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016-07-30 02:38次吉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邱少云麦子课文

次吉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16-01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就能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2.指导要用心

2.1 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便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2 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2.3 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只是徒劳。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3.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措施

3.1 注意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教师要重视朗读方式的灵活多变,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必须要注意讲究朗读方式。在教学实践可以采取个别领读、全班齐读、分组朗读、两人对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进行。在推进上述朗读活动时,教师要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以种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例如:笔者在上《颐和园》这一课时,笔者再让学生预习一下课文,之后,对学生说:"现在有谁愿意给老师当一下导游,引导老师去参观一下美丽迷人的颐和园呢?"因为学生都预习过课文了,所以都跃跃欲试地想表现一下自己,之后,笔者针对学生想做导游的想法,就顺势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让老师一听就明白颐和园的具体景点。上述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子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为了争当导游,孩子们都开始认认真真、有滋有味地开展朗读起来了。

3.2 注重基础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教师要重视孩子们在朗读训练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一是要明确训练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朗读时,集中注意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抬头挺胸、读得响、读得畅等。二是要明确朗读要点,要求孩子们能够正确、流利用普通话来朗读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们注意朗读的节奏、朗读的语调,注意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尤其在诗歌的朗读,一定要读出节奏。三是要明确朗读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孩子们朗读时,每次都要有训练侧重点,有的要读出节奏;有的可抓住关键词朗读。例如:笔者在上《三袋麦子》这一课时,针对"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又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这句话,让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朗读;还有的必须要抓住标点符号去朗读,再以《三袋麦子》这一课为例":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这一句话,可以鼓励学生抓住两个标点符号去感受土地爷爷的热情,长期以往,孩子们必然会掌握朗读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3.3 注重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讲完一段课文后,就让学生将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下。那么学生如何能才能充满地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不去研究、不去探索、不去实践,那么就无法真正让孩子们富于感情去朗读,学生也只能是装腔作势、拿腔作调地肤浅读一读。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实施朗读教学的:不断鼓励学生将朗读与感悟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先感悟理解,之后,再开展朗读竞赛,从而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充满感情地去朗读文本。例如:在上《三袋麦子》这一课时,笔者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小猪是如何处理这一袋麦子的,然后,再安排学生开展第一遍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小猪把这袋麦子看作是(),所以把它()"这个练习,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深化理解这一段;之后,再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第二遍朗读,看看谁读得像,这样的做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最后,再让学生戴着头饰开展表演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猜你喜欢
邱少云麦子课文
麦子熟了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背课文的小偷
麦子的回忆
背课文
麦子杀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