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支梓桐
刘邦:治世的智慧
文|支梓桐
重用人才从谏如流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但就这么一个甚至带有浓重“流氓”习气的人,却让刚刚一统天下的秦朝二世灭亡,开创了汉家四百多年的基业。毛泽东曾评价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 (今徐州丰县)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楚汉战争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后采用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刘邦曾经问臣下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回答各有不同。高祖听后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在刘邦的队伍里,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娄敬是车夫,韩信是待业青年等等,但是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别人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其实,很多人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但却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而投奔刘邦,刘邦都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也正由于刘邦的用人之道,帮助他成就了霸业。
陈平原来名声很臭,他曾三易其主,先随魏王,后投项羽,都不遂心愿,后经好友魏无知的推荐,才被汉王刘邦拜为都尉,并兼任近身侍卫和参谋。汉将周勃和灌婴见刘邦重用陈平这个名声不佳的人,深感不满,便对刘邦说:“陈平虽相貌堂堂,未必真有才能。他先跟从魏王,魏王不容;后又投奔楚王,楚王不用;才来归汉。可见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大王应当明察啊。”
刘邦听后,为了弄清情况,即招陈平来询问:“听说先生过去侍奉过魏王,不合意,便去侍奉楚王项羽,如今你又到我这里。请问,一个守信义的人,怎能这样三心二意呢?”陈平回答说:“臣当初确实侍奉过魏王,但魏王非常固执,不能采纳意见,因此我才投奔楚王;而楚王生性多疑,用人不信,任人唯亲,所以我就离开了楚王。听说汉王能重用人才,我才来投奔。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计策有可取之处就用我,如果认为我无可用之处,就请大王准许我离开。”
听了陈平的话,刘邦认为他是难得的率直而有才华的良臣,忙向陈平道歉,不仅厚赏他,还拜他为护军中尉,让他监督考察所有将官。从此,诸将领也不再多说陈平什么坏话了。陈平被刘邦重用后,的确没让刘邦失望,设计出离间项羽与范增、钟离味等亲信关系的计策,使项羽内部逐渐分崩离析,实力逐渐衰弱,为后来刘邦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在楚汉争霸之初,项羽有雄兵百万,刘邦只有区区二十万,处于明显的劣势。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于项羽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在壮丽的宫殿和无数的珍宝面前,刘邦动了杂念,想要留居此地。樊哙在此时力谏刘邦说:“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在樊哙、张良等人劝说下,刘邦终于醒悟过来,咸阳的财宝原封不动,还军霸上。今天看来,刘邦此举是十分明智而且关键的。倘若刘邦贪图富贵、不听劝谏,把咸阳据为己有,等到项羽统率几十万大军到来后,刘邦定会遭到屠洗。
汉王二年,刘邦由汉中出兵讨伐项羽,到了洛阳新城,新城地方掌管教化的小官董公听说汉王要来了,便在路旁等候着,说有建议给汉王。他对刘邦说:“臣曾听说一句话:‘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情往往不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指明敌人是反贼,才能容易平定。项羽无道,放逐并缢杀天下共立的主上楚怀王,他就是天下公认的反贼。仁者不必靠勇气,义者不必靠力气。大王应当率领三军将士,为义帝楚怀王发丧,穿素服,并通告诸侯,共同去讨伐项羽。这样一来,四海之内,没有不仰慕大王的大德的,这才是古代汤王、文王、武王的义举。”
刘邦听了这番话,心里很震撼,认为有道理,马上就为义帝发丧,宣告项羽缢杀了大家共立的义帝。同时,命令部下哀祭三日,然后分别派遣人员,告诉坐镇四方的诸侯:“天下共立义帝,我们都愿为他的臣属。项羽大逆不道,寡人尽发关中精兵,收集河内、河东、河南士众,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去攻讨楚国杀义帝之人。”此时,项羽正在攻打齐国。刘邦因了董公的建议,赢得各路诸侯的精兵一共56万人,向东打楚国,而且一直打到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度回到他的老家。
虽然历史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什么本事,又不肯苦干,还被父亲训斥为“无赖”。但不得不承认,刘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懂得该如何利用众人的力量为己所用,善于纳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