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难苦恨中寻找为师的快乐

2016-07-30 06:26石俊芬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黄庭坚文学创作

石俊芬

摘要:本文论述了生长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黄庭坚,是如何在政治变革、党派纷争中自成一派,与当时的文坛、政坛、民间宗教组织相融相交的。文章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黄庭坚在特定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下的文学创作历程,并将其放在当今的现实中加以赏析、肯定,以对现在一部分在自己岗位上倍感压力的教师有所参考。

关键词:黄庭坚;文学创作;生存环境;淡化压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58-02

从教近十年,偶然翻开2001年《中国作家》,这样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主人公是一个无拘无束式自由主义的忠实捍卫者,极不情愿被条框式的课时安排所束缚,偶然一次妥协,来到岳阳楼旅游,看到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于是才情大发,即挥毫泼墨,之后便是很坦然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

他认为,黄庭坚为诗,傲物其神,奇崛其骨。在官场黑暗中踯躅多年,能得返乡,心波澎湃不止。从四川长奔江南,故乡在望时,拈须一笑,其中有拈花微笑之心传神会,有朝花夕拾的沧桑狂喜,有洞悉世事的冥灵云神,高阔旷达。八百里岳阳云波浩荡,君山云遮雾涌,各种瑰丽神话翩若惊鸿,诗人高旷如此,君山雄浑即出,洞庭风雨,宇宙风狂,此图泼墨淋漓。又一人独倚凭栏,大有笑傲江湖,睥睨千古之慨,湘妃缥缈于云水苍茫之际,波翻浪涌之中,朦胧绰约,卓然柔情万载,只惜不可与银波浪峰间观其青翠俊丽,只远望得八百里雄奇浩渺。浮想奇异、寄怀壮阔、构思精美、已至一境。文字笔走龙蛇,风行水上,呈现诗人襟怀高亢、卓然兀立,洞彻世事之情怀,人生之境可见一斑。颠沛流离,大哀大痛且未放逐自己于琐屑自贱,"我们更不该出离生命"。

呵呵,这位仁兄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就是当年黄庭坚这样的委屈都挺过来了,我现在只遇到这么点教学压力就怨声载道,唏嘘不已,简直是荒唐至极啊。

下面我们就不妨一起来领略下黄庭坚为人:

1.黄氏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祖籍金华(今浙江金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造诣。元祐初,与秦观、张耒、晁补之等同学入苏门,被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又因书法与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其诗与苏齐名,世称"苏黄"。他又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南宋吕居仁尊之为该派的开创者。元初方回力推"一祖三宗"之一。

黄庭坚的主要成就在于作词,以江西诗法入词,别开生面,颇有清刚峻拔之气。尤其是他在遭贬受谪之后的作品,较前期更情真意切。

2.江西诗派风格取向与文风渊源

"江西诗派"这一名称来源于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后随着宗派图的提出,南宋时《江西诗集》总集问世,于是诗派的创作成果有了一次集中的展示,不仅扩大了诗派的影响,也有助于后人对其成就得以作进一步的探讨总结。

黄庭坚少年老成的消极隐退思想,对佛老禅的涵容态度,是构成以后江西诗派与理学思想异曲同工的渊源之一。

3.政治斗争夹缝中艰难的文学创作之路

黄庭坚生活的宋神宗至徽宗年间,社会政局动荡不安,新旧两党互相倾轧,斗争激烈,两党内部各派之间也勾心斗角。黄庭坚目睹了这场残酷的斗争,加上自己也因修《神宗实录》和作《承天院塔记》而两遭贬谪,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4.主要诗词成就鉴赏

黄庭坚贯穿一生的主线便是强烈的隐逸情调,潇洒闲远的人生境界。

第一,"诗"。黄山谷诗内容扎实,艺术上的突出是翻新出奇,艰苦锤炼。他知识广博,能充分发挥譬喻和典故的妙用。他用笔曲而不直,叙事注意开合顺逆,抒情讲究盘旋顿挫,议论务求曲折尽意,而又乐于将意思藏在文字转折的夹缝里,透中有皱,露中有合。或安排一字有神,或雕造出惊人长句。关于诗,他像对话经途径的要求一样,先规摹古人的观模,直到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时,才可师心独创,自成一家。

第二:"词"。黄庭坚一生的创作,可谓是积词于一身荣誉,尤以晚年创作为佳。他早先作词类似柳永,晚年又随苏轼。其间还受晏殊、宋祁、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传统词风的影响,与秦观有"秦七黄九"的美称。

第三:诗词理趣、禅机。山谷诗词表征之一就是多数作品俱入理趣。

5.结语

像穿越时空隧道一样,我从一个局外旁观者的角度逐渐与之融为一体。同样身为人师,也曾被教学常规所约束,也曾被不知情的家长冤枉,也曾给悉心关照的学生所辱骂,也曾为此私下流泪不止,更加看到自己辛勤付出的成果付诸东流,所以看到同行人的切身感受更加能让自己心有灵犀。

综观其一生创作发展,难怪会让那位年轻教师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在现行教育制度之下,我们需要在平衡之间找一个支撑点,笑对一切,还有什么不可为乐的呢?"我们更不该出离生命",垂头丧气,轻言放弃。

合上书本,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 莫砺锋,《论黄庭坚创作的三个阶段》[J],文学遗产,1995.3

[2]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崔铭,《基本人生取向与人格理想:论苏轼与黄庭坚的内在契合》中国近代、古代文学研究,2002.5

[4] 缪向勇,《试议黄庭坚词的艺术个性》,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5

[5] 凌左义,《黄庭坚诗歌思想价值的论辩》,九江师专学报,1985.3

[6] 孙学堂,《黄庭坚的词学观》,九江师专学报,1984.3

[7] 刘聚超,《对黄庭坚创作个性和诗歌实迹的探讨》,宁夏大学学报,1997.2

[8] 吴晟,《黄庭坚诗歌审美心理机制描述》,争鸣,1991.5

猜你喜欢
黄庭坚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楼钥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