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娇
本文试图通过对《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相关内容的梳理和评论,为现阶段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探索路径。
拉斯·特维德所著《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由董裕平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该书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后,作者从具体事件入手,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西方经济增长、衰退、停滞和危机的周期性,作者通篇远离了晦涩难懂或过于专业的学术术语,以叙事体讲述了房地产、资本市场、汇率、黄金、收藏品等资产如何通过自身周期影响经济周期,揭示了经济循环中资产结构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整本书让读者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后果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一、从经济发展周期探究现行经济问题,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纵观全书,该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二是结构紧凑,逻辑清晰,结论突出;三是论据充分,含有大量历史资料和学者观点。拉斯·特维德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45次经济危机逐一介绍,从18世纪的苏格兰金融天才约翰·劳的经历写起,一直到21世纪的电子计算机时代,囊括了300多年的历史和经济事件,以及著名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和现象的解释。作者著此书的目的不仅是对经济发展史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对历次经济危机发生根源的研究,试图帮助人们揭示经济周期的真相,从而使该书处于经济周期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极大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为后续学者更深层次探索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素材。
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表现为各种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学术界探索经济周期的目的是试图对其进行预测或寻找应对周期的政策措施,而不是简单逃避。作者认为,经济周期由以及下要素构成:一是货币,可以看作经济周期的驱动力。其中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一直是各国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二是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资本性支出和库存等促发经济周期变动的重要因素。作者在书中已经言明,以上因素的任意组合都可能成为驱动经济周期性变化,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基于对经济周期的认识,通过该书对“货币”“资产”“房地产建筑”“资本性支出”和“存货”如何影响经济社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周期性因素中夹杂着结构问题,二者共同制约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研读该书对经济运行周期的分析,对于现阶段我国学者探讨如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二、内容详实、观点明确,对研究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具有借鉴意义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再次向世人证明经济发展逃不开周期性因素。根据拉斯·特维德的研究,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从重型化到轻型化、从金融抑制到深化的周期性过程。我国也是如此,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由高到中。现阶段,探讨如何应对经济周期,对我国稳定宏观经济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泡沫是促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
作者认为,在探讨经济危机时,应对房地产市场抱有高度警觉。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美国银行业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以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无不源自房地产业。他指出,几乎所有经济危机的产生都源自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从购置土地和新建房屋数量上升到房价快速上涨达到顶峰、再到股市大涨大跌和银行改变房地产信贷政策以及商业的萧条,房地产周期与经济整体发展同向,被作者誉为“所有周期之母”。
第一,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发展基本一致。数据显示,剔除物价波动的影响,1987-2015年,虽然我国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速与经济增速间并不严格同步,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2008年经济危机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特征,增速保持在25%-30%左右,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危机之后,经济增长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与宏观经济增速同处上行周期。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市场库存高企。到目前为止我国房市存量在10亿平方米左右,去库存尚需时日。
第二,从房地产经济周期可以窥见“土地财政”的风险。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行业税费。201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2012年全年水平;目前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期,2016年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7677亿元,增速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房地产国内贷款同比下降9.5%。但是土地财政依然是地方政府财税收入主要来源。如今年1-3月,房地产营业税同比增长32%、土地增值税增长19.9%、契税增长15.4%。若房地产泡沫破灭,“土地财政”将无法支撑高额的财政支出;同时,近年地方债务集中到期,如果土地收入继续缩水,地方财政将面临空前风险。
(二)金融资产价格与经济周期波动同步,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反馈
凯恩斯认为,金融只是决定投资的要素,而不是引发经济衰退或波动的原因。但是,据本书作者推断,历次金融危机证明,经济从膨胀到衰退,金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一,金融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同步。拉斯·特维德在对过去300多年的数次金融危机分析后得出:从信贷市场来看,经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较高,且较易从外部获得资金,企业融资相对容易;经济萧条时期,银行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不良率不断上升,降低了对实体经济的输血能力。从债券市场来看,经济扩张时,垃圾级债券收益率通常高于投资级债券;进入瓶颈期后,人们出于对通货紧缩的担忧,会选择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级债券。而股票市场对经济由繁荣到萧条的反应相对滞后,金融股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反应较快,实体经济则相对迟缓。
第二,金融传导机制将风险扩张到全球经济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性金融风险向全球蔓延的速度加快,实体经济衰退的速度同步提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不同程度的下滑。如此金融要素和实体经济交互影响说明在经济链中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较大的国际市场冲击,金融因素已成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和传导渠道。
第三,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反馈。根据作者的论断,货币和资本是推动经济周期演变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是连接国家宏观政策和微观实体的纽带。回到我国现实,随着国际经济形式分化对我国冲击加大,宏观政策作用的弱化和金融资金“脱实向虚”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相互作用。2016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和GDP增速差额扩大,信贷扩张带动GDP增长动力减弱,货币是否进入实体经济上存疑虑。同时,据测算,当前企业债务利息支出占社会融资的比例近50%,生产主体已从“借新还旧”开始进入“借新还息”阶段,推高了我国宏观经济不稳定预期。这与拉斯·特维德对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与实体企业关系的论述一致。
三、从《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探寻符合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在该书结尾处,作者引用经济学家约瑟夫·熊皮特的话“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是可以单独摘除的东西,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既然无法逃开经济周期,那么就该综合运用政策、金融工具应对经济波动,探索符合本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从我国情况来看,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多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经济下滑和可能发生的危机,但是仍有部分问题值得关注。
一方面,要警惕债务紧缩和流动性陷阱。作者在论述货币供给时指出,1991-2001年间,日本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分别下降了22%、54%和41%;资产价格整体下跌幅度超过了GDP的两倍,而实际GDP年均增长仅为1.1%。上述事实是日本大规模举债刺激经济发展的结果。目前,我国也面临企业负债高企的境地,尽管2016年一季度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有所好转,但是仍是建立在加杠杆和补库存基础上,加之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发展尚需完善,制约了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因此,在经济周期的阶段转型时,要积盘活存量资金,推动债务重组。同时,建议合理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防止产生“流动性陷阱”。
另一方面,要分类施策,积极去库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房地产去库存,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政府要尽快建立资产负债表,将财政收入和负债情况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做好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完善并严格执行征地制度。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发挥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应在现有新兴产业的带动下,推进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科技含量较高产业发展。同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切实发挥股票、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该书内容能够进一步丰富对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系中证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