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人体同称语素字研究

2016-07-30 07:38张海天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7期

摘要:现代汉语中,部分人体部位或器官可由两个不同的语素字分别指称。目前相关文献多采用个案研究法,从人体词的意义变化、主导词的历时更替或多义语素的共时义项分布的角度分析该现象。文章尝试由现代汉语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整体分布入手,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讨论:现代汉语中的人体同称语素字主要用于表达具有较高显著度的人体部位或器官,同称语素字的分布与对应的人体部位的显著度有一定的关联。

关键词:人体同称语;语素字;显著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14-02

人体语,是用于指称人体部位或器官的词汇或语素。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同一人体部位可由成词或不成词语素以及语素合成的词汇来指称的现象:比如指称头部的语素 "头"、"首"、以及合成词"脑袋"、"脑壳"等。本文拟从语言系统中"最小的音位结合体",即语素的角度出发,反思在现代汉语中有部分人体部位可由两个不同的语素字来指称的现象:譬如"目"与"眼","口"与"嘴","足"与"脚","齿"与"牙"等等。现有文献也多从语素的层面出发,关注现代汉语人体语中的同称现象。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了描述或者解释,研究的立场大致可以分为历时性探讨与共时性分析。

1.现有研究综述

较早从语言历时发展的角度关注人体同称语素字的是王力先生,他在《汉语史稿》中指出上古时期的基本词汇"首、领、面、目、口、齿、足、肌、肤等"在后代口语里分别被"头、颈(普通话则为"脖子")、脸、眼、嘴、牙、脚、肉、皮"等取代 [1]497。此后,人体同义语素字的历时性研究层出不穷。从研究对象来看,多以研究某对人体同称语素字为主;从研究侧重点来看,部分研究考证人体某对同称语素字形成的确切时期:譬如考证"脚"具体是在什么历史时期有"足"义的董志翘《"脚"有"足"义始于何时?》(载《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吴金华《"脚"有"足"义始于汉末》(载《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以及张雪梅《"脚"有"足"义始于西汉》(载《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等。大部分相关研究主要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重点描述某对人体同称字词形成之后的意义演变、历时竞争以及导致的"主导词位"更替的问题①。该类研究结论印证了汪维辉先生有关新旧词"单一线性替换"的规律,即"在更替的过程中,新旧两词并存,相互竞争,此消彼长,最终新词代替旧词"[2]。另外也有少部分研究从人体词汇演变更替表现出的整体特征与规律入手:冯凌宇在《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刊发题为《汉语人体词语的演变特点》的论文指出人体词语更替过程是逐步进行而非突然完成。马清华则由语义负荷的角度出发,解释人体语语言形式变更的动因,认为 "语义负荷越重,形式更替的要求就越强"。[3]166另外,现有文献除了将此类现象归属到为常用词的历时更替外,徐时仪在其所著的《乳、湩与奶及弃、丢与扔的兴替考》(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中将人体同义词的替换纳入白话词对文言词的替换之下。

与历时性研究相对立的是共时研究,该类研究主要以现代汉语中的人体同称语素字为研究对象,关注现有语言体系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义项分布问题。一类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对比描述与分析同称语素字各自的共时义项分布以及语义发展的倾向性特征。该类文献材料认为由于语言需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故人体同义词具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即语义发展方向"[4]。

与上述对比式共时分析不同的另一类共时分析是人体同称语素字"捆绑式"研究。该类研究以个案探讨为主,主要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因素影响多义词词义的发展与延伸。对应着同一概念化认知对象的人体同称语素字在相关研究中被捆绑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如宋来全、杨忠在题为《Eye 与"眼/目"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分析》(载《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第6期)的论文中将汉语的"眼"与"目"捆绑在一起与英语的"eye"进行对比研究等等。

纵观相关研究材料,可以发现:目前人体同称语素字的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而该类现象的整体性分析较为少见。实际上从整体上探讨人体同称语素字是有必要的。经过语言的历时演变发展,古汉语中的相当一部分替换下来的人体词并未遭到淘汰。虽然已经不再做词使用,但是降级成为人体构词语素保留在现代汉语中。[5]它们与新的人体语素一起存在于现时语言体系中。根据徐通锵先生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汉字的"字本位"观点[6],本文选择从汉字的角度出发,考察人体同称语素字,旨在了解人体语义场中该类基本结构单位分布的相关特征。本研究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考察现代汉语中的同称语素字现象,希望可以借此窥见影响语言基本单位分布的认知因素。

下文将从整体上探讨现代汉语中的人体同称语素字,包括具体的分布及其特征以及形成方式。

2.现代汉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分布及其特征

经过整理分析,我们参照冯凌宇将汉语人体词语归为六大不同语义场的分类方法(即头部,躯体,四肢,脏腑,毛发,生殖器)[5]11,将人体同称语素字归在相应的类别之下:

头部语义场同称语素字:首/头,面/脸,目/眼,齿/牙,吻/唇,口/嘴

躯体语义场同称语素字:身/躯,腹/肚,颈/脖

四肢语义场同称语素字:足/脚

脏腑语义场同称语素字:肾/腰②

分泌物语义场同称语素字:涕/泪

另外还有分别表示人体表皮和肌肉组织的同称语素字组:肤/皮和肌/肉。

有意思的是,并非所有的人体器官或者部位在现代汉语中均可由两个语素字进行指称。同称语素字分散在不同的人体语义场中。其中,以头部语义场中的同称语素字分布最为集中,躯体类语义场次之,剩下的零星分布在其他语义场。值得注意的是,脏腑语义场中的同称语素字仅发现一对,与表达五脏六腑的语素总量相比,比重偏小。

根据刘露营的观点,"语言是现实生活的投射, 名词所反映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因此名词的显著性就是它所代表的事物能吸引人注意的程度"。[7]而人体同称语素字均是语言系统中的名词性成分。一般而言,不同语素字表达的人体部位或器官在现实生活中引人注意的层次不同。本文认为,同称语素字的分布反映出来了一定的认知倾向性特征:其出现的可能性与所对应的人体部位或器官的显著度有一定的关联,即认知显著度较高的器官或部位较有可能由不同的语素字分别指称。沈家煊先生提出"显著度是知觉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显著的事物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事物,是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的事物。"[8]另外,"事物的显著度还跟人的主观因素有关"[8]。它"并非事物固有的特征,而是一种心理表征"。[7]

首先人体同称语素字绝大部分表征的是人体外部器官或部位而非人体内部脏腑。和通常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部脏器相比,人体体表的认知显著度更高,因为人体外部更加容易被观察和认识,可认识的频率更高。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容器,内部脏器是其内容,那么以上观点也符合沈家煊先生"容器比内容显著"的观点。[8]另外,头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头部的面孔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分辨识别的重要评判部位,具有相当高的认知显著度,而对应的头部语义场也确实集中了较多的同称语素字。本文如下描述人体同称语素字现象:汉语里部分具有较高认知显著度的人体部位或器官在概念范畴化并由语言系统某一基本单位表征后,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获得其他语言基本单位表征而被再次标记。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有部分具有较高认知显著度的人体部位只由相对固定的一个语言表达式表称:如"手",手其实是人体与外界互动相当频繁的器官,但未见其由不同的语素字表达。所以对应的部位具有较高的认知显著度只是影响人体同称语素字形成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性条件。

3.现代汉语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形成方式

上文尝试着分析了现代汉语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分布所体现出的倾向性特征。实质上不同的同称语素字组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接下来仍然以现代汉语中所存在的同称语素字为考察对象,整理现有相关文献,描述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形成方式。

不同语素字形成人体同称语的方式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个语素字经过语义变化后,与其他语素字同称,第二种则是后来出现的人体语素字与早先的同称。蒋绍愚先生曾经提过语义变化分为"扩大、缩小、转移"。[9]经过语义变化产生人体同称语素字的一种情况是单音节语素字经过语义扩大后,与其他单音节语素字同称。比如,"皮"原来指兽皮,而"肤"指人皮,"皮"后来语义扩大,也可指称人皮[1]501,便与"肤"形成了同称关系。该类情况还包括:"齿",原义是犬齿与獠牙,经语义扩大后与"牙"同称[10];另有"嘴"经语义扩大后与"口"同称。"嘴"的原义是"鸟嘴"。[1]499语义变化产生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另一种情况则是语义转移:某一个人体语素字意义发生转移后与另一语素字同称。比如 "足"与"脚":"脚"的原义是小腿[1]500. 还有"脸"与"面"也属于这种情况:"脸"的原义是"脸颊",意义转移后与"面"同称[1]498。另一类情况是后来出现的字词直接与早先出现的字词同称:如由方言进入的"头"与原有的指称头部的"首"形成同称关系[1]497等为此类情况。

在人体同称语素字形成的方式中,有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是语素字原来只能或者主要用于表达动物(不包括人类)的相关部位或意义,经语义扩大后可以用于指称人体的相关部位,故与原指称该部位的语素字同称。车淑娅(2007)将该类现象称为"类义词融合",并且提出"认知因素"是导致类义词融合的因素之一,即"认知基本层次的改变"。[11]人的认知因素,包括认知对象的显著度以及认知层次均可能影响到语言表达。

4.结束语

在已有的人体同称语研究中,多以个案研究为主,从整体上探讨人体同称语素字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本文认为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分布与人的认知倾向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人倾向于多认识显著度较高的事物:而现代汉语中的人体同称语素字多用于表达具有较高认知显著度的人体部位或器官。另外本文对人体同称语素字形成的方式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对人体同称语素字的研究尚可进一步深入,在此作者仅作一个初步的尝试,旨在抛砖引玉,未来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该类现象。

注释:

① "主导词位"最早由解海江和张志毅在题为《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载《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4期)中的论文提出。

② 需要说明的是,"肾"与"腰"虽然可以同时指称肾部,但和其他同称语素字相比,情况较为特殊:"肾"是通称,而"腰"是俗称,指肾时可用"腰子"。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96.

[3] 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66.

[4]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

[7] 刘露营.显著度与名词转喻指称的限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53-56.

[8]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9] 蒋绍愚.词义的发展与变化[J].语文研究,1985(2):7-12.

[10] 张春玲,王永波."齿"、"牙"考辨[J]宁夏大学学报,1987,(1):38-40.

[11] 车淑娅.类义词融合现象初探-以"肌"和"肉"的融合过程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51-54.

作者简介:张海天(1988-),女,四川乐山人,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