即产品引起的感官吸引;功能性,即产品的功能、质量等;象征性联系,即产品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产品是否适合观赏者的性别使用等。
(二)设计师的感性意象模型
设计师根据产品目标,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技术,将设计构思转化成产品形式,设计计师所拥有却无法轻易描述的意象,如洞察力、灵感、视觉感受(如美感、秩序感)和经验等,尤其是对产品外观美感的创造能力,常常深藏于设计师的个人头脑之中,是设计师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设计师的感性意象模型。
(三)设计师的感性意象模型
用户(以大学生为主)→已有的感性意象→现在的产品形象→期望感性意象
设计师→设计构思→形态 色彩 材质 设计知识→设计师塑造感性意象
当两者匹配则接受,不匹配,设计师修改或再设计,直到匹配。
设计师根据设计目标,结合自己的长期各界的设计经验和经历,借助点、线、面等图符号将构思外显化成产品造型,用户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以想象方式与设计师的产品造型进行交互沟通,当这种交互在某些方面达到一致时,表示产品设计符合用户需求,当在交互的过程产生了较大分歧时,设计师则需要修改设计,以期最终满足用户需求。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建立用户与设计师的感性意象认知匹配模型。
(四)用户与设计师感性意象外显化
获得用户的感性意象,需要密切观察用户的行为方式,注意用户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利用问卷调查法、口语分析法、语义差异法、用户体验等方法来获取用户的感性意象外显化特征。
设计师的感性意象也可以运用访谈、口语分析法和设计概念草图等方法,研究工业设计师的思维特点和表现方法,将其感知意象外显化和转移,形成概念草图、文字和模型等。
(五)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评价因子,创建评价因子库。
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筛选评价因子,建立形态数据库、色彩数据库、材质数据库和设计知识库。
(六)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
通过网络平台,让用户和设计师对产品进行意象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设置评价动态功能,将数据结果实时更新到后台数据库中的文件,方便调用。
主要实现技术,基于网络用户,利用ASP进行动态网页设计,应用ASP技术建立一个面向网络用户,能够提供快速可靠的网页模式设计评价系统。后台程序主要利用Asp和Access编写,前台效果主要运用到Photoshop和Dreamweaver技术支持。
三、反思
基于当今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知识,随着产品创新设计的整合成为新的热点,用户的隐性知识和设计师的设计知识的快速交流和共享,影响着产品创新设计的速度和质量。建立用户与设计师感性意象认知匹配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整合,建立计算机评价系统,随时修正用户的隐性知识,并及时的传递到产品创新设计中。
【参考文献】
[1]罗仕鉴,潘云鹤.产品设计中的感性意象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7(03):8-13.
[2]NAGMACHI M. Kansei Engin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 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1995,15(1):3-11.
[3]朱上上,罗仕鉴,赵江洪.基于人机工程的数控机床造型意象尺度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11):873-875.
作者简介:皮珊(1977.12~),女,硕士研究生,宁波大红鹰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