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成根 罗亚卿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241001)
湘南瑶族的刺绣工艺探究
焦成根 罗亚卿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241001)
湘南作为湖南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瑶民大多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使瑶族以瑶绣图案符号为主的服饰特征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瑶绣以其图案的丰富多变、色彩的艳丽和谐、造型语言的丰富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图腾的多样崇拜,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与文献为基础,对瑶族刺绣的流变、制作工艺、艺术特色进行了梳理及整合。
湘南;瑶族;刺绣工艺;艺术特色
瑶族刺绣工艺的产生时间,最早可溯源至瑶族始祖盘王的传说。据瑶族《评皇券牒》记载,盘瓠因取高王头颅有功,被评王招为驸马,迎娶公主的那天,浑身毛发的盘瓠将五色斑衣、绣花带、绣花帕、绣花裤、绣花布穿戴一身以遮掩其毛发。[1](p178)盘瓠死后,瑶族子孙此后都身着斑衣花领,以此纪念盘王。
奉恒高先生曾评价道:“瑶族刺绣堪称我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的典范”。[2](p2983)瑶族刺绣作为与瑶族服饰紧密结合的传统手工艺,它对瑶族服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早在《搜神记》中就有关于瑶族服饰的描述,“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服,裁制皆有尾形”[3](p69),说明在东晋时期染色、织布就有雏形。因为在唐代以前,生活资料如布匹、妇女刺绣的针、丝线需要通过与汉区进行商品互换才能得到,有限的资源使得刺绣运用面积较窄。到了隋朝时期,农业、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道州、郴州的白柠布与零陵、全州的葛布等,都是当时瑶族地区有名的手工艺品。[4](p119)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其男子但着白布裈衫,更无巾袴;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5](p77)隋朝时期“斑布裙”的出现,表明刺绣、挑花等民间工艺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唐宋时期,瑶族刺绣开始兴起,唐代刘禹锡曾写诗描述道:“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6](p1)到了宋代,瑶族刺绣工艺已日趋成熟,《桂海虞衡志》《桂阳志》《方舆胜览》等均言瑶人衣服“斑斓”[7](p335),说明刺绣已经娴熟地运用在服饰上。明清时期,瑶族刺绣技艺日臻完善,蓝山县境内瑶区妇女,能用五色绒线绣出复杂的自然景色、动物形象及几何纹样。[8]据《永明县志·卷之三·风土志》记载:“永明瑶女,织方纹花巾,制颇古质,又有瑶带,亦织成花纹,其瑶巾尤洁如西洋布。”[9]由此可见,湘南地区瑶族妇女所绣的头帕、花带因美观舒适备受称赞,侧面反映刺绣用品广泛地应用在瑶民生活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瑶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刺绣、挑花等工艺的提高,不仅运用于生活用品,还拓展到艺术装饰当中,如服饰、背带、挎包、桌围、枕顶等,成为瑶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瑶族刺绣的制作有“过山瑶”和“平地瑶”的区别,分别为十字挑花与绣花。笔者为得到湘南瑶族刺绣的第一手资料,分别前往蓝山县湘蓝村与江华县联成村学习刺绣工艺,经过冯云秀、彭东鲜刺绣艺人的细心示范与指导,自己动手实践,记录、总结了以下刺绣工艺技法。
(一)工具材料选择
1.针:十字挑花需用前端圆滑、针孔细长的挑花针,来回穿插时不容易勾纱;绣花则用前端尖锐、针孔窄小的绣花针。
2.布料:十字挑花布料为质地厚重的靛蓝色省青布或白色棉麻粗布,要选择经纬线分明、布纹均匀细腻的布料,布纹的大小决定着花纹的精致与否,布纹越粗大,绣出的花纹就粗糙,反之亦然。年轻人在初学时多会选择市场上售卖的十字绣布料,这样易于数纱,但制作衣物还是以青布和棉麻粗布为主;绣花则用轻薄的红色、黑色绸子布或红、蓝、黄、白等颜色的棉布。
3.剪纸:主要是在绣花时作为花样底稿,再施以针线将其填满,虽然程式都是一样的,但是却有不同的制作技艺,如配色、构图、针法的不同,最终绣品与底稿大相径庭。
4.绣线:十字挑花与绣花的线是彩色丝线、绒线,十字挑花时一般以丝线配青布,绒线配棉布;绣花则无严格规定。
5.剪刀:用来修剪布料与绣线。
(二)工艺特点
1.十字挑花在瑶族刺绣中工艺最为精巧细致,又称“十字绣花”“挑织”“挑绣”,制作时没有底稿也没有固定的纹样,全凭自身手艺和想象力,一针一线按照布料纱路的走势,挑制出各式各样工整、对称的图案纹样。
2.十字挑花是在布的经纬交叉处挑出“米字形”“十字形”“X字形”等多种纹样,组成基本单元,通过对其增减来组成形态各异的图案造型。
3.挑花时通常为反面起花,正面看,这样不易于弄脏刺绣,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且双面花纹都会出现五彩斑斓的图案,瑶族妇女有时在劳作的时候为避免弄脏衣物还会反面穿戴。
4.由于受到十字针脚的限制,在进行挑花时必须严格按照纱路十字交叉处插针,每种花纹间隔的纱数不一,需认真数纱,如多一根或少一根,显花时纹样就不能完整凸出,会影响后续花纹形成。在排列针脚时,不同的疏密关系可以产生不同装饰效果,尤以细密为美。
5.握针时,手穿插布孔时应呈一定斜角,不能与布料齐平,不然会戳纱打结,勾坏线料。
6.挑花的图案与绣花相比,造型较为简洁、概括,图案呈几何形,如菱形、方形、圆形、三角形,绣花则有平绣、打籽绣、锁绣、网绣、缠绣等,由于针法的多样,图案呈现浅浮雕感。
(三)十字挑花针法详解
以下的示范说明时以反面挑花为准,每个格子代表布的经纬线,数字代表针穿过的布眼,实线表示线在上,虚线表示线在下(所有图解、针法均笔者自绘)。
1.起针:
取所需长度的绣线穿过针孔,绣线无须打结,打结不仅会影响布的平整度,而且使用布孔较大的粗布时,结子还会脱落出来。
2.挑花:
(1)斜挑:这类针法属于入门级别,一般运用于间隔花纹,起着添饰作用。
首先从0中心处由下往上穿针,从1处入,由下往上从2处出;从3处入,由下往上从4处出;从5处入,由下往上从6处出;再从7处入,依次循环。
图1 斜挑
图2 斜挑正面图解
图3 斜挑针法图
(2)十字挑:类似于十字绣,通常以五组为一个单元出现,颜色以白、黄、红、绿四色为主,空花处还会以自己的喜好补上十字纹样。
从下至上穿针,从1处入,2处出,回至0处;3处出,4处入,5处出,回至3处;6处出,7处入,8处出,回至6处;9处出,回至7处;11处出,12处入,13处出,回至11处;14处出,15处入,16处出,回至14处;17处出,18处入,19处出,完成一组。
图4 十字挑
图5 十字挑正面图解
图6 十字挑针法图
(3)平挑:这类针法较于十字挑较为简易,反面挑花时,根据正面图解直接可知,黑格为挑线,空格为压线。由于花纹正反面一致,纹样精密匀顺,只需在紧密的针脚中适当的空针,便可取得实地空花的特殊效果。从0处入,挑三压二挑三压一挑二压一挑二压一挑三压二挑三,1处出针;2处入,重复前一针法,3处出;4处入,挑三压二挑四压一挑三压一挑四压二挑三,5处出;6处入,重复前一针法,7处出;8处入,挑三压二挑二压一挑二压一挑一压一挑二压一挑二压二挑三,9处出;10处入,重复前一针法,11处出;12处入,挑三压二挑二压二挑二压一挑二压二挑二压二挑三,13处出;此为半边花纹,再将前面所挑压规律循环往复,花纹即成型。
图7 平挑
图8 平挑正面图解
图9 平挑针法图
3.收针:
通常两种情况才会打结,一是将整块花帕绣完后,结头埋在反面,避免影响美观;二是当花纹之间距离较大时,线的跨度越大就越不贴合布料,需要打结。当线不够时,留出线尾大约5cm,用针头将线尾和新线线头戳散,用手将两股线搓紧,这样节约了起针和收针的时间,便捷又省线。
(四)绣花针法详解
由于绣花针法种类丰富,下面将从几类代表性针法进行介绍。
1.制绣布:由于绣花都是采用较薄的布料,通常会在绸子或棉布后面粘上数层厚纸壳或者牛仔布,加强绣布重量与硬度,便于刺绣也不易磨损。
2.剪纸:一幅完美的绣品不仅与制作工艺相关,其中作为花样的底稿也是评判绣品好坏的标准之一。先用普通白纸剪出需要的花样,再用米饭做粘合剂,将花样贴在底布上。
3.起针:使用单线将花样外轮廓挑出,再依照次序逐个填满,纹样更为精细耐看。
4.绣花:
(1)平绣:以短针见长,它的特点是针脚均匀,不露稿底,以描摹事物本身为特色,既能抽象也能写实,注重图案的完整性。平绣作为刺绣中最常见、最容易的针法,评判高低的标准是线的走势与松紧程度,好的绣面不仅线路排列平整,而且手感光滑紧实。平绣运用范围广泛,包括枕顶、围裙、荷包、桌围、背裙、背兜、童帽、绣花鞋等装饰性部位。该针法有两个亮点:一是以剪纸为底,纸再覆以线有一定的厚度,所绣出的图案有半立体感;二是色彩的渐变效果,虽配色以大红大绿为主,但同类的颜色,会有由浅至深的搭配。
绣制过程:将花样绘在纸张上,由于绣线跨度过大容易被勾起来,所以花样通常会划分为若干小块(图10),然后把花样剪下来贴在鞋面上(图11),沿着花样两边的轮廓线来回走针,即可得纹样(图12)。
图10 剪纸
图11 平绣剪纸
图12 平绣
(2)打籽绣:以颗粒状的花纹为特色,由点及面是它的特点,所绣图案装饰性、立体感强,常被用于表现龙、凤、鸟、蝴蝶等物体的形态质感,运用在袖筒、童帽、荷包等处。
绣制过程:根据所需要的籽大小选择丝线的粗细,在布的反面由下至上出针,把针贴近布料,将绣线在针头上绕2-3圈,最后握针的手将针头垂直插入出针处附近,另一只手绷紧绣线,背面出针,这样就形成一籽,如需将花样绣满,籽与籽要紧密排列,通常由外向内绣,这样花纹不会溢出(线的粗细与圈数多少影响籽的大小)。
图13 打籽绣针法图
图14 打籽绣
(3)锁绣:形似锁链,将绣线环环相扣地盘绕着图案,纹路如浪般波折起伏,厚重感强。锁绣共有三类,分别为锁边、单针锁、双针锁,前两种较为常见,最后一种由于工艺复杂,现基本不用。
锁边:用在鞋面上的频率较高,其作用为防止布料边缘脱线。
绣制过程:将针头垂直地从绣布背面穿出,绕出一个线圈后,针从中穿过,再拉紧即成。每根锁边相隔距离均等,呈规律之美。
单针锁与双针锁均被采用于鞋面、荷包、枕顶等。
单针绣制方法:从绣布背面穿针引线,出针时留出1/3的针头,将线绕着针头一小圈,再出针拉紧线圈,至此每插入一针就作一个回环,这样便形成环环紧扣的锁边纹样。
图15 锁边针法图
图16 锁边
图17 单针锁针法图
图18 单锁绣
图19 网绣
图20 网绣针法图
(4)网绣:是一种如网状来回交织的针法,根据所压经线的不同,形成的纬线起花的效果,经线常被用来装饰鞋面、荷包等物品的边脚部位,常绣制成回形纹、三角纹、圆点纹等简单符号(图19)。
图21 缠绣针法图
图22 缠绣
图23 缠绣2
绣制过程:以回形纹为例,该纹样以半组纹样对角显花,首先以20根等距离的斜经线为一组将绣片绣满,其次选择与经线不同颜色的纬线,再将每个回转的关键节点分为七个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挑压,要注意的是在这七个节点形成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压五根来作为其下一个转折的前奏,由此反复形成特殊的纹路效果。
(5)缠绣:分两种,一种以结实的棉、线为内芯,外部缠绕丝线,沿着底稿盘绕成花样轮廓,往内填充其他针法(如打籽绣、单边锁等),再用针线固定(图22);另一种是先将多根棉麻线捻合成一股,再用金色锡纸将其包裹住,将这一特制的绣线按照图案走势紧密地平铺于底布上,最后用棉线将绣线分节钉牢(图23)。这类绣法制成的物品不仅硬挺,体积感强,且多种绣法掺杂一起,富有层次感,多用在童帽、鞋面上。
瑶族刺绣对色彩、针法、造型的理解,纹饰的丰富性直接决定了工艺的多样化,从而赋予绣布生命力和创造力。
瑶绣是瑶族的一部无字史书,它图案之丰富、色彩之夺目、工艺之精妙,展现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勤劳、爱美的民族个性,也反映出瑶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代代相传的瑶族刺绣犹如在崇山峻岭中绽放的鲜花,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五彩斑斓的丝线赋予了它视觉上的享受,复杂多样的针法雕琢了它的体态,蕴含着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生活的向往。
(一)源于生活的图案
图案是民族的标识,传达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瑶族女性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体悟,反复构思、简化、提炼后的纹样通过手中的银针彩线表现出来,绣在帽檐、衣领、袖筒、裤脚等装饰部位的纹样,倾注了她们的智慧和情感,成为瑶民审美观念的物化形式。
瑶绣内容题材包罗万象,纹样造型与工艺有极大的关系,喜爱反面挑花的过山瑶在描摹动物时,倾向于用概括的手法,将对象精炼为抽象符号来传达;而爱好剪纸刺绣的平地瑶,不受布料的限制,更愿意对现实生活进行直观地模仿。笔者以实地调查为主,结合文献材料,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器形纹、字形纹、人形纹这五大类,试从民族信仰、传说故事、生活习性等维度,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寓意。
1.动物纹
瑶族世代生活在山区,他们在进行狩猎和种植的过程中,赋予了动物既是工具又为食物的双重概念,并将其神化。常见的有龙角纹、犬牙纹、鱼骨纹、鹿纹、羊角纹、鸟纹等(表1)。
龙角纹:出现频率较高,用黄、白线绣制。瑶族信奉的祖先盘瓠为龙犬,是护国杀敌的英雄。直至现在,在江华等地的巫师服上还绣有龙纹,据他们所说,哪处不太平就要穿龙袍,将龙作为保护神,用它的威严和震慑力来保佑家族兴旺、风调雨顺。
犬牙纹:以红、黄、绿、白四色绣制,似锯齿状均匀地排列在绣布边缘,喜用在头帕上。猎捕活动占据了瑶民生活中的很大比重,刘禹锡的《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写道:“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这里的“嗾犬”是指狗,既能看家又能打猎的犬被重用,它对猎物的攻击敏捷性和对人的安全敏感性,帮助瑶人获得猎物和安居乐业。犬牙齿是犬类与猛兽搏击最富攻击力的武器,所以瑶人将其绣在头帕上祈求犬能保护自身安全。
鱼骨纹:四色绣线表示,由“十”字和“T”形组成,形似鱼脊。瑶族通常会选取靠近溪流的位置作为居住地,便于取水饮用和灌溉农田,鱼是他们的佳肴,在瑶民厨房中,可以看见烘干晾晒在横梁的鱼。成排出现的鱼既表示年年有余,也隐喻着生殖繁衍、人丁兴旺的寓意。
鹿纹:喜用白、黄两色,通常四个为一组首尾相连围绕着盘王印作奔跑状,也有作连续纹样搭配人形纹绣在上衣后腰位置。鹿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受道教文化深刻影响的瑶族相信鹿是祥瑞之兽。“鹿”的谐音“禄”,有福气之意,而福禄双全则是瑶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羊角纹:用红线绣成。当地瑶族人说,盘王喜爱打猎,有一天,他看见野羊站在石壁山上,就用短炮射击羊,当羊向下滚时,刚好将盘王撞至崖下摔死,瑶民们悲愤不已,用羊皮做成长鼓为盘王伸冤。绣布上红色的羊角就像盘王的鲜血,成为纪念盘王的一种方式。
2.植物纹
复杂的地貌,充足的雨水,瑶族居住的山区森林资源非常丰厚,习惯使用“焚山而耕”的瑶民通常以旱地种植为主,种植豆类、旱禾等作物维持生计。他们日常劳作所常见的植物被运用在刺绣中,如松果纹、桐树纹、杉树纹、苋菜纹、棉花纹等(表2)。
松果纹:以白线绣成。松树的枝干所分泌出的松脂是制作松香、松节油的原料,因具有止痛止痒的功效而成为瑶民常备的外科用药,而且塔式鳞片状的松果是他们珍贵的种子,以前瑶民没钱买,只有自己摘松果来做秧苗,但种子很难求,松果长在树尖,要摘取就要费一番力气,摘下来还要晒干,将籽一粒粒取出,泡上七天的水,才能知道种子是否能用。所以松果纹不仅仅是图案,更代表的是自力更生的精神,是前人在教育后代做事要有毅力。
杉树纹:四色丝线均可用。在湘南地区分布面积既广、产量也高。江华瑶族自治县种植的杉木木质优良,通梢壮尾,素有“南国杉乡”的盛誉。(10]9p139)
桐树纹:有红、白之分。是瑶民们制作长鼓的上乘之选,压榨出的桐油可以制作灯油供照明,涂刷的木制品防水效果佳。
苋菜纹:红线绣花,绿线表示茎叶。过去瑶民经常食不饱力不足,只能依靠各类野菜来充饥,其中苋菜成为他们喜爱的食物。
棉花纹:红线为花,白线为棉球。棉球是瑶民制衣的原材料。他们种植棉、麻的历史久远,从 “青布衫”到成为贡品的“白柠布”“葛布”,种植业的发展推动着纺织手工业的前行。
3.器形纹
器形纹分两种,一类是日常所见的自然景物,如山峰纹、太阳纹、云纹、波浪纹等;另一类是建筑物、生产用具,如城垛纹、房屋纹、钱币纹、锯齿纹等(表3)。
山峰纹:为棕、白两色。瑶族是山的子民。备受欺压的他们不得不向森林深处迁移,形成了“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壮族住水头”[11](p27)的分布局面。他们跋山涉水,造田育林,建房搭屋,每次猎前、猎后都要拜谢山神,砍树时祭拜林神。
太阳纹:红、橙两色代表的是光芒普照大地,欣欣向荣的光景。一般以12个为一组展现,意为月月平安。
城垛纹:历史上瑶族的流动性是被强者驱赶,他们长期以来,进行了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图中“几”字形的花纹就是象征着城垛,具有查看敌情、防御攻击的功能。
房屋纹:绿色粉色绣线分别表示承重的树干与梁。以前瑶人居住条件差,住房四壁都用小木条支撑,再用杉木皮、茅草搭建成“人”字形的屋棚。
钱币纹:关于钱币纹说法有二:一是瑶民们在服饰上、房屋中都喜挂铜钱,去世后也会将铜钱放进死者口中,有辟邪之意,这是受道教的影响。二是自明朝开始,对瑶族人民实现了“招安”政策,多数瑶民下山生活居住,与汉族、壮族交往密切,客观上促进了瑶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以铜钱为主的货币工具也逐步在瑶民中流通。
4.字形纹
瑶族是没有文字的,字形纹是由外族传入,分别为宗教纹、汉字纹、女书纹(表4)。
宗教纹主要以“卍”字纹居多,以及它的变形——“卍字格”纹。“是宗教上的永生和轮回等观念的象征,印度是卍字纹发源地的说法,在现在是比较可能的。”[12](P1552)“卍”字也经常与“王”字纹搭配,笔者推测这在瑶民心中有纪念祖先、祈求吉祥万福之意。
瑶绣上经常出现的“禾”“天”
“喜”“夫”等汉字,都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关于“禾”字纹就有就有则关于禾苗的故事:当年水漫天下的时候,所有植物都死去了,只有狗的尾巴上沾着些谷粒,瑶人仅靠这些才存活下来。
女书是主要流传在江永上江圩镇、潇浦镇、黄家岭乡一带的文字,这区域为平地瑶与汉族混居。因字体修长,又叫长脚文,女书的发音是当地的土话。宫哲兵先生指出,这种“土话”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省交界的地方被几十万瑶族使用了几百年以上,如湖南的江华、江永等县和广西富川、都城等县的“平地瑶”均操此种“土话”,有些地方将它作为“瑶话”看待。[13](p26)所以女书是属于瑶汉交流的文化产物。
5.人形纹
人形纹是瑶绣中必不可少的纹样,这象征是祖先和已故的亲人,祈望保佑家庭和睦、丰衣足食(表5)。
在表5中的人形纹都是根据人物的穿着、形态概括而成。如师公纹,他是瑶族社会中的巫师,是主持祭祀礼仪活动的职业群体。师公在做法事时通常身穿红褂,戴着师公帽,帽上是九块画着各类神仙的纸片连缀而成的头冠(红色为主),帽下是绣着“卍”字纹或八角花的细红丝带,左手执神剑,右手握铜铃,与表5中的师公纹如出一辙,在它的左右两端都会配上两个单人纹,就如同从属于师公的小师父或师男。
关于牵手纹、站立纹、举手纹这三类纹样有两种看法,一是瑶族人民歌舞时的动态:长鼓舞、伞舞、耍歌堂、盘王大歌等都是瑶族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其内容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以歌传情、叙述历史等;二是瑶族人民迁徙时的情景:瑶族是流动性的民族,他们穿山越岭、披荆斩棘才最终定居在中国南方、越南、美国等地,如同“东方的吉普赛”,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迁徙的路途中,他们手牵着手、站立着保卫家人、举手拜谢神灵,成了后代瑶族子孙永恒的记忆。
(二)五彩斑斓的色彩
瑶族“好五色服”。以红、绿、黄、白、蓝(黑)为主的五色搭配,构成了瑶绣的特点,增添了服饰的美感。“五彩“也只是广义上的,具体在瑶绣的运用中,一般少则五种,多则十几种。下面将从视觉审美与象征寓意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视觉审美
对比色的灵活运用是湘南瑶绣所遵循的色彩原则,在图24与图25所提取的颜色可看出,基本以中明度的大红、玫红、橄榄绿、草绿、靛蓝、深紫为主调,搭配高纯度的粉红、白色、柠檬黄、天蓝、黑色等,冷暖色调的相互映衬之下,显露出“红配黄,亮晃晃”热情、明快的整体效果。以传统瑶绣(图26)为例:将整块绣片看作长方形,花纹则在正方形的色块之中,为将八角花在红底上凸显而出,使用三角形的紫色、白两种低明度的冷色将红、黄两色打散,组成新纹样,冷色又称为硬色,如面积过大会导致绣面沉闷,所以只能以冷色为点缀色,才能感受到画面足够的重量感,由于传统色彩明度对比不高,整个绣面色调相对沉稳。图24也是同理:乍一看是以大红大绿为主,但却丝毫不显俗气,因为冷色抑制住跳跃的花纹,达到了主次分明的协调之美。同类色也极少邻近使用,不同颜色的底布,配色上要避免重复。如图25,虽然纯度由高至低的红色系被均匀地分布在绣面之上,但夹杂着的蓝、绿、黄三色,使得画面生动活泼。瑶族妇女的配色是主观的,也是经验积累的,对比色与类似色运用自如,使瑶绣呈现出绚丽优雅之感。
2.象征寓意
色彩传达着人类的思想与情感,瑶族民众却依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理解和使用它。
虽然在我国传统阴阳五行的色彩观念中,赤、黄、青、白、黑这类正色只为皇权所使用,平民只能使用正色所调配出的间色,[14](p109)但瑶族人民不信这一套,将这五色大胆地运用在自身的装饰上,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红色是祖先英勇杀敌所流出的鲜血之痛;黄色是对权利的追求之梦;青、白两色是瑶民被驱逐出自己的家园之苦;黑色是对力量的渴求之感。瑶族妇女喜用红色,无论绣任何图案,开针一定要红线。在他们眼中,红色有着吉祥纳福、热闹喜庆之意,如节庆、嫁娶时的红头帕、红绣鞋、红腰带、红绣裙等都大量使用红色,它们与靛蓝布、花绣衣所组成的色彩斑斓的服饰,包含了对生存、自然、生命的敬仰,也蕴含了无所畏惧的民族精神和自尊自爱的民族心理。
(三)删繁就简的造型
湘南瑶绣纹样既有观物取象的抽象性造型,也有以形载意的象征造型,这两者所体现的“地域性”与“交融性”特征使得瑶绣生动有趣、寓意深长。
表1:瑶绣动物纹
表2:瑶绣植物纹
表3:瑶绣植物纹
表4:瑶绣字形纹
表5:瑶绣人形纹
图24 过山瑶常用色
图25 平地瑶常用色
图26 传统绣片
1.观物取象的抽象性
由点、线、面的组成的几何形图案是十字挑花的独特语言。它舍的是繁琐的细枝末节,留下的是精炼的轮廓形式,重视的是物体的“形”与“感受”。[15](p246)如图27中的“迁徙图”,是永州蓝山、宁远、道县一带瑶族头帕上的最盛行的图案,由上至下分别是人形纹→山头纹→河流纹→苋菜纹→河流纹→山头纹→人形纹→羊角纹→河流纹→脚印纹→八角花,再依次重复。首先出现的人形纹是祖宗的化身,“人”的下方是白、红、橙、绿四色所组成的塔式三角纹和平行纹,分别表示丛林密布的山岭和潺潺的流水,河的南面是苋菜纹代表着瑶人种植的食物,被驱赶的瑶人再次越过山河向南方迁移,半弧形的“羊角纹”和“<”形的“脚印纹”象征瑶人路途中的多灾多难,最后不畏艰险的瑶人终于找到了安居乐业的家园,所以最中间的“八角花”又被称为“盘王印”的纹样,希望后代子孙永远都要牢记盘王的恩德,不忘祖先的劳苦。这幅图案以抽象的语言和简洁的手法,述说了瑶族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的辛酸经历,它不寻求对细节的描写,而抓住的最典型和本质的特点进行刻画,这类承载着远古时期的审美方式和强烈的地域性的纹样,在今天的瑶族盛装上的刺绣造型也仍旧能看见,就像神秘的符号被瑶人珍视代代相传。
2.以形载意的象征性
象征性造型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图形化的自然形态为装饰,赋以多样的艺术处理手法,将个人审美观念融入纹样之中。技法多样的平地瑶刺绣,在造型上接受了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类纹样涉及面广、包容性强,并以寓意、谐音的方式来表达象征意味。
(1)喻义
图30 瑶绣“迁徙图”
题材大多来自生活中常见事物和民间传说。求福:如凤鸟纹、双凤抢宝、双龙抢宝、双喜纹、“八宝”中的犀牛角、钱币等图案象征着吉祥喜庆;求子:蝶戏牡丹和凤穿牡丹传达的是难舍难分的爱意,密密麻麻的花籽也暗示着男女交合传宗接代的思想。求寿:以单个的卷云纹元素,左右成对或上下左右组合成的“四合如意纹”既是福寿双全也是富贵绵延的象征。辟邪:在童帽上的前额左右两端缝制带流苏的两只立耳,形似狗头,是父母盼望神灵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愿。哲理:由蝴蝶、鹿、牛等动物围绕着八卦太阳纹所形成的“动物太极图”,有“八角重芒、光辉照耀”之意,[16](p135)反映的是阴阳循环交替,万物生生不息的观念。此外,还有将人物与花、龙、鱼等搭配的情景式图案,如众花围绕的“百花娘子”是掌管着世间的花草事务的神仙,也是美丽、聪慧的化身;人物御龙渔猎图、人物游春比武图描绘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谐音
利用谐音巧妙地表示世俗愿望。如“万事如意”,用卍字纹与如意云纹构成,卍通“万”,如意云纹通“如意”;“松鹤连年”,由仙鹤与莲花构成;“连年吉祥”,用宝瓶、花鸟围绕莲花构成,莲花通“连”;“路路顺意”,用两只等大的鹿对称分布,鹿通“路”。以上的纹样谐音如“喜”“贵”“顺”“吉”都是瑶民期盼未来的日子能够喜事临门、家庭美满,并进一步获得功名利禄的期望,这反映的是对物质、精神生活充裕的双重要求,也是个人价值观更高层次的实现。
瑶绣艺术作为瑶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湘南瑶族刺绣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湘南瑶族刺绣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征进行相对全面的考察与整理,不仅为保护湘南瑶族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丰富及拓展瑶族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1]李本高.瑶族评皇券牒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5.
[2]奉恒高.瑶族通史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毛殊凡.瑶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4]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谢明学,玉时阶.瑶族传统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龙雪梅,盘志辉.瑶族刺绣——连南瑶族服饰刺绣工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7]徐祖祥.瑶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8]蓝山县瑶族志编撰委员会.蓝山县瑶族志[Z].1997.
[9]政协江永县文史委员会.江永文史资料之二:江永瑶族史[Z].1991.
[10]《湖南瑶族》编写组.湖南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1]陈斌.瑶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27.
[12]顾铁符.粤北乳源瑶人的刺绣图案[M]//乳源瑶族古籍汇编: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3]宫哲兵.妇女文字和瑶族千家峒[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14]吴建陵.好五色衣裳——瑶族服饰色彩特点初探[J].艺术教育,2005(04).
[1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焦成根(1954-),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民族民间美术方向博士导师;
罗亚卿,湖南师范大学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J523.6
A
1003-9481(2016)03-0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