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佛寺分布研究
李昂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佛寺是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元素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在广东地区的发展,佛寺的数量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增长。但以往对此时期的研究,在广东佛寺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方面不够深入细致。故拟结合佛教典籍、正史、地方通志等材料,从历史佛教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建筑学等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等研究方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佛寺的分布情况作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广东;佛寺
佛寺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禅林、神庙、塔庙等名称;这些名称或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佛教传入我国后,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由于此期战乱频繁,民族融合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剧变。广东地区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以往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严耕望先生编著的《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是一部全面研究这一时期佛教地理的著作,对于佛教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张伟然《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分析了南北朝时期僧人出生地、佛教石刻、文献记载的僧尼寺庙数量及分布,且对南北方佛教信仰要素的地理分布作了对比研究。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第七章辟有专门一节,介绍了各个时期广东的佛教文化景观及其分布,但由于篇幅所限,论述的内容以当代可见的佛寺为主,并没有论述这些寺庙在古代的发展变化。此外,暨南大学硕士徐强在其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广东佛教的传播与分布》第三章第三节,专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分布情况进行探讨,但在佛寺数量的梳理和分布状况上仍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佛寺数量进行一定补充,并对佛寺分布特征等进行完善。
家庭也有用缸贮藏番茄的,其方法是将缸冲刷干净,然后把选好的番茄装入缸内,装缸时以3~4个果高为一层,每层之间要设支架隔离以防挤压损伤,装满后用塑料薄膜封缸口,15~20天打开检查一次,迅速挑出烂果实,然后重新装缸密封,继续贮藏。
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分海、陆两道传入中国,南海道为佛教传入中国之要道,广东则为佛教由海路入华之初地。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佛教传入广东的确切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不过至少可以推断,至迟在东汉末年已有西域僧人在广东进行弘法活动。
数据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元素。在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过程当中,数据会产生诸多漏洞,而不法分子则会利用这些数据漏洞来攻击计算机,致使计算机网络产生安全风险。如存在于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的节点数据,其就极易遭到攻击,数据信息被窃取、篡改的现象时有发生,致数据完整性遭到破坏。部分不法分子还会在数据脆弱部分对其进行攻击,通过攻击此部分内容来窥探内网的数据信息,致内网数据遭到泄漏。此外,利用数据漏洞还可给计算机网络植入木马、病毒等,致系统瘫痪,无法运行。
魏晋时期,中外僧人在广东的弘法活动颇为有限,寺庙兴建数量不多,到了南北朝时期,广东的过往僧人数量大增,译经、传戒、建寺等弘法活动也颇具规模,此时兴建的佛寺数量较多。由于年代久远,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境内各地寺院分布数量的确切数字,至今仍有争议。现以《汉魏晋南北朝佛寺辑考》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相关佛教典籍、正史以及广东省通志及各府志中所载寺院材料,进行量化统计,以探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见表1)。
表1 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佛寺分布表
由上表可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资料来源:封野《汉魏晋南北朝佛寺辑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522—536页。
(一)从地域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佛寺分布极不平衡。粤中的番禺和粤北的始兴是整个广东佛寺数量最多的地区,分别为22所和10所;此期,整个广东约有佛寺53座,粤中即有25座,几乎占到一半;粤北次之,有16座;粤东再次之,有11座;而粤西佛寺数量最少,仅有一座。由此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佛教的中心在番禺和始兴,而当时中外僧人在广东的弘法活动的确大多集中于此。如“(昙摩耶舍)晋隆安中初达广州,住白沙寺”①、“(智楷)后延谛还广州显明寺,住本房中,请谛重讲《俱舍》”②、“(智药禅师)后来韶,又开檀特、灵鹫二寺。”③等。
(三)此时的佛教还未充分世俗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不久,与本土思想如儒、道等进行激烈交锋。此时的佛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佛求道,对普世价值的向往仍是佛教的主要追求,故其世俗化倾向还不十分明显。中国的佛教真正开始世俗化,是唐五代以后。中国佛教经过唐末、五代两次的法难,以及朝代更迭的战乱后,由于经典散夫、寺院毁坏等,致使佛教几乎到了衰萎凋落的地步,直至宋代始现复苏之迹。宋代的佛教虽绵延不绝,然而因国运不兴,已远不如隋唐时代的弘盛。自此,佛教一改传统型态,逐渐倾向世俗生活并走上契时应机的世俗化权巧方便之路。从上层社会的士大夫倾心佛门,到下层民众的民间信仰,佛教基本上融入了中国世俗文化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寺的选址地点,大多在城市之外。即便是六朝的都城建康也是如此,当时的广东地区亦然。上文提及的53座寺庙中,真正在城市之内的只有王园寺。中国的佛寺大规模在城市内兴建,是唐宋,尤其是元明清几朝的事情了。那时的佛教也已经充分世俗化,以争夺更多信徒,获取更多香火为主要目的了。
(一)政治原因。关于如何推动佛教更好发展,东晋僧道安曾言“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佛寺的建立情况来看,道安所言非虚。如前文所述,整个南朝时期,广东共出现寺院38座,其中仅梁朝就建立约20座,占到整个南朝时期新修寺院的一半以上。这与南朝君主普遍崇信佛教有关。而其中最为著名也最为疯狂的,非梁武帝萧衍莫属。 关于梁武帝对佛教的皈依,汤用彤的观点颇值得重视,汤氏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论梁武帝有云:武帝原在竟陵王门下,自早与僧人有接触。其佛教之信仰与其在鸡笼山西邸,有重大之关系。武帝弱年之所以奉道,当由家世之熏染。而中年之改奉佛,当由其在竟陵门下与名僧及信佛之文人交游,而渐有改变也。武帝一热烈之佛教信徒也。④梁武帝在位的四十八年内,不仅大力整顿佛教僧团,规范佛教僧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家建寺、造像。根据《建康实录》和《梁京寺记》记载,梁代在都城建康就建造了永建寺、佛窟寺、永修寺、敬业寺、净居寺、普光寺、善业尼寺、寒林寺等上百座寺庙。而当时的岭南也属于梁朝的管辖,自然也受到这种广建佛寺风气的影响。华林寺、资福寺、宝庄严寺、宝积寺、广教寺、灵鹫寺、月华寺、檀特寺、宝林寺等约20座佛寺,均是在此时期被建立起来。
(二)大多隐于幽谷。佛寺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自然,南禅的兴起更加强了这种趋势,即所谓的“天下名山僧占多”。群山环拱,山深林静的山麓幽谷地带,因其基地广阔,地势较平坦,有山溪林泉之便,建筑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是山林佛寺最常选用的基址所在。如韶关的南华寺,地势较缓,利用地势层层组织院落,院落之间用步级逐渐抬高,次序清晰。再加之佛教传入之初,还未完全世俗化,僧人们对修行的要求颇高,修行和讲法的地点大多选在僻静幽雅之地,故佛寺大多在幽谷之中。譬如番禺的景泰寺“在台霞洞”、资福寺在“茭塘北亭”等。
(三)选址一般都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藏风聚气说”。“风”贵于藏,风指整体环境;藏,给人以追索、奇幻之感。而“气”贵于聚,气是指内涵的神气;聚,给人以紧凑、充实之感。中国传统的园林构景常用“先藏后显”、“先抑后扬”等手法。佛寺选址相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特别讲究“藏风聚气”。一般,当时佛寺所选地址,从地貌上看,以沟壑上源半封闭的山坳或小盆地最佳,有的在河流中游沟谷一侧的宽谷内。这类地形地貌,口狭内阔,外有幽谷可通,内有峰峦环列的腹地。最好是背依宵山、面临流溪的台坡地上,前有溪水潺潺,后有峰峦登翠,侧有密林相映,严冬寒流被阻。夏暑聚云多雨,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风光秀丽,环境静幽,实为藏风聚气之风水宝地。粤北始兴郡的宝林寺“四顾山水回合,峰峦奇秀”最符合此特征,其余如番禺的华林寺、资福寺、景泰寺、宝庄严寺、粤北的月华寺、檀特寺、灵鹫寺等也都基本符合此特征。
(一)除罗浮山外,大部分佛寺都集中于广州等都市及粤北交通线上,没有深入乡村。譬如粤中25座佛寺中,有22座分布在岭南的都会番禺,其余三座也在交通相对方便,经济相对发达的新会郡、高要郡等地,粤东、粤西、粤北(罗浮山除外)地区的佛寺分布,亦是如此。而且,虽说此时的佛寺大多不在城区之内,但是区位基本距城区较近(10公里以内),如粤中番禺的宝庄严寺“在府西北半里”、番禺的般若寺“在城西半里”;粤北始兴郡的灵鹫山寺“距县北六里”;粤东程乡郡的大觉寺“程乡城市的西三里”。
注释:
①(梁)慧皎撰,《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二)由时间上看,广东地区最早在汉时,已经开始出现佛寺,到了晋时,已经有塔波寺、白沙寺、王园寺、般若寺、玉台寺、灵鹫山寺、灵龛寺、隆福寺共8座佛寺了。而后整个南朝时期,广东共出现寺院38座,单单梁朝就建立约20座,占到整个南朝时期新修寺院的一半以上。可见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的梁时期,是广东修建佛寺的高峰期。唐人杜牧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指江南,但对南朝时期的岭南,也同样适用。
(二)与佛教本身教义有关。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佛学思想博大精深。佛教基本教义非常复杂,仅基本教义就包含三法印、四圣谛、六道轮回、十二因缘等。而且自佛教诞生之日起,整个学说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以及与中国本土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流派众多。南方以般若学派和涅盘学派最为盛行。如道生就是涅盘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涅盘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但是无论这些流派在具体理论方面有多少分歧,佛教的总精神大都相差不多。佛学最强调是觉悟。所谓“佛陀”就是“觉悟了的人”的意思。而如何才能觉悟呢?这就要正三法印,即做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梁寂静”。而要到达“无”、“空”、“静”的境界,可以通过坐禅和静虑,即寂坐修心的方式。于是乎,就需要一个幽雅寂静的环境来清修。故山林或山水之间就成了佛寺最理想的选址地点。而广东省内的名山且林木茂盛处,自然也成了历代兴修佛寺的重要地点。
目前,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桥梁项目评估中使用最常用的方法 ,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11].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计算繁琐,定量数据少、定性成分多、主观性太强等弊端.本文运用RS理论来确定桥梁施工中的风险影响因素权重,RS的特点就是依赖于数据本身,不需要任何先验信息,就能完成权重计算,可使决策属性避免主观性,从而更加客观、有效[12].
其中:N0x、λx、μx分别是截距参数、斜率参数和形状参数;D是粒子直径。所有的粒子都被假设为球形,体积密度ρx为常数。在WRF3.5中,通过限制雨滴的质量平均直径(或体积平均直径)Dmr来简化处理雨滴破碎时的体积效应,其最大值被限制在Dmr_max=0.9 mm。冰晶的形成是源自初始核化、凇附破裂和云滴的均匀冻结。冰晶到雪晶的转化基于冰晶的扩散增长到达临界尺度125 μm。而霰的形成来自雪晶的凇附转化,以及依概率碰并的雨滴的冻结。雪晶、霰和雹融化的参数化过程是通过扩散热平衡假设来实现的。
1.8.2 肾功能 治疗前、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及治疗12周末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a、P,并用EPI[10]简化方程计算出eGFR;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iPTH。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FGF23、FGFRs、Klotho蛋白,对于正常组,仅在治疗前检测1次。
②(唐) 道宣撰,《续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③(明)释德清撰《曹溪通志》,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二十一册,合肥:黄山书社, 2005年。
④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梁)慧皎撰.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唐)道宣撰.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封野.汉魏晋南北朝佛寺辑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49-02
作者简介:李昂(1992-),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