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制安全应对措施

2016-08-01 10:12沈培菊
中国公共安全 2016年7期
关键词:封闭式住宅小区治安

□ 文/沈培菊



街区制安全应对措施

□ 文/沈培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勾画了中国城市发展“路线图”,明确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这一《意见》的出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自身的安全和生活的氛围,比如小区的交通、环境质量、人员混杂带来的治安问题。其中,小区的安全问题最被人关注。在小区格局发生变化的时候,住宅小区开放后的安全问题,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开放式的小区没有围墙的阻挡,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外部人员随意出入。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更应当密切关注,并寻找对策积极应对,把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由传统的守护和巡逻变成对周边地区的问题排查和动态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调整原有的工作方法,维护好小区的治安环境,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封闭式小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封闭式小区,国外称为“门禁社区”,是以实体围合方式封闭的并禁止或限制非本社区成员进入的居住区,区内成员通过一定的法律契约实现公共环境的共享。这种住宅小区,不论封闭的程度如何,大多数有明确的边界,有围墙和大门,有看门的物业保安。封闭空间各自为政,将公共道路排斥在住宅小区之外。城市脉络没有打通,使得城市拥堵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封闭的边界简单地将小区内外强行分成两个隔绝的空间,这样的分隔降低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造成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不足。小区内供人活动的场所不允许外人使用,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比较典型的封闭式小区建设。

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的古代的封闭式小区。中国多数城市居民的住宅小区,长期封闭。皇权时代搞闾里制,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闾”;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古代的“闾里制”起源于先秦,至隋唐进化为控制力更强的“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居民区共划为108坊。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管理极为严格。清初北京,内城有大小栅栏1100余座,外城有大小栅栏440余座,栅栏门晨启昏闭。

为了获取单位利益的大院型封闭式小区。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单位大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建造封闭式住宅区。“单位大院”的兴起,是因为建政后大量的实力部门进城需要安置,建大院是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单位大院”的兴起,也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需要强化劳动者对“单位”的依附性,集工作、生活于一体的“单位大院”遂应运而生。那段时期,机关、工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都可以根据其人员规模、行政级别等,分得一块土地和一笔包含住房、饮食、医疗、教育费用在内的建设资金。各单位将土地用高墙一围,在内部自行规划办公、居住资源,工作、生活高度一体化,就成了一个个单位大院。大院高墙厚门,不但排斥外单位,在财政与管理上也独立于其所在城市,形同割据。无论大院内部如何精心设计,其存在,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而言,都是巨大的障碍。

与社会治安密切相关的的大规模封闭式小区。20世纪8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群众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和安全环境。从中央到地方,都注意到了社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是治安问题。因此,除了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犯罪外,治安管理的严密、保卫工作的加强,都是当时的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三次大规模建设封闭式小区。那次小区封闭潮,建围墙、修栅栏、设传达室,与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最基本的安全感。一般都是由基层公安派出所出面,动员民众将原本开放的小区封闭起来。有统计称:1991-2000年间,上海市把83%的居住小区封闭了起来,同期广东省封闭了居民小区54000个,2001年在深圳持有商品预售许可证的楼盘里,95%是封闭式小区。

开放式街区是推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封闭式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不能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时代。现代城市应该是开放的,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探索,以公共服务、公共空间作为特征。以物业管理为例,把大楼的安全管理好,每栋楼安全了,街道自然就可以开放了。小区的治安并不仅仅是靠封闭来解决,封闭也不能解决全部的安全问题,要靠管理和防范等多个方面,如加强巡逻、守护等多种措施加强治安。实行街区制,也不意味着治安就会有问题。比如南方一些城市的骑楼,就是典型的街区制,居民们往来密切,邻里关系融洽,并没有因此而出现治安恶化的问题。

街区制的形式。街区制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楼上住人、楼下营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国外的街区制已相当成熟,并且成为一种城市文化,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刚性制度得到了明确。

开放式街区在纽约、巴黎、东京等发展较好的城市,街区制是广泛采用的。在很多发达国家,不仅居民住宅、商业小区互相融合、四通八达,政府机构“小区”也完全能做到开放性。同时,美国的第五大道、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柏林、捷克的布拉格等都可谓享誉世界。在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市区,封闭住宅小区很少。据《环球时报》报道,芝加哥市区基本上是街区制,初来者根据街区门牌号基本能纵横定位找到地址。为居民区内部交通安全考虑,芝加哥政府对过路车辆使用小区内道路有严格限制,比如非高速的干道限速一般每小时40英里(1英里约为1.6公里),而在小区内部,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小区,一般限速每小时25英里。很多开放社区会采取措施限制外部车辆流量或让司机减速,如用小型环岛取代十字路口,减少干线和小区道路的进出口。还有很多小区在高峰时段禁止路过车辆拐入小区“抄近路”,如芝加哥西郊的Elmhurst在IL 83号公路上立了很多高峰时段不准右转进入小区的标志。美国封闭小区的社区物业委员会由业主自己选举产生,管理小区的物业财务和各种计划。业主可以自己投票决定是不是要开放小区还是封闭小区。近些年,莫斯科封闭式的住宅小区也逐渐开放,机关单位和学校也没有了院墙。很多普通小区并没有大门,看不到保安,但有防止外面车辆随便进入的道闸,每个楼有值班的保安人员,楼门口装有对讲系统或密码锁,只有外交公寓和一些高档小区才设有围栏和保安。

在我国,开放式小区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如:杭州滨江区的彩虹城,没有围墙,有南至北设计了一条精美的中央大道,将整个小区一分为二,并沿途设置了商业步行街。它对所有人开放,各个小区组团之间以可以通行的道路进行区隔。四川宜宾的“莱茵河畔”社区,里面的小区也没有围墙,全部道路向公共空间开放,每个人都可以驾车穿梭于每个小区之间。由于管理得当,2011年这个社区还获得了“全国物业管理示范社区”称号。住宅小区对外开放,治安问题就比较敏感,安全防范是人们共同关心的。其实,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型社会,城市管理将会越来越精细化。只要政府在警力的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街区的视频监控方面加大投入,对物业公司服务质量加以督促,是能够有效保证业主安全的。其中,在未来更加开放的街区模式下,我国也会进入智能安全管控时代,面对开放街区的安全问题,我们可以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国外已经非常常见了,那我们吸气精华取其糟粕再加上现代化技术不断进步,未来开放街区的安全问题也许更加有保障。

街区制的优点。和封闭式小区相比,开放的街区制的优点是突出的。一是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可以将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全部利用起来,而非放在封闭式小区里闲置。当前,中国城市越来越拥堵,却有很多道路资源被封闭在各类封闭式社区里闲置。二是有利于营造更有活力的社区氛围。实行街区制,也不意味着治安就会有问题。比如南方一些城市的骑楼,就是典型的街区制,居民们往来密切,邻里关系融洽,并没有因此而出现治安恶化的问题。道路通透,街上有人,反而是对街道安全的监督,改善治安环境。三是安全保卫工作水平的提升。公众为什么反对拆围墙呢,最主要的还是担心防盗问题。事实上,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围墙对小偷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对交通的影响却是极大的。或许有人认为小区的门禁对小偷有极大的威慑力,但是,我们为何不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呢?加强技防降低保安成本,将智能门禁、通道闸机、人脸识别技术、电梯刷卡、闭路监控等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大面积应用到物业管理实践中,社区全面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四是网络通信这看不见的手守护开放街区安全。网络通信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守护着开放街区的安全。

小区的安全是民生警务的重要内容

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出事故的客观状态。警察的职责与政府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交集部分,就是民生警务问题。民生警务的根本是保障民安,民生警务的核心是维护民权,民生警务的重点是服务大局,民生警务的主题是公共服务。其实,小区的治安并不仅仅是靠封闭来解决的,封闭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小区安全,要靠管理和防范等多个方面,如加强巡逻、守护等多种措施。随着居民住宅的开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障安全,给人民群众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是民生警务的重要内容。

构筑小区安全的新防线。从人防的角度看,住宅小区开放后可以增加邻近地区的警力配置,可以增加当地社区巡逻和控制的警力。同时,把保安人员从小区的围墙门口退回到每一栋楼的单元门内,在每一个单元门内需要设置24小时的保安值班室,每栋楼里都至少有一名专职保安,承担着保安兼管家的角色,安全防范的队伍壮大了。从技防的角度看,从小区围墙退回到每一栋楼的单元门,业主进单元门需要刷卡,自家的房门也都是智能式大门,保证两道门禁。一是单元门,业主进入单元门需要用刷卡的方式或者输入密码的方式;二是自家房门,为保障业主安全房门也要采用智能式安全防盗门,以提高防范系数。

形成邻里守望的新格局。现代的单元楼房建筑,使家庭和个人间有了独立地空间,但同时也隔断了邻里的联系,居民形同路人。他们根本无法区分本区域的合法使用者和陌生人,以至于陌生人或犯罪分子随意出入而无人过问,小区一旦开放,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因此,邻里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关心和了解十分必要。开放封闭的小区,有利于消除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疏远,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加强小区内部的团结与联系,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与互帮互助的观念。社区保安应当加强与社区成员的认识与了解,注意和谐邻里关系,具有“邻里守望”的意识,形成“邻里守望”的新格局。

明确技术防范的新要求。小区一旦开放,大家最重视的安全问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解决,比如安装监控设施,完善监控网络。国外的街区制小区保安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将会大面积地应用到街区制小区的保卫工作中,街区的全面智能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符合国际当前的发展方向。技术防范措施是街区制小区安全防范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小区保安保卫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可以采用智能门禁、通道闸机、人脸识别、电梯刷卡、闭路监控等高智能化防范技术。在未来更加开放的街区模式下,我国也会进入楼宇安全管控时代,智能的管理手段将大大提高安保能力和水平。

使用安全教育的新形式。小区开放后的安全,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一是可以在小区内设培训班讲授安全防范知识,二是给居民群众发放多种宣传手册宣传法律知识,三是可以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件帮助居民了解小区的安全状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五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安全隐患,开展典型案例分析。

避免开放小区的新问题。小区开放后,应当严格规划好内部的布置,避免出现监控的死角以及一些人流量很少而又容易引发犯罪的地带,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一是维护好小区内部道路交通秩序,车辆进入小区要减速慢行,禁止鸣笛,以保障居民的生活尽量不被影响。二是定期检查小区内部照明情况,确保小区内部的路灯都能够正常工作。三是管理好停车场的使用,使小区内部的私家车都能够停在车位内。禁止外来车辆长时间停放,以保证小区内居民的车辆有车位。鼓励业主租赁车位,方便管理。

作者系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管理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封闭式住宅小区治安
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探析
Me & Miss Bee
住宅小区岩土勘察分析与评价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开放式与封闭式社群的运营比较分析
小学作文教学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
治安文化与治安秩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封闭式除草剂什么时间喷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