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明明 龚新蜀
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 潘明明 龚新蜀
内容摘要借助2所高校549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其未来就业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大学生的兼职经历在其毕业后工作搜寻和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显著影响其未来工作的质量;大学生兼职经历的就业效应受到兼职工种选择、时间安排和兼职动机等调节变量的影响。有针对性地筛选兼职工作,平衡兼职与理论学习关系以及明确兼职目的对提升兼职的就业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兼职经历 就业 有序probit模型
潘明明,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龚新蜀,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邮箱:173196165@qq.com。
本文受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015-GM-09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稳定视阈下的新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14YB11)、石河子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新疆为例”(RWSK13-Y31)资助。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和大学生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支撑之一(喻名峰等,2011)。高校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张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岗位供给大幅缩减等,使得大学生就业进入“寒冬期”,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日趋凸显(姚裕群,2008)。兼职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了解社会和探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阅历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贺祖斌等,2008)。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大学生课程设计上增加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选择大学生兼职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者关于大学生兼职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兼职动机的探讨。李佳恒(2007)指出,大学生之所以参加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即促进自身发展和缓解家庭经济负担;钱结海(2011)认为,大学生参加兼职首先是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自己和积累工作经验,其次才是赚钱弥补生活支出和额外开销;何珊珊(2007)指出大学生处于“心理延续偿付期”,通过兼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为进入成人社会打下基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大学生兼职信息获取渠道的探讨。尹春丽等(2015)指出当前大学生兼职信息获取途径主要有校园海报、广播媒体和熟人介绍等几种形式;景再方等(2010)指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在大学生兼职信息获取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三是大学生兼职工作选择的探讨。姚远(2014)指出虽然大学生在兼职工作种类筛选中,倾向于寻找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但事实上大学生依然主要从事促销、服务员、家教和代理等技术含量低、临时性强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最后是大学生兼职成效的探讨。经素(2005)和唐其宝(2008)等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兼职作为其在校期间走出校园,了解和探究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社会阅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长富(2011)在研究中,提出了不一致的观点,指出目前大学生尚未完全涉足社会,在兼职的过程中经常面临兼职动机不明确,工种选择不科学和兼职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兼职往往脱离专业,并且可能从事陪酒、非法传销等“不合适”的工作,不仅妨碍正常学习,甚至给大学生的身心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
已有文献表明,学者对大学生兼职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说,现有文献中鲜有关于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其毕业后就业关系的直接探讨,也没有兼职经历如何影响大学生工作搜寻和选择以及兼职经历在作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哪些因素影响等研究。即使近年来学者加大了对兼职成效的研究,研究内容也并未涉及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并且也没有形成相对一致性的结论。这就使得我们无法对大学生兼职在就业中的作用有一个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也造成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大学生兼职相关政策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兼职活动时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大学生兼职问题的研究多采用描述统计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实证分析等科学性更强,准确性更高的方法应用明显不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基于此,文章借助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2所综合性大学549份2015届毕业生调查问卷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首先探究大学生兼职对大学生工作搜寻和选择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然后深入剖析大学生兼职经历在作用就业的过程中受哪些因素影响。通过本研究可以清晰理顺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其未来就业之间的关系,挖掘出兼职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方式、影响程度及制约因素,继而为教育工作者制定大学生兼职相关政策和引导大学生自身科学、合理选择兼职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兼职的就业效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假设
大学生的兼职经历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未来就业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兼职成效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断。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兼职成效研究成果可知,当前,学者们普遍对兼职持认可态度,认为兼职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对兼职持消极态度,认为兼职给大学生带来的机会成本远远大于所带来收益的学者,也多是因为其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经常面临兼职动机不明确,工种选择不科学和兼职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造成的。因此,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未来的就业具有显著的意义,同时大学生兼职的就业效应能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受到兼职动机、兼职时间以及兼职工作选择等调节变量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大学生的兼职经历对其未来工作搜寻和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有利于其未来的就业。
H2:大学生兼职经历的就业效应受到兼职工种选择、兼职时间安排和兼职动机等调节变量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信息
为了深入挖掘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其未来就业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2所高校2015届毕业生的校园兼职情况和毕业后就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作为2所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齐全,生源涵盖全国所有省份,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和选择工作。因此,选取这两所高校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依据两所高校2015届毕业生人数以及学校内各专业毕业生人数确定样本框,然后在两个高校的专业内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毕业生在校期间兼职情况和毕业就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其中,回收问卷551份,剔除2份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549份。问卷的内容包括2015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在校期间的兼职经历及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等内容。
毕业生基本信息分布。从调查样本的学校分布看,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被调查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87和262,这一特征符合两所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分布特点;从调查样本的性别结构看,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2.1%和57.9%,这一特征与当前高校男女比例不均衡,女性略多于男性的现实情况相吻合;从调查样本生源地情况来看,城镇生源地的毕业生人数和农村生源地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14人和235人,城市生源地的毕业生人数多于农村生源地的毕业生人数,这一特征与当前城乡之间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城市的基本国情相符合;从调查样本的专业类型来看,理工类、经管类、师范类、农学类、文艺类和其他专业类别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8、117、121、104、72和52。这一特征与当前理工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办学规模普遍大于文艺类等和师范类等专业办学规模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总体来看,本次调查无论是调查样本的院校、性别、生源地还是调查样本的专业结构均比较符合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因此,可以认为本次调查的样本数据的质量较好。
毕业生兼职经历情况。首先,就调查样本参加兼职的总体情况。在549位被调查毕业生中,有407位毕业生具有一次或多次兼职经历,占样本总数的74.1%;其次,就兼职信息获取渠道来看,同学介绍,校园海报、广告和传单依然是大学生获取兼职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上述两种形式获取兼职信息的大学生占具有兼职经历大学生的47.1%和38.8%,学校就业平台和中介机构在大学生兼职工作寻找中的作用甚微;第三,就大学生兼职工种选择来看,选择家教、发传单、餐饮服务和校园代理的毕业生占具有兼职经历毕业生的34.1%、21.5%、18.7%和15.4%。大学生的兼职工作多为技术含量低、随意性大、锻炼作用有限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第四,就大学生兼职时间安排来看,大学生普遍将每周兼职的时间设定为10-20个小时,以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理论学习,但是依然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将兼职的时间安排在20小时以上;最后,就兼职的动机来看,大学生兼职的动机主要有“获取更高的收入”、“提升能力和实践水平”、“扩大交际圈”和“从众选择兼职”四种类型。其中,以“提升能力和实践水平”和“扩大交际圈”为目的的学生占主要成分,分别占具有兼职经历大学生总数的38.2%和35.1%。
表1 变量统计特征
(三)变量选择
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大学生兼职经历对其毕业后就业的影响。因此,论文的因变量应为能够准确反映大学生工作质量的指标。工作质量的评价因人而异,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统一的标准。人们关于工作质量的评价普遍从工资水平和办公环境的舒适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孟大虎等,2012)。因此,在本研究中选择大学生毕业后起薪工资作为反映毕业生工作质量的评价指标。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工资主要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因此,在具体的问卷设计上,将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工资划分为5个等级,依次是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和5000元以上,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在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设置上,由于论文首先探究大学生兼职经历对大学生工作质量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因此,论文的自变量选择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具有兼职经历(X)这一指标进行评价;在验证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工作质量的关系后,论文进一步剖析大学生兼职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前文关于大学生兼职成效的梳理,论文从大学生兼职工种选择、兼职时间安排和兼职动机三个维度构建大学生兼职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具体的指标包括兼职活动是否与专业相关(t1)、兼职活动是否与当前从事的工作相关(t2)、每周参加兼职的时间(t3)、每周参加兼职时间的平方(t4)、兼职是否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t5)、兼职是否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和实践水平(t6)、兼职是否为了扩大交际圈(t7)和兼职是否因从众心理(t8)八个变量。
除此之外,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和工作选择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别、成绩等毕业生的个体特征也会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消除个体特征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使研究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大学兼职经历与其就业之间的关系。论文选择大学生的性别(v1)、专业类型(v2)、生源地类型(v3)、成绩(v4)、是否为学生干部(v5)、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v6)和是否为党员(v7)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
变量的具体名称、相关说明及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四)模型设定
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是一种受限因变量模型(Limited Dependentvariable Model),服从正态分布,常被应用于有序离散型变量的研究(汪铁丰,2008)。本研究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确定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工资为顺序关系, 为有序变量,适合运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构线性形式如下:
(1)中i为样本序号,β为参数向量,是待求的一组参数,Xi是自变量矢量,表示可能影响大学生毕业后起薪工资的一组解释变量的观测值,εi为随机误差项。Y*表示大学毕业生起薪工资的潜变量,是一个不可观测的变量,通过可观测的Yi与Y*之间的关系来代表。可观测变量Yi与被解释变量Y*存在的关系如下:
(2)中Yi是离散变量,且取值为(1,2,3,4,5),表示第i个样本的毕业后起薪工资水平。α1是一组新参数,是决定样本组别的分界线,有 α1<α2<α3<α4。Y*就被划分为五个互不重叠的区间,Yi表示某个具体的观察值落到了哪个区间,Yi取到一特定值j的概率为:
(3)中F为εi的累积分布函数,其中1≤j≤5。现假设误差项εi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F满足标准正态分布累积函数的条件,有:如此把大学生毕业后的起薪工资水平的观察值Yi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标准有序Probit模型,其对数似然函数为:
(5)中,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函数。通过最大化对数似然函数式,即可估计出有序Probit模型中的系数β和αi参 数。估计所得的β值就是本文中大学生兼职经历对其毕业后起薪工资水平影响的影响系数。
基于上文的研究假设,论文构建两个模型,模型1探究大学生兼职经历与毕业生起薪工资的相关性,用于验证大学生是否有利于其就业这一假设;模型2则着重探讨大学生兼职工种选择、兼职时间安排和兼职动机等变量如何影响大学生兼职在其毕业后工作搜寻和选择中的作用,用于验证兼职经历的就业效应受到多种调节变量的影响这一假设。模型1和模型2均运用EVIEWS6.0进行估计。
(一)大学生兼职经历与起薪工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兼职经历与起薪工资关系的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方程1为在不存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兼职经历对工资起薪的影响。方程2是在方程1的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后得到的优化模型。方程1和方程2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不引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兼职经历(x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毕业生的起薪工资,影响系数为0.109。在引入性别、专业类型、生源地、学习成绩、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通过四六级和是否为党员等控制变量后,兼职经历对起薪工资的影响依然显著,影响系数也仅下降0.028。即大学生的兼职经历在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和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工作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符合学者们的普遍预期,也验证了上文第一个假设。大学生兼职经历之所以对工作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主要是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兼职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夯实理论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自我,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升自身发展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大学生兼职经历还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帮助大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宽自己的交际圈,为日后的就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表2 兼职经历与起薪工资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3 调节变量的调节作用
(二)调节变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兼职工种选择、兼职时间安排和兼职动机等调节变量对兼职就业成效影响的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方程3为在不存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调节变量影响的实证结果。方程4是在引入控制变量后得到的优化模型。
由表3可知,在不含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调节变量中兼职活动是否与专业一致(t1)、兼职活动是否与从事的职业一致(t2)、兼职的时间安排(t3)、兼职时间的平方(t4)、兼职是否为了提升能力和实践水平(t6)以及是否为了扩大交际圈(t7)对毕业生起薪工资具有显著影响。在引入控制变量之后,兼职活动是否与专业一致(t2)影响系数变为不显著,其他调节变量依然显著影响毕业生的起薪工资。即大学生兼职的就业效应受到兼职工种选择、兼职时间安排和兼职动机等调节变量的影响。论文的假设2成立。进一步分析兼职工种选择、兼职时间安排和兼职动机等调节变量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兼职效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就兼职工种选择看,参与与毕业后工作相一致的兼职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兼职对工作质量的影响,参与与专业相一致的兼职活动对毕业生工作搜寻和选择的作用则逐步减弱。这一结论与陈良和(2006)和唐其宝(200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企业的招聘理念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均发生重大转变。企业在筛选和录用大学生时,不再将专业作为招聘大学生的唯一指标,在筛选应聘人员时,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力。同时大学生在定位发展方向时,也不再拘泥于专业的限制,往往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基于上述两点原因,也就产生了与毕业后工作相关兼职的就业效应增强,而与专业一致的兼职的就业效应逐步减弱的结果。
其次,就兼职的时间安排看,兼职时间对兼职的成效呈现正向影响,而兼职时间的平方对兼职的成效呈现负向影响。此结论与经素等(200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适当地增加大学生的兼职时间对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过度增加兼职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大学生在兼职上投入过度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挤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间,使得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上疲于应付,造成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因此,大学生应准确把握兼职时间投入的尺度,科学平衡兼职与理论学习的时间安排,在保证理论学习时间和精力充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兼职时间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
最后,就兼职的动机看,兼职是否为了提升能力和实践水平及兼职是否为了扩大交际圈正向影响毕业生起薪工资,
当前,兼职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被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自身普遍采用。然而,兼职经历如何影响大学生工作搜寻和选择及兼职经历在作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论文借助新疆石河子大学和新疆大学2所高校549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其毕业后就业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1)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经历在其毕业后工作搜寻和选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其未来工作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2)大学生兼职经历对工作质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大学生兼职工种选择、兼职时间安排及兼职动机等调节变量的影响。准确把握兼职的时间尺度,合理安排兼职和理论学习的时间比例,有针对性的筛选自己感兴趣和对未来就业有帮助的兼职工作,并且在兼职过程明确兼职的动机和目的,避免盲目兼职,对最大限度地发挥兼职的就业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就当前大学生兼职现状看,大学生兼职普遍存在兼职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兼职工作选择狭窄、技术含量低及兼职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均应通过一定的努力,提高大学生兼职质量和成效。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应号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加大大学生兼职岗位的设置力度,并对为大学生提供兼职岗位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税收减免等;高校一方面应加大教育体制创新和教育模式改革,增加大学生实践课程在大学生整体课程安排中的比重,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应建立学生、 用人单位双向沟通机制,发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此外,学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助管、助学和助教等学生可以胜任的兼职岗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兼职需求;大学生应对兼职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有目的、有规划地参加兼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兼职人才培养效应和就业效应。而兼职是否为了更高的收入和兼职是否是从众行为对起薪工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论符合王晓伟(2008)、朱欣(2011)等学者的兼职观点。动机决定了大学生兼职的工作选择、工作时间安排和投入精力大小,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参与兼职的心态。以提升综合素质和扩大交际圈为目的参加兼职的同学与以获取更好收入或从众原因参加兼职的同学相比,兼职工作选择更加科学,兼职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和兼职目的更加明确,对大学生的锻炼作用也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陈良和:《社会资本积累与大学生求职择业》,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第65-67页。
2. 汪铁丰:《Probit模型的发展和演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 高长富、姚茗川、唐唯嘉:《在校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8期,第185-187页。
4. 贺祖斌、杨红秀:《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载《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87-90页。
5. 何珊珊:《关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兼职动机的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16-118页。
6. 经素、吴亚子、赵燕:《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载《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第21-25页。
7. 景再方、吕杰、孙向阳:《营销专业大学生兼职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载《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第5期,第73-77页。
8. 李佳恒:《当代在校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与反思—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载《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75-78页。
9. 孟大虎、苏丽峰、李璐:《人力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实现和就业质量—基于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3期,第19-26页。
10. 钱结海:《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分析》,载《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0期,第50-52页。
11. 唐其宝:《大学生校外兼职利弊分析》,载《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9期,第59-60页。
12. 王晓伟、李清清:《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及其分析—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载《农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41-43页。
13.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载《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第79-86页。
14. 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载《人口学刊》,2008年第1期,第10-14页。
15. 尹春丽、王伟、梁优优:《武汉地区大学生兼职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载《当代经济》,2015年第2期,第114-115页。
16. 姚远:《大学生兼职行为特征研析》,载《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1期,第108-112页。
17. 朱欣:《大学生兼职行为对其学业发展的影响》,载《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20期,第174-175页。
■ 责编/倪超 E-mail:nc714@163.com Tel: 010-88383907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time Experience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an Mingming and Gong Xinshu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time experience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method of Ordered Probit Model based on 549 copies of the data of 2 Universities, and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Parttime experience in school plays a subtle role in the job search and selection after their graduation,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ir future work;Employment effect of part-time are also been influenced by part-time job choice, parttime arrangements and part-time motivation. Targeted screening of part-time work,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time and theory learning, clear purpose of the part-time work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employment effect of part-time experience.
Key Words:Part-time Experience; Employment; Ordered Probit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