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欢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23-01
当今世界,重视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摆在世人面前日益紧迫的主题。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强调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本人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1.利用历史课本,挖掘素材,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既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又实现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和谐,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续的发展。而历史作为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其实质就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部特殊的环境教育教材,需要我们历史教师用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敏锐的环保眼光去收集和挖掘。
1.1 收集历史教材中的环保资源。就初中历史教材而言,蕴涵了许多环保的内容。以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为例:中国古代有着"以农为本"的传统,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治理水患和兴修水利,七年级古代史教材先后介绍的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江堰、灵渠的兴修,汉朝大规模治理黄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元朝的漕运等等。这些水利工程,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的因设计和使用不当,对环境造成过破坏。课本中多次提及黄河泛滥和统治者对其进行治理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渗透环保教育的理想素材,让学生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借鉴,增长智慧。
这些正是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材料。
1.2 挖掘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素材。中学历史课本中有些历史知识,表面看来讲述的是历史上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但其实质上有些也具有环境保护方面的内涵,这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从教材的隐性知识挖掘出蕴含的环境保护内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比如:九年级世界历史介绍了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有力的证明了:文明的起源、发展与地理、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大河流域孕育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地理环境对历史的重要影响的显著例证。而美洲玛雅文明的衰落和楼兰古国的灭亡则是地理环境变化对文明影响的一个反证。
历史中丰富的环保意识和悠久的环保实践,有许多积极成份应当继承;历史上对环境破坏的后果与教训,应当引以为戒。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中的环保资源,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依托课堂,适时切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要阵地。怎样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到历史课堂的实处,真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确是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2.1 创设情景 适时引导。创设情景的方式主要是在某一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之外,教师用补充或引用一些能反映有关环保方面内容的形式进行相关的再现,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事物本身的设置,二是就相关内容的插入。无论哪种形式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深入思考,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达到理性认识。例如:在讲述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我们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发现,工业革命中英国经济在18世纪飞速发展的同时,污染情况也十分突出。图片上火车驶过,股股浓烟翻滚不停,从中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将来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提出自己的的思路和对策?
2.2 纵横联系 全面认识。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运用纵横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认识。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在讲授二战造成的历史影响时,可以强调它对世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损失,这场战争造成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植被毁坏,资源掠夺加剧,还首次使用原子弹后留下了核辐射造成的生态灾难,它耗费的矿石、石油、钢铁及弹药和铝、铜等用于军事的资源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相当于滑铁卢之战的26万倍。同时有些战略性金属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剧毒类原料,因此使环境、生态系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实物、图片、数据和幻灯、投影、录音等形式进行对比说明,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感受更加具体,使他们受到更加强烈的环境保护教育。
2.3 适应形势 理性思考。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世界,环境问题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上古时候种桑织绸非常发达的北方,到现代早已成了"昨日黄花";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今日竟被视为"中国的忧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汲取历史智慧,适应当前形势,理性思考是犹为必要。例讲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时,我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录相片断,除理解其历史性影响外,还可以提出它们在环境角度上造成的危害是什么?大跃进运动时,为赶超英美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大量的山林被砍,葱绿的山林变成不毛之地,水土因此流失,气候恶化,河流含沙,……这些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再联系我国目前的形势,经济日渐发展但环境却出现逆向反差:黄河在断流、淮河被污染、长江发大水、北方沙尘暴、南方地面沉降、沿海赤黑潮、西北森林锐减、西南藏羚羊哀鸣。痛定思痛之后,我们才真正认识到可持续性发展的深远意义。
3.鉴古知今,结合实践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历史学习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环保知识变成具体的事实。从书本中走出去,到现实中去具体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例如,我在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让学生设计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标语、口号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了新颖活泼的标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课后进一步延伸,以此举办历史专题展览,编写历史题材的黑板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又如在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后,我设计了一个"请你做导游"的活动主题:"假如你是清朝的一位政府官员,要带领来自外国的使团参观北京城,你可以从当时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向当时外国使节介绍北京城的情况吗?"学生从生态角度审视历史,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领略历史学科的真正魅力。学生在得到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些学科渗透能力方面的知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通过实践把历史课程与现实主题相结合,发挥历史教育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