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柯,魏森林,丁向阳,邓全恩,杨金帅
柿炭疽病发生症状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综合防治技术
张柯1,魏森林1,丁向阳2,邓全恩3,杨金帅1
(1.方城县林业技术指导站,河南 方城 473200;2.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8;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以实际工作经验及资料文献为基础,初步总结了柿炭疽病的常见症状、发生规律及其与品种、树龄、气温、降水等因子的关系及综合防治技术。
柿;炭疽病;症状;发病规律;影响因子;防治技术
柿()为柿科()柿属()落叶乔木或灌木,生态幅广、适应性极强,一年栽多年受益[1]。柿炭疽病是危害柿树生长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在全世界产柿国家均有发生[2]。和大多数植物上的炭疽病菌不同,Weir等[3]依据ITS、EFla、和GPDH 基因序列,将病原鉴定为哈锐炭疽菌。近年来丁向阳等[4-6]就柿侵染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及防治药剂的筛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柿子上炭疽病发生的影响因子研究不多。
柿炭疽病主要发生在叶片、枝条、柿果和果蒂上(见图1),叶片上主要发生在叶柄及叶脉部位,发病部位变成黑色,形成坏死病斑,这是柿树叶片区别于其他病害的典型表现;柿炭疽病主要侵染柿树的幼梢,严重发生时环绕幼枝一圈或连成一片,从而引起叶片脱落,导致枝条死亡;柿蒂受到病原菌侵染时出现坏死黑斑。此外,病原菌还能侵染柿果,感病柿果较正常时迅速变红变软并提前脱落[7]。
图1 柿炭疽病在枝条、叶柄、果蒂、果实上的症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斑组织中越冬,也可在叶痕、冬芽、病果中越冬。翌年初夏,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害新梢和果实。病菌从伤口侵入潜育期为3~6 d,穿过表皮直接侵入潜育期为6~10 d。在北方柿区,枝梢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到雨季进入发病盛期,后期继续侵害秋梢。果实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开始落果。多雨年份发病严重[8]。枝梢、树干发病一般始于5月下旬, 直至10月;果实发病时期一般始于6月下7月上,直至采收期。发病重时7月下旬果实开始脱落[9]。
柿炭疽病在我国从南向北都有发生,其中广东、广西、浙江、山东、陕西为害较重。主要影响因素有高温、高湿、降雨、不同品种的特性等[10]。
3.1 品种
据观察记载,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不同柿品种发病情况也有所不同,如镜面柿为高感品种,其他栽培品种如磨盘柿、牛心柿易发病,日本甜柿发病较少或不发病。
3.2 树龄
根据调查,柿炭疽病发生与柿树树龄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树龄越小,病情指数越高,发病越严重。树龄越大,病情指数越低,发病越轻。15 a生以上的老树,基本上不发病或者病害对树体生长及结果危害极小。这表明柿苗和幼树期最容易受到炭疽菌的为害,柿炭疽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苗期和幼树期。
3.3 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炭疽病菌喜高温高湿,雨后气温升高,易出现发病盛期(见表1)。4月下旬至5月下旬及夏季多雨年份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炭疽病菌的传播与发生与湿度有很大相关关系。
表1 不同年份柿炭疽病发生情况与温湿度的关系
3.4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建园时立地选择及管理措施对炭疽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黏性土壤和沙质土壤发病重;管理粗放的柿园发病重;长期偏施氮肥,有机肥不足,灌溉程度大的柿园发病重;用药方法不科学也是造成炭疽病防治效果不好的重要因素,用药次数过少,不能有效杀灭病菌;或者虽然保证了喷药次数,但是由于喷药时机不对,效果也不理想;造成防治效果不好的原因还可能和农药本身有关,若是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的农药,病害无法得到有效防治;除此之外还可能与使用浓度不适宜有关,浓度过小起不到防治效果,浓度过大容易造成药害,而且对柿果及其加工产品的食品安全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通过近年来的生产管理实践和药物防治试验,柿炭疽病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点关键措施:
加强管理,健壮树体。多施用有机肥及柿树生长需求较多的肥料,培养合理树形,改善通风透光情况;冬季或者春季柿树发芽前把树上、地下的落叶及残果全部清理干净,挖深坑填埋,不仅能达到清园的目的又增加土壤有机肥。
降低田间湿度,可以有效限制病菌的生存和侵染。
柿树炭疽病发现时期及时摘除病果,防止互相感染。
合理用药,选用内吸性药剂和保护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喷洒,不给病菌入侵的机会。较为有效的内吸性药剂有50%多菌灵700 倍、10%苯醚甲环唑2 500倍5%己唑醇800倍、80%戊唑醇4 000倍等。保护性药剂有80%的代森锰锌800倍、喷克800倍、大生800倍液等。喷药要求均匀周到,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叶反面到正面,不留死角。
[1]邓全恩,龚榜初,吴开云,等. 柿果生理性病害顶腐病发病规律调查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14,27(5):689-696.
[2]李明江.胶孢炭疽菌侵染柿树的细胞学研究及CGTA1 基因的克隆[D].杭州:浙江大学,2007.
[3] Weir B S,Johnston P R.Characterisation and neotypification of Gloeosporiumkaki Hori as Colletotrichum horii nom.nov.[J].Mycotaxon,2010,111(1):209-219.
[4]丁向阳,徐建强,邓全恩,等. 柿炭疽病化学防治药剂的初步筛选[J]. 经济林研究,2015,33(4):148-156.
[5]李金铭,丁向阳,邓全恩. 柿角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河南林业科技,2015,35(3):24-26.
[6]李志超,丁向阳,魏森林,等. 柿树炭疽病菌接种实验[J]. 河南林业科技,2015,35(2):1-3.
[7]王仁梓. 柿炭疽病的田间症状与防治方法[J]. 科学种养,2009(3):26.
[8]屈伟良. 柿炭疽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9(4):63-64,67.
[9]杜社妮,白岗栓,张树军,等. 柿炭疽病鉴别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05-6806.
[10]郗慧. 我国柿树炭疽病调查、鉴定及其防治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5.
(责任编辑:王团荣)
The Symptoms Main Influence Factor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Persimmon Anthracnose
ZHANG Ke1, WEI Shen-lin1,DING Xiang-yang2,DENG Quan-en3,YANG Jin-shuai1
(1.Forestry technical guidance station of Fangcheng county, Fangcheng 473200,China;2.Henan Academy of Forestry,Zhengzhou 450008,China;3.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0,China)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s, summarizing the main symptoms,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Anthracnose of persimm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varieties, tree ag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factors,also including some control technologies.
persimmon;anthracnose;symptoms;regular;influence factors; control technology
S 665.2
C
1003-2630(2016)02-0052-03
2016-03-10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3047)
张柯(1982-),女,河南方城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丁向阳(1964-),男,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E-mail: dxydd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