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冬小麦连阴雨危害现状及预防措施浅析

2016-08-01 03:07马建科,李斌杰
中国科技信息 2016年13期
关键词:灵台县冬小麦全县



灵台县冬小麦连阴雨危害现状及预防措施浅析

马建科李斌杰

甘肃省灵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马建科(1975-)男,甘肃灵台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曾先后在省市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获得科技成果奖励9项,国家级荣誉奖励1项,省市荣誉奖励3项;李斌杰,男,汉族,(1962.07-)多年来一直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曾获省市荣誉奖励4项,科技成果奖励5项。

行业曲线

文章调查分析了灵台县冬小麦连阴雨灾害发生现状及危害损失,参照权威机构鉴定结果,指出灵台县冬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合理优化品种结构布局;科学规划指导;提升业务素质四方面预防措施。

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陇东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境内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山川塬兼有,总面积2038km2,是一个传统的雨养旱作农业县。全县辖5镇8乡184个行政村,14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人,农村劳动力6.37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2万hm2,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荞麦为主,总产量19万t,人均产粮580kg。冬小麦作为全县第一大粮食作物,2009年以来,常年播种面积在2.13万hm2左右,占到了粮食播种面积的30%以上。小麦生产的丰歉直接关乎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大局。

灾害现状

受灾状况 连阴雨灾害是指连续多日阴雨并伴有气温下降的天气现象。2015年6月份以来,灵台县降水持续偏多,降水量为125.1mm,与近10年同期相比偏多89%;日照偏少,日照时数为142.1h,与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少38%;气温持续偏低,平均气温为18.8℃,与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低2.2℃,特别是6月20日—6月30日,出现持续性阴雨天气,累计降雨量97.6mm,较上年同期增加400%,是历年6月下旬同期降雨的4倍多,属于60年一遇的灾害性天气状况。6月下旬正值冬小麦收获高峰期,致使全县1.75万亩受害,其中14.4万亩小麦发生不同程度倒伏,籽粒全部芽变,尤为严重的1万亩冬小麦籽粒生根发芽,芽根显绿。从收获的籽粒看,有70%-75%籽粒达不到粮食标准,50%籽粒达不到饲料标准。全县冬小麦品质严重下降,商品性差,合格率低,千粒重降低20%,亩产量损失35%,产值损失65%,小麦平均减产率25.3%,属于历年减产幅度最大、经济损失最重的年份之一。

样品状况 为了准确科学的判定受灾小麦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按芽变情况划分为5个样别,委托甘肃省食品研究院进行了品质鉴定,送检样品状况如下。

样品1 :少量变粒,初露芽点,粒色鲜亮,胚部皱松变形,占总量比例的60%,代表总量1072.89kg。

样品2:籽粒胚部膨胀肿大,粒色暗乌,芽长约10cm,芽尖变绿,超过20%发生芽变,占总量比例的的42%,总量681.2kg。

样品3:均有芽根,粒色乌黑,胚部种皮开裂,比重变小,有50%发生芽变,占总量比例的39%,代表总量715.26 kg。

样品4:有2/3发芽,籽粒乌黑,有霉变斑点,根茎明显,占总量的30%,代表总量536.4 kg。

样品5:出大叶,成麦苗,部分营养物质消耗殆尽,变成麦皮,不可食用饲用,占总量的15%,代表总量536.4kg。

品质分析 送检样品鉴定项目主要包括:营养品质、发芽率、容重、不完整粒及霉菌总数、黄曲霉B1、沙门氏菌、蛋白质8项(详见表2)。

样品1霉菌总数为60000,超标;蛋白质13.46达标;黄曲霉B1 =2.14未超标;沙门氏菌未检出;容重721.3g/h;不完整粒10%,大于五级标准。样品2霉菌总数为78000超标;蛋白质11.88达标;黄曲霉B1=2未超标;沙门氏菌未检出;容重681.6g/h;小于粮食五级标准,不完整粒24%,大于粮食五级标准。样品3霉菌总数为78000超标;蛋白质13.40达标;黄曲霉B1=2.12未超标;沙门氏菌未检出;容重542.7g/h,小于粮食五级标准;不完整粒38%,大于粮食五级标准。样品4霉菌总数为86000超标;蛋白质13.08达标;黄曲霉B1=2未超标;沙门氏菌未检出;容重486.8g/h,小于粮食五级标准;不完整粒57%,大于粮食五级标准。样品5霉菌总数为120000超标;蛋白质13.46达标;黄曲霉B1=4.37未超标;沙门氏菌未检出;容重398.4g/h,小于粮食五级标准;不完整粒78%,大于粮食五级标准。

参照鉴定结果,由于霉菌总数值远大于国家标准(GB /T 13092-2006),因此雨后发芽的小麦籽粒须进行分类处理,分别界定经济用途,以提升商品价值。其中:样品1代表的小麦可以食用饲用;样品2代表的小麦部分可食用,全部可饲用;样品3代表的小麦不可食用可饲用;样品4、5代表的小麦不可食用也不可饲用;所有样品代表的小麦籽粒均不可作种子用。

存在的问题

生产基础薄弱 灵台县作为传统雨养旱作农业县,远远未能跳出传统弱质产业的短板。随着气候状况的变异、耕地面积的下降、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全县生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山地面积占3.54万hm2,占粮田面积的50%以上,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5%,加之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冬小麦生产处于低水平状态。同时,由于冬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干旱、霜冻、冰雹、连阴雨等灾害时有发生,面积大、危害重,小麦生产安全风险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

种植结构欠合理 灵台县光照充足,雨热资源丰富,人均粮田面积较大(约为0.25 hm2),资源优势明显。但种植结构欠合理,冬小麦播种面积较大,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以上,品种多乱杂,高杆品种比例大,缺乏主导品种。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生产品种涉及23个系列134个之多,部分品种适应性差,抗逆性不足,品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小麦生产质量水平。同时,在品种结构布局上,未能结合气候气象条件、品种、降水、播期播量、种植管理以及成熟收获等因素发展小麦生产,未能结合山川塬不同地类、不同生态条件进行统一布局,供种企业以利为先,品种推介上重产量轻品质,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的有机结合不紧密,全县小麦生产处于一种无序化状态。

传统产业重视度不高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经济增收型的主导思维代替了农业发展定势。政府部门重视牛、果、菜“三大”主导产业,忽视了传统弱质粮食产业,把粮食生产定性为农民自身的惯性行为,一厢情愿的认为“老百姓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种什么”,实际上由于近年来全县果产业的极度扩张,小麦生产规模受到了严重挤压,粮食生产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县现有农业人口20.63万人,占总人口的90%以上。随着全县农业增产措施的应用,粮食生产尤其是冬小麦总产实现了十连增的丰收局面,群众种粮意识淡薄,经营粗放,外出务工行为普遍发生,加之种植收入低下,弃耕撂荒现象的存在,小麦生产经受着质量与产量的双重考验。

灾害应对措施不足 灵台县小麦生产上主要有低温、霜冻、冰雹、干旱及条锈病危害。连阴雨灾害呈现突发现象,但发生时段性强,危害范围广,总体损失重,甚至造成小麦生产上毁灭性灾害。一是灾害预判不及时。广大干群对连阴雨灾害思想认识不足,缺乏预判,气象预报不准确,导致雨前最佳收获时机延误;二是受打碾、晾晒条件限制,雨前小麦收获籽粒受潮发霉变质严重,群众有放任自流、弃之不顾现象。经调查统计,2015年秋播小麦面积1.616万hm2,需种子315.5万kg,秋播用种严重不足,调购资金缺口较大。

对策措施

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 根据种植业结构现状,结合春播、复种和秋播生产,引导群众科学种田,合理布局,不断优化粮经、夏秋作物结构比例。

坚持三压三扩,优化种植规模。压夏扩秋,进一步压缩小麦生产规模,增加糜谷、豆类、荞麦等小秋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不减;压劣扩优,适度降低大宗低附加值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地方特色小杂粮作物种植,提升生产效益;压粮扩经,扩大蔬菜、苹果、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比例。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内(小麦面积稳定在30万亩)。通过2~3年时间的努力,到2018年,使粮经作物比由59:41调整到55:45,夏秋作物比由32:27调整到30:29,县域种植业结构比例更趋优化合理,在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运用综合措施,发挥辐射带动效力。综合运用技术带动、行政推动、市场引导手段,围绕测土配方施肥、粮食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示范投入,集成技术,集中力量,集约项目,建办一批规模适中、带动作用明显的粮食作物优势生产示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促进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合理优化品种结构布局 结合县域农作物结构状况,坚持引进一批、培育一批、筛选一批的思路,良种良法相配套,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不断优化县域作物品种布局,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

建立技术会商机制 立足重要农时季节,邀请省市小麦、植保、土肥等方面的农业专家,会同县水务、气象、农牧、农机、粮食、供销等有关部门,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在科学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群众需求和生产季节,对全县种植业生产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分不同区域不同地类,制定切合实际的灵台县种植业品种布局意见,选择符合灵台实际的主导品种,并以电台、广播、短信的方式及时告知群众,增强对冬小麦生产规划布局的科学指导。

搞好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分山川塬不同地类,引进矮杆、高抗、耐旱性冬小麦良种,搞好品种比较、不同播种方式、不同肥效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优中选优,筛选一批我县栽培的当家品种,突出地域特色。

加大实践锻炼以优化品种、合理布局为目的,制定完善灵台县冬小麦为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技术标准,围绕品种选择、精量播种、春季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成熟收获全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分山川塬不同地类,建立什字、西屯等七个农技示范场建设,集中精力开展品种比较、分级区试、矮化栽培、不同施肥水平等多项试验示范,优中选优,筛选一批适宜本县栽培的当家品种,突出地域特色。

优化品种布局。按照不同生态类型,气候特征,土壤养分进行区域划分,坚持早中晚熟品种相搭配,高杆矮杆品种兼顾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三大区域:一是山原中强筋力冬麦区包括:东部塬区主栽品种为西农928、长旱58, 搭配品种为陇鉴103、长6359,示范品种为长航1号、兰天094;东部山区主栽品种兰天32、灵台3号, 搭配品种陇鉴108、兰天28,示范品种兰天092。二是川谷高产优质冬麦区包括:东部川区主栽品种西农928、西平1号,搭配品种灵台4号、长6359,示范品种兰天04-140;西部川区主栽品种晋麦54、长6359 搭 配 品 种运旱115、平凉45,示范品种西峰28。三是山原弱筋力冬麦区:包括西部塬区主栽品种灵台4号、长6359,搭配品种兰天32、运旱20410,示范品种长6878、临丰3号;西部山区主栽品种兰天28、晋麦47,搭配品种:陇育7号、晋麦79,示范品种陇鉴386。

科学规划指导 针对近年来农业病虫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改革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技术指导方式,制定和完善灵台县农业灾害防控预案,努力增强抗灾减灾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建立分期协调管理机制。划分职责,增强全县大宗作物灾害防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冬小麦每年8~10月,重点搞好品种选择、货源调供、秋播拌种、精量播种环节;11~12月抓好冬前化学除草和镇压保苗;翌年3~5月抓好条锈病等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及一喷三防措施的落实;6月收获期做好成熟期鉴定、气象预报、跨区联合收割等关键问题。

狠抓关键技术措施 根据作物结构状况和生育特点,分期跟进,实地指导。综合应用化验分析、远程监控、定点测报、测土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手段,突出作栽、植保、土肥、种子方面的调控监管,增强田间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冬小麦应根据历年品种特性和产量水平,做好播前种子精选和包衣种子选择,播种期要根据节气、降雨、气温等因素,精量下籽,适期播种,亩播量不超过12kg,管理上做好冬前化学除草和早春氮磷配比分类耧施追肥,乳熟灌浆期坚持菌、药、肥混合使用,一喷三防,减少条锈病、干热风危害,防止倒伏,收获前做好气象状况监测预报,科学测核产量,适时收获,防止早收秕粒或晚收损失。

提升业务素质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三严三实”的要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把学业务、强素质、提技能作为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懂业务、分管领导抓业务、技术人员精业务、一般干部学业务的环境氛围,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

深化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学习 加强对现代农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应用,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及时汲取次灾害发生的深刻教训,防患于未然,引起思想行动上的警觉,增强抗灾减灾意识。

强化灾害预警研究 结合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加强小麦生产结构调整、品种布局、播期播量、成熟收获等方面的问题研究,采取典型示范、技术展示、现场讲座、实地演练、印发资料等有效方式,强化技术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引导群众改革传统种植方式,加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力度,增强对冬小麦灾害发生的预警研判,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DOI:10.3969/j.issn.1001- 8972.2016.13.015

猜你喜欢
灵台县冬小麦全县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甘肃冬小麦田
灵台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两学一做”主题演讲竞赛活动
冬小麦和春小麦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