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云
四种药剂对杨花毛蚜田间药效的研究
杨青云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南 郑州 450045)
为了筛选高效、安全的药剂供生产上应用,通过4种药剂对杨花毛蚜()进行注干及灌根施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效果最好的是20%蚧灵3 g/棵(注干),5 d防治效果显著,20 d、35 d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长效性好,可以作为防治杨花毛蚜的药剂大面积推广应用;其次是科丰一号(9 g+9 g/棵)5 d平均防治效果达69.41%,10 d平均防效达到94.91%,20 d平均防效达到98.50%,35 d平均防效达到86.03%。
杨花毛蚜;杀虫剂;校正死亡率
杨花毛蚜()俗称腻虫或蜜虫等,隶属于同翅目,毛蚜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危害毛白杨、河北杨、北京杨、大官杨、箭杆杨、小叶杨和唐柳等苗木,其中以毛白杨受害严重。该虫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以成、若蚜群集在叶片、幼枝和嫩芽刺吸为害,导致叶片干硬,植株生长不良,易引起早落叶,大量发生时所分泌的蜜露如微雨飘落一地,造成地面一层褐色黏液。大量蜜露常引起霉污病的发生。排泄“蜜露”,触摸受害植物的时候,常常感到有些粘。观察时发现有的叶片发亮像涂了一层油似的[1]。杨花毛蚜为杨树上的一大害虫,若蚜多在新叶背面危害,初展叶时危害严重,造成叶片大量卷缩,且分泌大量蜜露似雨露般洒向路面, 并吸引大量蚂蚁上树吸食蜜露;进入5月份,大多数植物的幼嫩组织开始老化,由于食料缺乏,产生大量有翅蚜,出现了暴发迁移现象。易引起霉污病危害,叶片早落;不仅阻碍植物生长,而且造成叶、芽畸形,严重影响树木生长、树体美观、环境卫生和人们健康。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杨花毛蚜的发生也随之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制约了林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喷雾来防治蚜虫,如氧化乐果等,在大面积防治过程中,因受树体高大、污染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防治效果不理想。为了寻找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安全无公害的防治药剂,在新乡市平原新区对杨树进行了根施和注干药效试验,采用了4种不同的新型杀虫剂对杨树进行防治试验,旨在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和防治方法,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6]。
1.1供试药剂
20%蚧灵(3 g/棵,注干)(沈阳华工研究院生产);22%科丰一号乳油(9 g+9 g/棵)(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实验厂生产);14%阿立卡微囊悬浮剂(10 g/棵)(瑞士先正达生产);1.2%百川康(15 g/棵)(石家庄植物农药厂生产)。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该试验设在新乡市平原新区行道树上进行,试验杨树长势良好,胸径为15 cm左右,土壤肥沃,管理较好。蚜虫为杨花毛蚜。
1.3 试验设计
该试验于2014年 4月6日至5月28日进行,此时杨花毛蚜正处于发生期,数量比较多,增长也比较快,有利于试验进行。试验共设5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进行随机排列。施药前调查每个施药小区和对照区内的蚜虫数,并做好标记,记录蚜虫基数;药后5 d、10 d、20 d、35 d,分别调查记载固定标记株上残存活蚜虫数。灌根的具体方法是在杨树根部周围挖直径约1 m,深15~20 cm左右(以见到较多的吸收根为宜)的穴进行环形施药,要求沟底要平,各试验药剂分别兑水15~20 kg对各处理进行施药。注干的具体方法是用手电钻在树干基部打一个直径1 cm的孔,一般打孔的深度为3~4 cm,每株树打2~4个孔,然后注入定量药液[7~9]。
1.4 计算及分析方法
利用试验数据分别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7],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比较。计算公式如下:
害虫死亡率(虫口减退率)%=
校正死亡率(虫口减退率)%=
4种供试药剂对杨花毛蚜的防治效果见表1。施药后5 d的防治效果称为速效性防效,10 d的防治效果为持效性防效,20 d、35 d的防治效果为长效性防效,便于研究分析不同时期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
表1 4种药剂防治杨花毛蚜的校正防效
2.1 速效性防效分析
施药后5 d的校正防效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速效性最好的药剂是20%蚧灵3 g/棵(注干),施药后5 d平均校正防效为86.57%,效果明显;其次是22%科丰一号(9 g+9 g/棵),施药后5 d平均校正防效为69.41%,再次是14%阿立卡(10 g/棵),施药后5 d平均校正防效为63.89%;效果最差的是1.2%百川康(15 g/棵),施药后5 d平均校正防效为47.99%,说明速效性差。方差分析表明,药后5 d 4种药剂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2 速效性防效方差分析
2.2 持效性防效分析
施药后10 d的校正防效见表3。由表3知:20%蚧灵3 g/棵(注干)施药后10 d平均校正防效为97.64%,效果持久;其次是22%科丰一号(9 g+9 g/棵)平均校正防效为94.91%,再次是14%阿立卡(10 g/棵)平均校正防效为78.36%; 1.2%百川康(15 g/棵)效果最差,平均校正防效为59.84%。方差分析表明,药后10 d 4种药剂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3 持效性防效方差分析
2.3 长效性防效分析
施药后20 d和35 d的校正防效及平均校正防效见表4。由表4知:施药后20 d和35 d,20%蚧灵3 g/棵(注干)平均校正防效均为100%,防效持久;22%科丰一号(9 g+9 g /棵)施药后20 d和35 d,平均校正防效分别为98.50%、86.03%,35 d效果有所下降,长效性较差;14%阿立卡(10 g/棵)平均防效分别为82.02%、81.94%,效果有所下降,长效性比较差;1.2%百川康(15 g/棵)平均校正防效分别为70.32%、72.77%,长效性最差。方差分析表明,药后20 d和35 d 4种药剂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4 长效性防效方差分析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防治杨花毛蚜最好的药剂是20%蚧灵,通过注干的方法,用量为3 g/棵。5 d的校正防效达86.57%,20 d和35 d校正防效均为100%,在防治杨花毛蚜上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持效性和长效性,可作为防治杨花毛蚜的药剂大面积推广应用;22%科丰一号(9 g+9 g /棵)速效性稍差,但药后10 d、20 d平均校正防效均在94.91%以上,持效性较好,也可以应用;但14%阿立卡(10 g/棵)、1.2%百川康(15 g/棵)防效差,不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在杨花毛蚜防治中,如果长期使用一种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我们应注意选择用药和轮换用药,并注意与农业防治相结合,实现高效低毒持效的目的,注意农药品种与剂型的多样化,还应严格掌握杨花毛蚜的防治指标,严格掌握农药的施用剂量,以最佳剂量范围的下限为宜,保证杨树达到无公害的质量标准。
根部施药用药范围集中药效较好,在防治杨花毛蚜的同时,对部分地下害虫以及食叶害虫也有控制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更好的药剂出现,新型药剂会逐渐代替旧的药剂。因此,科学合理用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1]徐公天,丁梦然,盛茂领,等.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陈万义,屠豫钦,钱传范,等. 农药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3]卢希平,向邦令,姜淑霞,等.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柳晓玲,于毅. 避暑山庄园林植物主要刺吸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24(2):57-79.
[5]罗万春,黄晓磊. 世界新农药与环境发展中的新型杀虫剂[M]. 世界知识出社,200l.
[6]方燕,乔格侠,张广学. 不同寄主植物叶片上蚜虫的形态适应[J]. 昆虫学报,2011,11(2):157-178.
[7]宗建平,魏书娟,王景阳,等. 喷雾和灌根试药后吡虫啉在番茄植株中的分布及其对烟粉虱的防效[J]. 农药学学报,2009,11(2):219-220.
[8]张新才,李桂婷,洪家保,等. 吡虫啉杀虫剂注干对4种鞘翅目害虫毒杀效果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8,7(1):47-50.
[9]鲍玉院,范月秋,慕晓华,等. 树干注射吡虫啉防治杨树食叶害虫试验[J]. 林业实用技术,2005,10(2):26-27.
(责任编辑:王文彬)
The Effectiveness of Four PesticidesonPoplarAphid Control
YANG Qing-yun
(Henan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Zhengzhou Henan 450045,China)
This study was to screen the efficacy of 4 pesticides for poplar aphid () control. Trunk injection and root irrigation methods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f four pesticides could be used in poplar aphid’s control. But 20% Jie Ling in a dose of 3g/ tree (trunk injection) had highest efficiency after 5d treatment. After 20d and 35d treatment, the mortality of the aphids reached 100%, indicating that this pesticide has long effect. The second choice would be Ke Feng 1 (9g+9g/tree), the average effectiveness (mortality) reached 69.41%, 94.91%, 98.50%, 86.03& after 5d, 10d, 20d, and 35d treatment, respectively.
;pesticide; mortality
S 763.35
A
1003-2630(2016)02-0012-03
201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