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2016-08-01 06:04屈文波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新常态

孙 早,屈文波



●“985”高校经济学人计划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孙早,屈文波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以“结构性”减速为背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但中国式新常态并不是西方媒体所界定的“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悲观过程,而是一种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由失衡转向优化、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作用日趋增强,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趋势日趋明显;分配结构失衡的局面逐步扭转,共享经济福祉的包容性增长正在形成。发展新常态经济,应以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为保障,以自主创新为重点,以结构转型升级为支撑,以提升要素效率为载体,以开展多边贸易合作为契机,努力发展新常态经济。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长特征;增长压力;发展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7.002

一、引 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要求领导干部“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所做的演讲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12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标志着一个以“新常态”为表征的历史阶段正在到来。因此,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常态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选择

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告别了长达30多年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GDP增长率开始回落。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一届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作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已经上升为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首先,新常态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选择。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而是表现

其次,新常态是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科学选择。从经济运行的自然规律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理想增长率都应该是符合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可持续增长。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高速增长,但由此造成的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日趋严重。2014年6月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公报》显示,7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4.1%,最受公众关注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依然严重。与此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的增大,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上升。因此,低能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土地成本时代已成为过去,依靠扭曲资源环境成本等形成的特殊红利即将消失。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选择。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效率优先与公平分配相互促进、包容共享经济福祉将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理想状态。旧体制下国富民穷、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居民个体间收入差距拉大等显然有悖于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虽然自2012年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但包容共享经济福祉的新常态模式日趋显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明显,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经济增长动力正在逐步由要素投入驱动和外需拉动转向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发展方式不断转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三、新常态经济的增长特征

(一)经济增速回归常态,但增长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出口红利、自然资源红利和体制转轨红利等要素禀赋红利已趋于消失,而结构调整过程中新的增长动力正处于构建和培育阶段,其所发挥的效应正处于形成期,经济增长已很难或者说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的高速增长状态。2001-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10.4%,2012年和2013年回落至7.7%,2014年则回落至7.4%。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2011-2015年、2016-2020年、2021-2030年的三个时间段内,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分别为7.8%~8.7%、5.7%~6.6%、5.4%~6.3%(李杨等,2014)[2]。即便如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高于同期世界增长速度,也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同期增长速度(见图1)。相关研究认为(马广远,2014)[3],如果能够维持7.4%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会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能够维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规模将会超过美国一倍,到2040年,将会超过美国两倍多,中国经济的前途将会一片光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4年中国GDP增长速度虽然下滑至7.4%,但GDP增长总量首超1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2011-2014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4。因此,中国经济的适当减速并不会降低其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地位,反而还会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图1 中国GDP增长速度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二)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为重点,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结构将发生转折性的变化。

(1)从产业结构变动看,自2011年起,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于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产业主体,所占比重高达46.1%,高于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2014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重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性跨越(见图2),国民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中国经济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新常态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出现重大变化。从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和贡献份额看(见图3、图4),从2011年起,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和贡献率开始提高,并逐渐接近第二产业。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趋势明显,2014年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2013年增长12.3%,增长速度高于全部工业增加值5.3个百分点,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2013年增长10.5%,增长速度比全部工业增加值高出3.5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4]。这标志着中国正在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强国,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经济发展将会走上一个划时代的新水平。

图2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图3 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份额(百分点)

图4 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2)从需求结构变动来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中,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失衡局面正在逐步改变。2011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达到56.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2-2014年分别为55.1%、50.0%和50.2%,2015年第三季度已达到58.4%。与此同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不断下降,200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次变为负数(-37.4%),2010年虽有所回升,但仅为4.0%,此后的2011-2013年净出口的贡献率一直为负,分别为-4.2%、-2.1%和-4.4%(见图5)。这虽然和世界经济的不景气有关,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外需不可能拉动足够规模的经济增长。新常态下需求结构优化趋势明显,消费主导的内需将逐步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只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创业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内需被拉动起来将会成为强劲的、持久的常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会不断增强。

图5 投资、消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

(3)从分配结构变化看,劳动者报酬占比过低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所积累的收入分配非均衡问题日益暴露,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增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新常态下,这种收入分配失衡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中国GDP增长率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2009年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跑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也跑赢GDP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见图6)。进入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极值比由2013年的3.02下降到2014年的2.92,基尼系数由2013年的0.473下降到2014年的0.469。新常态下,国强民富、经济福祉由非均衡走向包容共享将是长期趋势。

图6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变动趋势(%)

(4)从贸易结构变化看,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外贸易正在逐步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一是工业品出口结构趋于优化。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13 109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全部商品出口比重为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6 605.3亿美元,同比增长0.1%,竞争力正在持续增强。二是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下降。1999年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为56.9%,2013年已下降到38.9%,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32.7%。三是贸易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201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5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6.5%,对整体进出口增长的贡献达55.9%。四是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呈优化趋势。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增加迅速,2014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14.8%,高于2013 年0.8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15.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兴贸易模式发展迅速,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高于货物贸易,同比增长6.0%。新常态下的贸易结构正在趋于优化,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

(三)增长方式正在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一直以来,投资驱动和外需拉动曾经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物质资本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增大,继续依靠大量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已失去可行性。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将更多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正在形成,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日趋增强,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研发范围扩大。201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法人企业有54 832个,是2004年的3.2倍。二是研发投入大量增加。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8 318.4亿元,是2004年的7.5倍;R&D人员全时当量249.4万人年,是2004年的4.6倍;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56.091 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0.514 6万件,分别比2004年增长8.7倍和10.1倍。2013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已达51.7%,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工业增长速度(张占仓,2015)[5],科技创新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更多地转向技术创新红利和人才红利,发展创新型经济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

四、新常态经济面临的增长压力

(一)要素供给效率下降

一是劳动力供给增长率放缓。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所释放的人口红利一直被认为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意义上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廉价劳动力资源正在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趋于消失。有学者预测,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不会再增长,此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时间大约是2010年;也有学者预测,中国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转折点大约出现在2030年。尽管对“人口红利”何时消失、“刘易斯拐点”何时到来等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趋于弱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二是投资回报率下降。2010年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口红利”和投资的双驱动,但随着投资饱和、产能过剩、投资机会减少,投资效率下降,资本高回报率也趋于结束。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投资率及投资增速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演变出现从高速到减速的变化,投资驱动增长阶段结束。三是资源配置效率发生变化。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丰富的低成本资源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从效率低的第一产业向效率高的第二产业转移,由此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所占份额已趋饱和,大量资源开始更多地向服务业转移,而服务业的效率明显低于制造业,并且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大多处于低端,生产率较低,由此带来极为显著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巨大差异。因此,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成为新常态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新常态下,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较大的难度。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70%,中等收入国家为55%,低收入国家为44%。2013年和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连续超过第二产业,但依然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5%的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核心生产技术严重依赖国外,与跨国企业平均4%的科技投入强度相比较,目前我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平均值仅为0.93%(刘世锦,2014)[6],严重阻碍产业结构高端化的进程。从科技成果转化率看,国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10%,实际投入到生产中去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至少有一半的科研成果能够用于生产之中(朱宏任,2014)[7],较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得科技创新的意义和影响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此外,产能过剩现象严重,给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没有公布产能利用率指标,尚无法用准确的数据来衡量产能过剩的程度,但从PPI指数看,自2012年3月-2015年9月的43个月,PPI指数已连续出现负增长;2015年以来继续延续负增长态势,2015年9月PPI指数同比下降5.9%,创历史新低。PPI指数的持续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要素投入和对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达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趋增强,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消耗超过全球总量的22%,单位GDP能耗大约是世界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甚至高于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张占斌,2015)[8]。2013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201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9.6%,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如原油、原煤、天然气、铁矿石等)的供给约束逐步加剧,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都有很大差距,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随着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的增大,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上升。2014年9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2015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要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污征收标准调整至不低于每污染当量1.2元,将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五项重金属(铅、汞、铬、镉、类金属钾)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至不低于每污染当量1.4元,与之前相比,新规定将排污收费标准提高了一倍,企业环境成本上升。低能源成本、低环境成本时代已成为过去,依靠扭曲资源环境成本形成的特殊红利即将趋于消失。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新常态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内整体技术水平低下,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干中学”的空间很大,导致我国技术进步主要依赖学习和模仿,自主创新的贡献则相对较小。汤森路透的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以专利为主要指标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排名中,中国企业无一上榜,以知名商标为主要指标的世界品牌100强中,中国仅有4个。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结果,在25家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中,其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仅为0.65%,其中知识产权资产占无形资产的比例仅有16.9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产出效率低下,出口商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高端转换难度较大,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举步维艰。虽然近年来我国创新型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铁等领域都有重大突破,但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发明与世界强国还有较大差距,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之路,将成为新常态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此外,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所带来的总需求疲软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等,都将对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带来严峻的挑战。

五、发展新常态经济的对策

(一)以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为保障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源自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是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首先,要继续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切实做到政企分开。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目的,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其次,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为民间投资和创新创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各类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促进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再次,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健全金融法制法规,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避免或降低金融风险以及各类经济风险,保证新常态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

自主创新是新常态经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首先,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保障,鼓励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其次,加快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以及使用新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跻身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科技水平团队。再次,进一步强化前沿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同时,要采取措施加快培育创新型市场体系,挖掘企业创新潜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体。通过各种措施,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努力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之路。

(三)以结构转型升级为支撑

结构改革是一个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首先,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增强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其次,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释放消费红利。通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例,使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能够得到充分释放。再次,要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依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国家级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推进城乡结构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及市场化配置功能,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为他们参与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

(四)以提升要素效率为载体

在“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资本投入收益率下降、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趋紧的情况下,以提升要素效率为载体,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就成为新常态经济的核心。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人才成长和创新机制,创造有利于国内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切实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效率,将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优化投资结构,控制重复性建设及高能耗、高污染建设投资,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所占比重,防止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规模扩张和产能过剩。再次,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企业清洁生产能力,,缓解经济增长的能源环境压力,走清洁发展的新常态之路。

(五)以开展多边贸易合作为契机

首先,要加快构建符合国际贸易规则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新体系。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包容性的态度加快推进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其次,加快构建集投资、生产、出口、销售、服务、合作于一体的国际化网络和生产新体系,形成中国跨境生产、贸易、服务的供应链体系。再次,针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加快促进先进制造业回流以及排他性的贸易保护规则,目前的关键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挖掘掌握国际高端技术的创新型人才,鼓励制造业研发或并购国外核心先进技术,形成研发、融合、吸引、再创新的新型创新机制,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推动中国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

参考文献:

[1]吉蕾蕾.红线护生态绿色富林农——上半年林业发展新亮点[N].经济日报,2013-07-30.

[2]李杨,张晓晶.论“新常态”[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研究报告系列,2014.

[3]马广远.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J].同舟共进,2014 (10):24-26.

[4]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2015-02-26)[2015-12-20].http:///www.stats.gov.cn/ tjsj/zxfb/t20150226.

[5]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120-127.

[6]刘世锦,余斌,吴镇宇.促进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决策探索,2014(14):57-58.

[7]朱宏任.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14(11):24-31.

[8]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的转换[J].前线,2015(4):28-30.

[责任编辑:余志虎]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6)07-0008-06

收稿日期:2016-01-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Y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1-0429)

作者简介:孙早(1966-),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公司制度与公司成长,公司战略与现代产业演进;屈文波(1978-),男,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为有规律地下降,并最终趋于某一稳态增长水平。如日本在1950-197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速为9.7%,1973-1990年间则回落到4.26%,此后的1991-2012年间进一步降至0.86%;韩国在1961-1996年间,经济年均增速为8.02%,1997-2012年间则降至4.07%。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显示,“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永远保持每年10%的增长速度,即便是中国”[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形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但目前,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依靠低成本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传统“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资本供给已经由短缺转向剩余,产能过剩现象严重,资本投资率及回报率下降,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已失去可持续性,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低成本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正在消失。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不可能再从低速增长恢复到两位数以上超高速增长的旧常态,经济进入次高速增长将成为新的常态。因此,新常态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选择。

A Research o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New Normal”

SUN Zao,QU Wen-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structural”reduction,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into a new normal stage.However,the new normal with Chinese style is not“a slow and painful economic recovery after the crisis”,which is defined as the pessimistic process by the western media,it is a process which the growth rate from the high speed to the middle and high speed,econom⁃ic structure from imbalance to optimization,and the growth mode from factor input to innovation-driven.Under the new nor⁃mal,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and the trend of rebalancing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The imbalance of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gradually reverses,and the sharing of economic well-being of the inclusive growth is being formed.We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s a guarantee,focus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tak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s the support,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lements as the carrier and carry out multilateral trade cooperation as an opportunity,in order to de⁃velop the new normal economy.

Keywords:new normal economy;growth characteristics;growth pressure;development strategies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新常态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