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指出,推动新时期北京的发展,是要自觉运用好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新难题,厚植发展新优势,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调研时提出,推动创新发展,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一招,此举成败命运攸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谋划并扎实推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信息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准确研判形势,因势而谋
大势清,才能方向明。科学谋划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未来发展,前提是系统分析和准确把握它所面临的各种形势、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美国创新战略”、德国“工业4.0”等战略相继推出。可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
站在国家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看,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等新举措相继推出。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个“双一流”建设,就是当下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势。
身处首都,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必然与北京市的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当前,全市正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是其重点任务。在此进程中,创新发展是“关键一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推动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可以发挥优势与特色,培养高质量人才,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等教育和首都的发展,都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既有难得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全体师生坚定信心,因势而谋,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
近些年来,在历届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动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
总体上说,我们着眼于“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紧紧围绕国家、首都、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寻求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高端制造等国家、首都、行业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的契合点,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一些领域的重点突破,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力有效提升,彰显了“1+1>2”的合并成效。具体来说,学校连续3年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参股的拓尔思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联合剑桥大学、清华大学成立了“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实现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进入并持续扩大“一本”招生,以本科生为主的Water队在中型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中四次荣获冠军;有5个一级学科参加教育部学科评估,取得了较好成绩;培养和引进了包括“双聘院士”、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市属高校学科首席专家、北京学者、长城学者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涌现出了包括全国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市属高校创新团队在内的一批团队等。
成就令人欣喜,也来之不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地直面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它不仅是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更是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梳理学校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差距,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办学空间相对紧张。目前,学校除新校区外,占地约500亩,有小营、健翔桥等5个校区,分别属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多校区分散办学使得我们不得不面临优质资源稀释、管理难度加大、运行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二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迫切需要。在新形势和新变化中,我们必须考虑自己的办学环境,在体制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怎样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将问题和矛盾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动力。三是思想引领的实效性亟须进一步提高,工作合力尚待更加凝聚。四是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在学校章程的基础上,如何切实梳理现有的管理制度以及各种制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怎么完善各种组织机构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最终提升治理能力,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完善和解决。五是内涵建设不够,师生对学校精神家园的认同感需要进一步提升。
统筹建设“五个环境”,再创辉煌
基于上述考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统筹推进“五个环境”(空间、办学、育人、治理和情感)建设,推动学校再创辉煌。这“五个环境”作为发展框架,不是另起炉灶、另立门户,而是在对国家、首都和行业发展的大势进行分析研判,对学校历史、现状和未来转型发展的大局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总体而宏观的思考。它虽然是顶层设计,但与每一名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所有人都能从中找到干工作、作贡献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不仅助推学校再创辉煌,更让人人都有希望。
第一,建设庄重典雅、智能宜人,有艺术风格、充满文化感的空间环境。一方面,新校区建设重点突破、现有校区努力挖潜,着力拓展办学空间。从现在起,学校将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充分发挥新校区建设已列入京津冀疏解项目和市政府重点工程的优势和条件,争取北京市和相关地方政府支持,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在现有校区,则做到科学规划和建设,不断挖掘潜力,继续推进校内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满足教学科研和学校改革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立足现有校区并谋划新校区,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此外,以校园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网络空间建设。
第二,建设以工为主、多科并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利于学术发展、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环境。其一,凝练特色,优化布局,抓好学科建设,在优化学科布局、建立学科及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的同时,发展新兴学科、支持交叉学科,不断提升学科平台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别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的学科建设作用,为学科发展打造坚实平台。其二,以创新为驱动,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贡献力。我们要紧密围绕国家、首都、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努力在智能制造与智能测控、大数据与云计算、信息安全等方面,形成新的发展增长点,并争取高级别科研课题,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其三,发挥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与特色,努力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其四,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汇聚创新人才,大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第三,建设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抓好理论武装,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二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塑造”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工作合力,重点是构建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融为一体,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三是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成才。
第四,建设和谐稳定、有序活泼、公正公开、依法治校,充满民主与法治精神的治理环境。其一,以大学章程为依据与遵循,构建层次合理协调一致的治理体系。其二,建立健全各类组织机构,制定各类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学校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民主协商意识,确保党政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加强学术组织等各类组织建设,完善学术管理等各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职责和作用。其三,强化“两个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第五,建设崇尚勤信、宽容善意、相互欣赏、团结协作,倡导成人之美、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感环境。在文化建设上,着力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重点从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良校风学风,提升文化品位,营造和谐氛围、塑造学校形象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为推进学校发展提供文化保障。在人际关系上,努力构建相互欣赏、宽容善意、团结协作、成人之美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在文化归属感上,大力弘扬“勤以为学 信以立身”的校训,凝聚师生共建精神家园,做到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毫无疑问,这“五个环境”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它是学校党委站在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哲学方法特别是中国哲学的方法,从宏观上加以思考而形成的发展框架,其具体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合力而行。
(作者:王传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