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兴春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包括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渴求知识的学生们兴奋不已,使辛苦执教的教师们信心倍增。但是,面对新型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导致信息技术手段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反而阻碍课堂有效性的生成。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成为每个教师所关注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我们教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文拟从恰当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补充课文学习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直观力度、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服务语文教学内容六个方面对"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02-02
引言: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理想的认知工具,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成为满足信息社会教育需要的最佳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它以逼真的形象、多彩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以及它所具有的交互性,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就"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补充课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其他几个学科。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我为学生补充了以下内容:(1)抗日战争资料。(2)五位壮士的资料,如马宝玉、胡福才、宋学义等五位壮士的图片和有关的文字材料。(3)以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的视频。以上内容都预先存放在电脑里面,上课时让学生有选择地欣赏、阅读。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促进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起到重要作用。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们农村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感到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课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瀑布壮观的景象。配上豪壮的声音,此情此景,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而且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直观力度
面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法单一,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机械等现象,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利用图像、声音、文字有机配合,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学生不再在早已厌倦了的枯燥、乏味的讲解中无奈和烦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变抽象为直观,变空洞为充实,让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绚丽多姿。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教师创设与之适应的情境和氛围,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协调关系,引导学生忘掉自我,自然地进入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声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既牵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桂林山水》时,紧扣文本,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课文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分写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画面的恰如其分的运用,把桂林山水的美展示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好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中。通过演示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将学生牢固控制在语文教学文本内容上,使教学中的重难点得以突破,更好地完成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帮助农村小学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阅读课文时,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使学生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如对《渔夫的故事》教学时,先让学生探究渔夫是如何战胜魔鬼的,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出渔夫战胜魔鬼的过程。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智慧,便拥有了最强大的力量。让学生在分析、讨论、合作、探究、交流过程中达到文本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恰当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让"教"与"学"完美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努力营造一种新型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注重把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课程理念,时时要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努力创造出一个生动、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乐趣,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农村语文教师不断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的各种情境,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大有益处的。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语文教学内容
的的动物的画面,还让学生用简笔画来画出一些动物的形状,并说出其特点来,但这显然与课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所要展示的战争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呼唤和平的内容优质的信息技术,为教师"备"的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教案、课件,精彩纷呈,实现了教学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化。但选取什么样的教育信息技术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这就取决于所学课文内容的性质,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特别是老师教学设计能力,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又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农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删、减、增、补、调、服务教学内容。如在教《鸟的天堂》时,其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美妙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筛选和挖掘课程资源,为紧扣文本内容,就选取了展现大榕树勃勃生机和百鸟争鸣的生动优美画面,删去表现游人众多的画面,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开阔了视野,又发散了思维。达到这篇课文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不容置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呆板、枯燥、机械、单一走向活泼、新鲜、生动、有趣、多姿多彩,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学习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钥匙,这也就要求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要坚持适度,要适合文本特征,适合师生,服务教学,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要结合自己的个人教学艺术和风格,根据学生实际,文本实际,有针对性进行利用,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学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地挖掘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旨,而不能盲目地运用,片面追求"大"而"杂",让人目不暇接,而将文本内容搁置一边,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如一位教师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花大量时间来展示收集到的春天似乎不太重要,冲淡了教学主题。如果课外,让学生自己去或帮助学生再把这些资源在网上浏览或下载,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养成自主研究性学习,也许还要好些。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目的地努力挖掘,又要合理地创造性利用,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点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这需要我们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余生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马福全.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支撑,<<临夏教育>>,2013年第4期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