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成
新昌芋饺的由来
吉成
芋饺是浙江新昌著名的地方美食,有几分像北方的水饺和南方的馄饨,但外形上多了两只尖角,而制作面皮的用料更是截然不同。水饺和馄饨都是采用上好的麦粉,而芋饺的面皮,却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红薯淀粉拌和蒸熟的芋艿子制作而成,在沸水中,“千滚不破”,“久煮不烂”。咬破芋饺面皮的瞬间,鲜汁瞬间迸散开来,充盈在人的舌齿间……
新昌的芋饺历史悠久,已传承了数百年。
传说,芋饺是在清朝建立之初兴起的。那时的清军在新进入一城市时,就会大肆屠杀镇压反抗的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不少人逃离城市,寻亲靠友,落脚农村远郊。
有一户姓俞的农家,在过年前夕接待一家新来的逃难朋友时犯了难,城里人平时吃得考究,穷人家实在拿不出好东西来招待他们,怎么办呢?情急之下,主人家突然想起了一款老家的食物。
这户人家的爷爷是从福建建瓯迁居过来的,老家有一款地道的吃食,是从元朝初期流传下来的,早先制作烹调这款吃食的初衷,完全是为了反抗异族入侵、宣泄对异族统治者残酷镇压的仇恨。
食材取自当地农家司空见惯的土产——芋艿和红薯,烤熟一镬子上好细腻、粉糯的芋艿子,去掉外皮和可能有硬结的顶尖,捣舂拿捏成芋泥,拌和上传统制作的勾芡羹食的红薯淀粉,揉捏成一个个小粉块,裹嵌进肉馅,拍紧,压实,再捏出两只像蒙古兵的帽子尖那样的尖角。
因人们蔑称蒙古人为“鞑靼”,故将制作的这款食品称之“枷鞑仔”,为了表达痛恨之情,人们将枷鞑仔下入沸水中,一边烧煮,一边咒骂:“煮死可恶的枷鞑仔!”枷鞑仔烧熟后,人们一边咬嚼,一边辱骂:“咬死枷鞑仔!”
这解恨的一吃,不但满足了人们仇恨心理的宣泄,而且吃出了意外的惊喜:这款食品外皮韧滑,肉馅鲜美,竟十分可口。结果,这款吃食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开来,在不断改进制作的传承中,逐渐演变成了建瓯这方土地上,脍炙人口的一款美食。
新昌与建瓯都是同纬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样有芋艿和红薯淀粉这样的土产,这户人家就思忖制作老家的这款吃食来待客。家里刚好有刚宰杀的猪肉,就把猪后腿肉剁成肉脯,拌入翠嫩的小葱和少许盐做成馅,下沸水煮熟后待客。
客人们一边吃一边连声赞美,这种好似水饺的美味食品,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知叫什么名字。主人家随口答道:“这个东西样子像水饺,而我们家姓俞,那就叫‘俞饺’好了。”
“俞饺”的名声从此散播开来,人们争相效仿,制作的工艺不断改进。在时局安定之后,逃难的人们陆续返城,就将这款食品的制作技艺扩散到了城里。因“俞”和“芋”同音,且“芋”字更贴近这款食品的取材,传承中的这款美食就被定名为芋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